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摸乳房,依戀佈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10-30

凱叔講故事 | ID:kaishujianggushi

01

自從上崗瞭媽媽這個光榮的職位,

感覺自己的腿就很難邁出門口那道檻。

出門受不瞭身後熊孩子不忍分離的各種哭嚎,

回傢扛不住小心肝沒有安全感的各種可憐狀。

" 媽媽,我不要關燈睡覺。"

" 媽媽,我要抱被被。"

兒子快三歲瞭,

每天晚上都要找到他的小毯子,

揉成一團壓在脖子下面趴著睡。

去年夏天的時候還因此長瞭很嚴重的痱子。

可是除瞭趁他熟睡的時候偷偷拿開,

誰也別想解除他對這小毯子的依戀。

按理說兒子一直是跟我睡應該不至於害怕,

可越長大越要抱毯子,

而且必須是獨占的誰也不能碰。

常在夜深人靜地時候忍不住叩問,

自己給他的安全感到底夠不夠?

02

常聽很多寶媽們說過自傢孩子的戀物情節,

小毯子、枕頭、枕巾、佈娃娃……

都可能成為孩子們的睡前必需品,

甚至是時刻不能分離的夥伴。

有的孩子可能不依戀具體的物品,

但也會保持著一些睡前的小小行為癖好:

揉捏衣角、被角、媽媽的乳房 / 耳朵……

一位很容易焦慮的朋友曾說,

自己到上小學還天天要抱著一個小兔毛絨玩具,

因為媽媽常年在外打工,

她覺得這個小兔子就是童年最體貼的小夥伴。

結果有天父親喝瞭酒回傢發脾氣,

把她的小玩偶丟進瞭柴火灶。

朋友傷心瞭很長一段時間,

她變得日漸孤僻和叛逆,

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長大後遇到棘手的事情,

內心總首先想著逃避。

網上有人總結瞭一些人們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1、喜歡靠墻和靠窗的座位。

2、必須關上臥室門才能睡著。

3、喜歡一切毛茸茸的小動物。

4、總是回憶過去,不敢展望將來。

5、嚴重的拖延癥。

6、討厭一切人多擁擠的場合。

7、排斥社交,但對陌生人很禮貌。

8、容易對某件事物短期沉迷:遊戲、看書、追劇、零食。

9、不敢當著別人的面哭。

而很多時候,安全感的缺失大都來自童年時代的被忽視。

03

心理學上把孩子們依戀的物品稱為 " 過渡性客體 "。

英國精神分析學傢唐納德 · 溫尼科特認為:

在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

還存在著第三個精神世界— " 過渡空間 "。

兒童在這個空間裡開始區分 " 我 " 和 " 非我 "、

內部和外部的概念。

在生命的最初階段,

嬰兒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

母親的哺乳和親密的養育更是加強瞭這種感受。

當母親對孩子需求的反應頻率逐漸降低,

尤其是經歷瞭斷奶後,

嬰兒就漸漸感覺到分離。

小小的人兒開始意識到和媽媽是有區別的,

乳房不能自己掌控而是媽媽可以隨意帶走的。

意識到自己失去對乳房的控制讓他恐慌,

漸漸地發現自己的小手隨時可以吃。

熟悉的被子有媽媽的味道隨時可以據為己有,

熟悉的佈娃娃隨時都可以出現來陪伴。

這些 " 過渡性客體 " 在找不到媽媽的情況下

帶來瞭很大的安慰。

孩子把它們當成母親的象征,

也當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幫助著孩子實現自我和外界的區分。

" 隨著自我力量的進一步加強,

兒童會漸漸放棄掉以前的過渡客體。"

04

《不可思議的媽媽》第 3 期中節目組

給瞭傢長們新的任務:

媽媽要打扮成孩子不認識的陌生人,

去打聽孩子們的秘密。

一大早媽媽們就外出喬裝打扮去瞭。

小傢夥們起來找不到媽媽發生瞭

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問問起來大呼三聲:媽媽……

確認媽媽不在傢之後不慌不亂地開始洗漱裝扮;

小貝拉則是大哭著從床上爬起來,

慌亂地奔波在各個房間到處找媽媽;

七寶拿著小小的 " 何潔玩偶媽媽 "

安心地吃起瞭早餐。

小朋友們盡管臉上都帶著焦慮,

但大都勇敢地堅持到識破喬裝打扮的傢長們。

並開心地迎接媽媽的回歸。

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分離,

職場媽媽們白天需要外出上班,

全職媽媽們也有失陪的時候,

要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有嚴重的安全感缺失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依戀理論,

心理學傢通過陌生情境測驗將親子依戀分成三種類型:

安全依戀型

母親離開時憂傷,但可以繼續玩耍;母親回來主動尋求安慰,容易平靜
不安全依戀—焦慮型母親離開時極為不安和焦慮,母親回來後既想接觸又有抗拒
不安全依戀—回避型兒童顯得冷淡,可能在母親返回後主動避開或忽視她

有研究表明,70% 的嬰兒可以被歸為安全型依戀。

而且在我們自己的親身體驗中也不難發現,

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模式是動態的,

隻要不是長期處於不安全型依戀裡,

這種分離就可以認為處於安全的范圍。

但如果發現孩子長期處於焦慮和回避型依戀,

父母們就要多註意反思和改善。

05

心理學傢榮格認為:

"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願望。"

" 因為降生並非我們自己的選擇,

所以產生瞭天生的被動感,

決定瞭心靈上與生俱來的‘不安’。"

安全感的需要貫徹瞭人們生命的始終。

而早期的安全感更是讓孩子走出

絕對依賴、相對依賴,

進而過渡到自我獨立的基石。

所以適時地給孩子註入

足夠的安全能量不容忽視。

1. 生命早期給孩子最好的 " 原初母愛貫註 "

6 個月以前,

母親和嬰兒是一種不可分的融合狀態,

嬰兒對母親是絕對依賴的。

嬰兒需要在母親這種原初母愛貫註狀態裡

生長出 " 自己 " 來。

所以足夠長的母乳喂養就是

給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步。

近日香港明星胡杏兒喜得貴子,

在微博上發文稱準備接受喂哺母乳的考驗,

稱 Baby 每 2-3 個小時就要找媽媽喝奶。

滿滿的母愛爆棚,粉絲紛紛送上祝福。

哺乳可以給孩子提供天然的抗體,

更重要的是在哺乳的過程中,

孩子在和母親的親密接觸裡

獲得合二為一的安全感。

在最早期的養育裡還應該註意

多多增加和孩子的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

讓孩子在媽媽的及時回應裡

感覺到持續而溫暖的愛。

2. 尊重孩子對過渡性客體的需要

理性對待對孩子的 " 戀物 " 情節,

珍惜孩子守護的舊毯子、玩具熊……

用合理的方式幫孩子轉移和過渡。

曾讀到一本英文繪本《I am big enough》。

小兔子 Bean 已經長大瞭,

可以圍著池塘單腳跳一整圈,

可以給媽媽挑選蒲公英來做飯,

還可以蕩秋千蕩得最高。

但無論到哪她都要帶著小毯子。

日益感覺到媽媽要把毯子藏起來,

Bean 想出瞭一個 " 永遠保護毯子計劃 ",

一大早她就出門準備去給毯子找個藏身之地。

最後決定將小毯子藏在空空的樹幹裡面,

Bean 於是高興地回傢瞭。

太陽下山的時候 Bean 很想念她的小毯子,

可那些空空的樹幹在黃昏時分看起來都一樣。

Bean 找不到毯子,隻好哭著回傢告訴瞭媽媽。

為瞭安慰 bean 丟失瞭心愛的毯子這件大事情,

傢人表現出瞭極大的關心。

媽媽熱瞭牛奶,哥哥借給她小熊,

爸爸多講瞭一個睡前故事。

小兔 Bean 在傢人的關懷下還是不適應,

她每天都出去找心愛的毯子。

但在找毯子的過程中找到瞭瓢蟲和四葉草,

愛上瞭捉迷藏和滑草的遊戲。

最終有一天 Bean 發現瞭自己心愛的毯子,

狐貍媽媽把它蓋在瞭一個很小很小的狐貍寶寶身上。

這時她終於明白媽媽的話是對的,

自己真的長大瞭,小毯子已經不合適瞭。

這個溫馨的小故事可以給傢長帶來啟發。

在幫助孩子轉移對依戀物的過程中,

首先就要尊重依戀物的存在,

不可強制剝奪,

孩子失去依戀物後要多給他關懷,

並尋找合適的替代物來分散焦慮。

3. 開發孩子的遊戲能力來控制焦慮

享受遊戲的快樂是成長中的兒童健康的標志。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運用瞭豐富的想象,

來加強自我體驗和快樂的感受。

上文提到的繪本故事中,

小兔 Bean 在尋找小毯子的過程中

發現瞭更多的樂趣。

尋找瓢蟲和四葉草,捉迷藏、滑草遊戲

都很好地分散瞭小兔失去小毯子的焦慮。

心理專傢認為,

能充分運用想象力創造力的遊戲

對孩子具有控制焦慮、加強自我體驗的功能,

同時通過觀察兒童在遊戲中的表現,

可以讓傢長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如果生命是山,

安全感就是那堅固的磐石;

如果生命是河,

安全感就是那汩汩的源泉。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帶著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自信地成長為他心中理想的模樣。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 " 凱叔講故事 "(ID: kaishujianggushi ) ,800 萬孩子的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投稿郵箱:zhangyue@lmbang.com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