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走上擁核道路,是中國的錯嗎?

09-07

長期以來,不少國人都有一個誤解:中國是能夠 " 控制住 " 朝鮮的,而朝鮮不顧中國反對擁核,是中國外交的失敗。認為中國有能力塑造朝鮮在核問題上的態度,也是國際上相當廣泛的誤讀。

這種誤讀大體來源於以下認知:中國上世紀 50 年代開展抗美援朝,理應保留一部分對朝影響力;中朝都是社會主義國傢;中國遠比朝鮮強大得多,而且不斷向朝鮮提供援助,有能力馴服朝鮮,讓其像韓國對美國那樣聽中國 " 指揮 "。

這些認知構成瞭一種模糊但很固執的印象,那就是中國原本是對朝鮮有很高權威的 " 大哥 ",是中國的一連串外交錯誤導致瞭朝鮮 " 脫軌 "。

那部分國人過於誇大瞭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歷史上中國的確曾經深刻影響朝鮮半島,但是新中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來就不是 " 大哥 " 與 " 小弟 " 的關系。即使抗美援朝期間,中朝並肩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對扭轉半島戰局起瞭決定性作用,但朝鮮當時 " 政治上的大哥 " 也是蘇聯,而非中國。

蘇聯當時也是中國的 " 老大哥 ",抗美援朝結束後,中國志願軍於 1958 年回國,志願軍代表 1994 年離開板門店,至此中國在朝鮮的軍事影響力已經全部撤回。

中朝都是社會主義國傢,但是自中國改革開放起,兩國走上不同的發展模式。新的路線重塑瞭中國對世界的認識,中國的大門向全世界敞開,而朝鮮在美韓同盟壓力之下沉浸在瞭過去的格局中。1992 年中國與韓國建交,令朝鮮很震動。

市場經濟幫助中國很快繁榮起來,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期間中朝經濟關系也逐漸市場化,中國保留瞭部分對朝援助,但是所謂 " 大規模援助 " 是一些國人想象出來的。朝鮮的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開發都沒有依賴中國,中國並非朝鮮經濟的 " 金主 ",也非其發展所需技術和機會的壟斷者。

直到上世紀 90 年代初朝核危機第一次爆發之前,中國的力量一直比俄羅斯、英國、法國要低不少,中國沒有能力主導半島事務。發展是中國的最大任務,中國不可能對朝鮮提供美國對以色列那樣的庇護。

不能不說,在戰爭結束以後,朝鮮逐漸成為高度獨立自主的國傢,其獨立性遠高於東歐的華約國傢。中朝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中國逐漸增長的國傢力量並未構成中朝關系中新的決定性因素,朝鮮並不希望依靠中國的力量解決它的安全難題,通過總結 " 一些非核小國被顛覆 " 的教訓,它錯誤地走上擁核自保的極端路線。

早在中國強大起來之前,我們實際上就已經失去瞭重塑半島格局的機會。朝鮮擁核的動力來自於美韓長期軍事壓力,它的這一決心早已下定,整個國傢圍繞獲得遠程核打擊能力運轉,強大起來的中國要想改變朝鮮的決心已經太晚瞭。

朝鮮擁核是整個東北亞畸形地緣政治結出的惡果,朝鮮自己和美國負有最大責任,一些中國人高估瞭中國的力量,對國際關系砝碼的認識也不準確,從而得出中國 " 對朝外交失敗 " 的結論。實際上,在混亂的半島局勢中,沒有一方可以稱得上是贏傢,朝鮮迄今蒙受瞭最大損失,而朝核問題對美韓來說都是 " 失控的 "。當前形勢下,中國要面對現實,爭取局勢發展 " 最不壞 " 的結果。

一些人以為中國采取一個他們認為 " 正確 " 的政策,就能裡程碑式地創造半島外交新局面,這是非常外行的幻想。美韓日要求中國承擔起解決對朝施壓促變的責任,也是對一些基本事實的罔顧。解決朝核問題必須腳踏實地,各種 " 快幹法 " 都是天方夜譚。

(本文系《環球時報》今日社評,原標題:朝鮮走上擁核道路,是中國的錯嗎?)

轉載請註明來源環球網(ID:huanqiu-com)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