哪個省的人最愛吃肥腸?

01-24

沒有人能阻擋中華兒女對肥腸的癡戀。

開天辟地的盤古絕不會想到,當初僅僅承載排泄物的三尺肥腸,也能成為人們心中最神聖的美味。

可謂生的光榮,吃的偉大。

為什麼很多人對肥腸念念不忘,今天這篇文章也許能給各位答案。

沒啥食欲的時候,就該來一盤肥腸

管它是麻辣、爆炒、幹煸、紅燒

還是鹵水、清湯、焦溜兒、粉蒸

一口下肚,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中國人對肥腸的感情,自古就不一般。

「金瓶梅」第 52 回曾寫道,西門慶、潘金蓮、李桂姐、應伯爵等圍坐在棬棚內——

桌上擺設許多肴饌:兩大盤燒豬肉,兩盤燒鴨子,兩盤新煎鮮鰣魚,四碟玫瑰點心,兩碟燉爛鴿子雛兒,又是四碟肚子、血皮、豬肚、釀腸之類。

欸,這「釀腸」,可不就是以豬大腸為主料的菜嘛!可見,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就有一群「肥腸粉」瞭。隻是,人類到底是何時將它作為烹飪原料入菜,史料卻鮮有記載。隻能粗略得知,國人喜食肥腸的歷史並不短暫。

和榴蓮、香菜、折耳根等相似,肥腸也是一種愛憎分明的食物。愛它的人為之癲狂、愛到死去活來,不喜歡它的人則丁點不沾、嗤之以鼻。

通常,提起肥腸,若是有人立刻兩眼冒光、興奮地搓手、口水差點流出、馬不停蹄就想立刻吃到的,我便將其歸為「同類」。反之,則默默劃開一條無形的「三八線」。

嘖嘖,敢自詡為吃貨的人,竟然不愛吃肥腸?到底有沒有一點身為吃貨的「職業操守」啊。

年輕的時候,沒人是害怕膽固醇的。像肥腸這樣的人間極品,不懂它的人怎能體會到其中美妙?

要知道,隻要是在漢地餐桌,肥腸總有立足之地。上得瞭廳堂,下得瞭市井。吃貨愛它,自然是愛它的柔韌脆軟、滑脆豐滿,還有那股深入人心的「氣味」。

肥腸料理,需要極大耐心。難於清洗、難於烹飪。洗呢,若是洗得過於幹凈,沒瞭肥油,也就少瞭豐腴的口感,更何談吃肥腸的快感?烹飪呢,講究火候和手法,是精工細作的功夫活兒。

有生之年,能與肥腸狹路相逢的緣分,還請各位好好珍惜。

四川丨肥腸愛好者的終極樂園

四川人大概是嗜腸如命的。

在這裡隨處走上一走,都能體驗到肥腸不同的獨特吃法。

當然瞭,最地道的滋味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臟館兒」裡。幾張破舊的桌椅一拼,食客自顧自地一坐,老板在後廚裡開著猛火、甩著大鍋。沒一會兒,一盤紅油鮮艷的肥腸端上桌兒,趕緊拿起筷子將它如風卷雲湧般一掃而光,抹抹嘴巴,連回味都覺銷魂。

這味道,可是你在什麼大酒店裡都嘗不到的。

江油,亂腸漸欲迷人眼

前幾天,我向身邊「好吃」的朋友們做瞭一個關於肥腸的小征集。問大傢,哪裡的肥腸最好吃?10 個回答裡,有 8 個都說「四川江油」。

「這個事實簡直是根深蒂固地安插在大傢心底,不可動搖。」

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江油,距離成都 160 公裡。這裡最為出名,但卻最被當地人「平常以待」的一道美食,便是江油肥腸。

在過去,江油人其實是不吃肥腸的,隻作廢物丟棄。在二十世紀 6、70 年代,國傢經濟極度困難的時候,當地才有人開始吃肥腸。

而對於現在的江油人來說,「肥腸」是他們一種早已習慣的生活方式。一碗肥腸,一碗幹飯,一碗飄著蔥花的醋湯 …… 便是全部的生活至味。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是肥腸的忠實追隨者

在江油,肥腸多食於早餐。許多店隻做早晨或中午兩市,過瞭下午兩點後便關門休息。米粉或幹飯都不挑,配上一碗香噴噴的紅燒肥腸,吃完以後一整天都美滋滋的。

肥腸的清洗是決定菜肴成敗的關鍵所在。四川各地清洗肥腸的方式也是大同小異,除瞭用鹽揉搓以外,還會加面粉、醋、明礬等等。江油的肥腸就處理得幹凈,沒有什麼異味。色澤黃亮,油潤爽嫩,醇香軟糯,熱氣騰騰地,真是十足的誘惑。

成都,肥腸粉的天下

在成都,要是沒吃一碗肥腸粉,相當於去北京沒吃烤鴨、去雲南沒吃過橋米線、去武漢沒吃熱幹面、去廣州沒吃早茶、去新疆沒吃手抓飯 ……

這樣的遺憾,還是最好不要讓它發生。

肥腸粉是不分階級的。就算是衣冠楚楚油頭粉面的老板,一頭紮進路邊小館兒,也照樣端著一碗紅熱麻辣的肥腸粉呲溜呲溜吃得不亦樂乎。

肥腸粉起源於清朝末年成都雙流縣的白傢鎮,距今 100 多年歷史,有著極為深刻的市井淵源。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成都,火鍋和冒菜並不如現今這樣流行。但隻要有一碗油亮亮的肥腸粉,便足以解瞭成都人對辣椒的饞。

一碗地道的肥腸粉裡,紅薯粉、肥腸、高湯、各種佐料配料都不能少!

而成都人常說的「冒節子」又是個啥呢 …… 它可是要和肥腸粉生死相依的「寶貝」唷。將豬小腸打成節,形成一個圓圈,放在鍋中鹵制熬煮,結子會漸漸變成圓滾滾的形狀。

晶瑩剔透的粉上,靜靜躺著鹵好的碎肥腸,再來兩個冒節子,攪拌開。每吃一口粉都帶上一小塊肥腸,既有嚼勁兒,又爽嫩鮮香無比,滑溜溜兒的。再夾著節子輕輕一咬,熱辣的汁水遍四溢口中,任憑滿嘴紅油,隻想著與肥腸粉再纏綿一會兒。

果然是,吃碗肥腸粉,做鬼也風流啊!

貴州丨好吃到跳舞的腸旺面

肥腸,還是肥的好,才夠有味,才能吃得爽!而腸旺面,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存在。

腸旺面是貴州極具特色的一道傳統風味面食,有著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獨特口感。

腸,即豬大腸;旺,即豬血。除此之外,另一個必不可少的便是脆哨。腸旺面中的紅油是由腸油、辣椒、脆哨共同熬制而成,色澤紅艷鮮亮,彌漫著豬油的香氣。再加上花椒、山奈、八角、蔥薑、辣椒、豆幹、青蒜等配料,還有手工搟制的雞蛋面。

這熱乎乎的一碗吃下去,味辣而不猛、面條細脆、濃鬱醇香,真叫人直呼過癮。暖心又暖胃!

陜西丨在西安,唯有葫蘆頭不負我

「給我一個饃,我能泡遍全天下」,這樣一句話曾火遍西安美食圈。

在老陜,吃饃的方式多種多樣,最為聲譽在外的,是羊肉泡饃。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人更青睞的是別具風味的另一種——葫蘆頭泡饃。

當地流傳「提起葫蘆頭,滿嘴涎水流」的說法,可見是多麼特別的存在瞭!

葫蘆頭,名字挺有意思。

這道陜西西安傳統特色小吃,源於北宋街市小食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肥厚、形似葫蘆,也就有瞭「葫蘆頭」的叫法。

葫蘆頭泡饃的吃法類似羊肉泡饃,饃會更松軟一些。先將饃用手掰成塊兒,泡入以豬大腸和豬肚為主料熬制的原湯中,加熟豬油、青菜、粉絲、香菜、蒜苗、辣子等。吃的時候,佐以辣醬與糖蒜,可謂湯鮮腸肥美,清爽又利口。

據說賈平凹曾對此評價:「生瞭痔瘡的葫蘆頭最有味,最耐咀嚼。」

真是一句自帶氣味的評語 …… 而葫蘆頭所用的確是「腸頭」,最靠近豬肛門的那一節,以肉質厚實,纖維緊密而居上。

怎麼樣,下次去西安,是不是也來上一碗嘗嘗?

北京丨請接受來自鹵煮的誠意

外地人來北京,要是選擇吃鹵煮 …… 嗯,還真是個有勇氣的人。

很多人對北京的鹵煮都帶點偏見,對吃鹵煮的人也是如此。在他們眼裡,吃鹵煮 = 重口味,驚喊著「哎呀哎呀」,要趕緊退避三舍。

真是的,鹵煮招你惹你啦?

鹵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傳,光緒年間,因五花肉煮至的「蘇造肉」價格過於高昂,老百姓們便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來代替,再經過民間不斷的更迭傳播,久而久之成就瞭今天的鹵煮火燒。

一碗地道的鹵煮裡,放有火燒、肥腸、豬肺、炸豆腐、可有可無的五花肉。

大部分人對鹵煮望而卻步,大抵是因為其中的主角——肥腸。處理肥腸是體力活兒,洗得不幹凈,騷腥味會徹底毀掉整碗鹵煮;洗得太過幹凈,又會讓這一碗索然無味。

肥腸也有講究,通常分為大腸、小腸、腸頭,主要區別在於脂肪含量。前面說到的葫蘆頭即腸頭,是脂肪最為肥厚之處,大腸次之,最末為小腸。

豬腸的柔韌、肺頭的爛而不糟、老湯的濃鬱、動物內臟混於湯中的油脂,再配上韭菜花、蒜泥、醬豆腐汁 …… 這是人世間最為樸實真誠的滋味瞭,你還有什麼不滿意?

反正,對於愛它的人來說,從不關心它的來歷。隻要體味一把那軟糯又有彈性的口感,就知道「欲罷不能」幾個字到底該怎麼寫!

山東丨生活就像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名字聽著就很霸氣。

這道是魯菜中的傳統名菜,不太好做,也極少能在除山東以外的地方吃到正宗的滋味。但,也正是這樣一道菜,讓肥腸重獲瞭新生!

九轉大腸始於清朝光緒年間的「紅燒大腸」,因制作像道傢煉制「九轉金丹」一般的精工細作,於是稱作「九轉大腸」。

這道菜采用的是「腸中」部分,是豬大腸最長的一段。烹制時,需加入肉桂、豆蔻等調料。而所謂的「九轉」,即將一條豬大腸層層相扣,先過水、再油炸,出勺入鍋反復數次,直到變色為金黃後盛盤取出,分而切塊,每一塊都帶著百轉千回的層疊質感。

九轉大腸集合瞭酸甜香辣咸五味,端上桌前再撒把香菜碎,便能好好體會什麼是外脆內軟、肥而不膩瞭。一口下去,真是滿足與罪惡並存啊!

廣東丨沒有什麼是鹵水大腸解決不瞭的

廣東人愛吃鹵水,這是它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

而其中的鹵水大腸,也必占有一席之地。

特質的鹵水滲入到大腸的每一寸。要是在剛出鍋的現場,切上一節入口,柔滑香腴、脂嫩軟糯、肥而不膩,口腔頓時塞滿幸福。這鹵水大腸,真是鹵得令人心醉。

當然,廣東人也熱愛腸頭。將繩子把腸頭層層纏繞、捆緊,在鹵水中鹵過,腸頭便會產生類似豬肚的脆彈口感。

還有脆皮大腸,也是粵菜中的名菜,更是一道絕佳的下酒菜。

它的脆韌和油脂,更能激發酒的醇香。一口肥腸一口酒,肥腸油潤、酒漿清冽,纏綿著滑入胃中,美哉。

最後,關於肥腸,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