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國內汽車行業,過科目二難,買車搖號難,行車限號難,美國汽車的上手快,普及率高,政策限制少。高中拿駕照,大學畢業就是個老司機的人比比皆是。
聽說美國每戶起碼一輛車,兩到三輛很正常,買棵蔥都要開車,美國生活真的這麼奢侈成性嗎?今日的局面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今天帶大傢探究下這個車輪上的國傢。
傳送帶下誕生的自由
車比馬快還便宜
為什麼不買?
汽車是歷史發展進步的結果。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產物,人們還在適應生產力的大提升,各行各業從人力畜力逐漸轉化為瞭工業力,工業機械悄悄然地降臨,預告未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一種有內燃機的奇怪裝載物,沒有馬兒拉著也能跑得比馬兒還快瞭。
造價的昂貴和費時使工業革命的驅動力註定瞭隻能被少數人擁有,汽車在一開始的隻能是富人的玩具。
在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想買一臺車並不僅僅是走進一傢商店挑選那麼簡單。要經過這樣的步驟:
先和設計師確定要的底盤和發動機傳動系統,你要勞斯萊斯,還是卡爾本滋。再確定需要的獨特的車身設計,可以是市面上的知名設計商生產的已有造型,也可以要求完完全全為一個人獨傢訂制一個孤品,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全手工打造。
那是什麼意思?
買不起的意思。
然而在大洋彼岸,機遇來瞭。1924 年,一臺獨特的汽車在歐洲賣幾千甚至近 5 萬美元,在美國,一臺福特 T 型車隻賣 $290,僅相當於一位普通工人四個月的工資收入,老百姓擁有自己的車也不再遙不可及。
一臺汽車從初步成熟的流水化生產線安裝組合那一刻起,它的高效率,高工資,低售價生產模式誕生瞭普通民眾對出行的自主和自由。
汽車對於美國人民,就像自行車對於中國人民那麼普及和簡單;美國油價低,沒有過路費,保險業成熟,二手市場發達,補給服務點隨處可見,車輪上的國傢,就在傳送帶上誕生瞭。
近 100 年的發展進化,在副業裡不斷滋養成熟,車輪在經濟基礎站穩腳跟,逐漸替代成為民眾的雙腳。
移動的安全感
扼住命運的喉嚨
私傢車在亞利桑那州,提供的不僅是交通便捷,還是安全感的保障。
2014 年的數據表明,全國的人口(包括 18 歲一下 65 歲以上以及殘疾各類人士,不包括摩托車)普查裡反映,每一千個人裡,對汽車地擁有量為 797 臺,2016 年普查結果補充,美國平均每個傢庭汽車擁有量則為 1.9 臺。
一個花 2,3 千刀就能買代步二手車的地方,一個保險最低 20 刀一個月,油價低至 0.5 美元一升的國傢,什麼人沒有自己的車?
除瞭居住在公共交通格外便捷的紐約客外,大多是這個國傢暫時的新來者,視力或身體殘障人士,生活不濟的流浪漢,或者是犯罪人群(因為犯罪而吊銷瞭駕照或極差的信用記錄)。
所以當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車的時候,依賴不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和不熟悉的人每天打照面,容易把個人暴露在未知的不確定因素中。
范兒君早年在加州讀書的時候,20 分鐘走出寄宿傢庭小路口,來到公交車站等一小時一趟的車坐 45 分鐘去學校。且不說錯過一班確定遲到無誤,有時候返程回傢天色晚瞭,路上一人沒有,小路上樹影幢幢,不敢多想,狂奔回傢,專業手刀消失二十年。
Ladies and 鄉親們,90 度鞠躬歡迎來到亞利桑那!美國作為一片地廣人稀有多氣候變化多端的土地。在本州的菲尼克斯更為體現的淋漓盡致。
據記錄,華氏 100 度(攝氏 37.8 度)以上的天氣全年超過 100 天,1989 的記錄是 143 天,最高溫度記錄是華氏 122 度,攝氏 50 度。夏天在室外呆超過 15 分鐘有脫水危險,20 分鐘開始神志不清,半個小時則有中暑暈倒的可能性。
往往這時候,本君就知道該吃著西瓜,蓋著棉被吹空調瞭。
受亞熱帶沙漠氣候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亞利桑那州,夏天的沙塵暴和局部洪水都很常見。如果想避開酷暑,夜裡出行,哪怕是大城市,9 點以後的晚上(基本上商鋪都是 9 點關門),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一輛車,往往就是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
城市規劃的必然性
沒有車,想買蔥都難
和中國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不同,揮別方圓十裡走路國內可及的便捷,美國嚴謹的市中心(urban)和郊區(rural)之分,使每一塊用地有明顯距離和區別,居民區距離公共設施就離的更遠瞭。
以二戰之後美國大修公路為開端,逆城市化現象出現且在全國各大城市蔓延。人民看到更寬敞,更低廉,更安逸的生活選擇,越來越多的人以市中心發散,在附近郊區安傢落戶。
隨著郊區人口遷入的壯大,醫院,中小學校,超市也在規劃下有條不紊地建立起來。但是格局早已不復中心區的密集便捷,假設原本在市中心供應給 1 英裡內 200 戶人傢的資源,在郊區分別供應給方圓 5 英裡內的 200 戶人傢,原本聳立的房屋平鋪開來,需求不變的前提下,橫向上拉長瞭每個人資源補給的時間距離成本。也就是說,以前走走就能買菜距離,現在得走走走走走走才能到達。
資料顯示,美西地區居民區到達購物區距離最長,美國 36% 的居民超市在 10 英裡(16 公裡)之外,而居民平均離超市也有 7 英裡(11.3 公裡)的距離。
這是什麼概念?
成年人李雷行走 5 公裡 / 時,一段 7 英裡的路程,走兩小時又十三分鐘到達。30 分鐘吹會冷氣買完菜,休息過後李雷兩小時又十三分鐘走回來。
買個菜走路要花四個半小時的李雷,一禮拜買個兩趟,再見韓梅梅認得出來麼?!不是美國生活奢侈成性,原來國內李雷走路都可以去菜市場賣菜的距離,美國李雷走不到啊!
以平均開車 13 分鐘去超市的距離,來回光買菜要 26 分鐘。如果這時李雷選擇做公交車,提著米面蔬菜,牛奶雞蛋,肉類面包,或洗衣液或衛生紙,刨去拎東西的重量,還需要等車,轉車,路口銜接,在外面路程一個多兩個小時小時,到傢發現忘買一把蔥,真是要一屁股坐地上,哭得像個兩百斤的孩子。
無限的可能性
世界那麼大
我想要和你看星星看月亮
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便成瞭路。
—— 魯迅
在美國有瞭車,才有瞭腳,因為有瞭想走就走的可能,所以走出一條條大路,甚至以公路聞名開來。公路旅行(Road Trip)作為美國特色的自駕遊於是有瞭,以聖莫尼卡海灘 ( Santa Monica Beach ) 為開端的 1 號公路有瞭,橫貫東西的 66 號公路也有瞭。汽車文化在美國褪掉奢侈的皮囊,進階野性獸化,賦予瞭去玩,去探索,去開拓一個新生活的歸真。
古語雲 "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車又何嘗不是,戴著頭巾開超跑的白胡子老漢,開著粉嫩越野吉普的小年輕,架著沖浪板一身泥濘的甲殼蟲,每一個都窺視到車主的性格和喜好。
更張揚雀躍畫著草圖和設想要決定改裝車也不少見,事實上由車主對自己安全負責任,政府除瞭在排氣環保方面,其他不做過多幹涉,可以塗裝,可以改性能,改發動機都不需要上報批準,實在是不能上路的車還可以申請非上路行駛(場地賽,越野地,非正常道路等)美國派的作風,誰的車誰做主。
人以群分,以共同的愛好聚,也以相似的汽車觀念聚集在一起。同樣玩車的,可能平日裡是醫生,是律師,是會計,是工人,是學生 …… 但是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朋友,就是夥計。
在美國有千千萬萬個各類汽車有關的俱樂部,時常舉辦各類的活動聚會,不僅僅是玩車,更是千裡之外尋知音。世界那麼大,我就是想要和你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心理的自我滿足
說不出為什麼
有車就是開心
車跟奢不奢侈不一定有關,但一定跟人和車一起的經歷有關:怕遲到趕去上課的時候;第一次約會接女朋友的時候;半夜餓瞭滿世界找吃的時候;三五好友到山裡看日出的時候;分手失戀痛哭的時候;和父母自駕遊的時候;找工作面試反復練習的時候;帶領養的小動物回傢的時候;孩子要出生的時候 .....
車載著人闖南走北,無所顧忌地承受瞭很多情緒。打開車門,是學生,是兒女,是朋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關上車門,可以偷偷舒一口氣,還在整頓來不及的慌亂,幹脆回歸自己。
美國的汽車普及率之所以那麼高,無關道德的淪喪,也不是人性的扭曲。
在心理學傢亞伯拉罕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提出:人的基本需求由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構成,車子提供物質上的擋風遮雨,一方面滿足人地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因為在車裡,那個短暫的踏實給予的的歸屬感,有助於實現更深層次的心理滿足。
所以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在車裡呆會,有車就是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