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翼門這麼帥,其實是被逼出來的設計。

03-23

來給大傢講個故事,關於鷗翼門的故事。

故事很長,容我娓娓道來。

二戰之前,奔馳一直是歐洲大獎賽上的主宰者。

二戰後,受到戰爭影響的奔馳一度擱置瞭賽車項目,退出賽場。

直到 1951 年,奔馳的高層才決定重新回歸賽場。

回歸是回歸瞭,但奔馳給賽車項目分配的預算很少,而且說明:隻能用當時奔馳量產車上面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不能重新開發。

當時奔馳的量產旗艦車型是 Mercedes-Benz Type 300。就是下面這傢夥。

Mercedes-Benz Type 300(W186)

這是 1951 年奔馳推出的車型,搭載的是一臺代號為 M186 的 3.0 升直列六缸發動機,動力隻有 115 馬力。這樣的發動機在民用量產車型上自然是沒有問題,但要拿到汽車賽場上,簡直就弱爆瞭。

奔馳的賽車項目負責人 Rudolf Uhlenhaut 帶著團隊對發動機進行改進升級,把動力提升瞭 60 馬力。不過,想要靠 175 馬力的發動機在賽場上拿成績,還是挺難的。當時其他廠商的賽車,比如法拉利那時候的賽車 250S,發動機動力為 227 馬力。

動力不足是一方面,另一個讓 Rudolf 比較頭疼的問題是,M186 這臺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都太大。Type 300 碩大的發動機艙裝下它自然不成問題,可要放在賽車上 …… 車身的空氣動力學咋整?那會各個廠商可都在空氣動力學上下功夫。

Rudolf 想瞭個辦法,把發動機傾斜 50° 放置,這樣可以降低重心,還能降低發動機艙的高度。就像下面這樣:

W194 賽車發動機佈置形式透視圖

為瞭降低重量,Rudolf 和團隊開發瞭一種新的車身框架結構,用管件通過焊接連接成三角形,搭建成一個桁架結構的車身框架,這樣既可以降低車身重量,又不至於損失車身剛度。最終賽車上的車身框架,重量隻有 50 千克。

W194 賽車車身框架實拍圖

最後,Rudolf 又在車身框架外面設計瞭子彈形狀的車身。

W194 賽車敞篷版

不過,W194 這種桁架結構的車身框架有一個問題:

為瞭保證車身側面的剛度,側面車門位置的門檻要比其他車的門檻高很多,車手上下車沒辦法像其他車一樣打開車門正常做進去,而是需要從上面跳進去。這在敞篷賽車上當然沒問題。

但在參加一些拉力賽(比如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的時候,必須要封閉車身。這時候這種結構的弊端就不能不重視瞭,因為側面車架上面的空間根本不足以讓車手進出。嘗試瞭很多方法後,Rudolf 決定放棄傳統的橫向開啟車門的方式,而嘗試把車門鉸鏈放在車頂上,讓車門上下開啟。

這樣,車手就能夠進出自如瞭。

1952 賽季參加卡雷拉泛美拉力賽的 W194 賽車,被一隻禿鷲裝到風擋玻璃後,副駕駛車手 Has Klenk 加裝瞭前面的欄桿。

鷗翼門的設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故事還沒完 ……

W194 賽車終究隻是一輛賽車,當時的奔馳並沒有把它進行量產的打算。

但紐約有一位汽車進口商 Max Hoffman,曾經是個賽車手。W194 在賽場上的表現對他形成瞭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是自己真想親自開一開這輛車,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如果這輛車進行量產的話,美國的土豪們肯定會排著隊買單。(猜測多數都是喜歡這鷗翼門的,浮誇的美國佬)。

後面的故事就是,Max Hoffman 遊說奔馳量產 W194,奔馳拒絕,然後 Max 又使用瞭各種手段,最終就量產嘍,量產版的車型就是到現在依然被封為奔馳經典車型的 Mercedes-Benz SL 300。

********************* 分割線 **********************

補充點:

其實嚴格來說,奔馳 SL300 並不是第一個出現鷗翼門的車型。

在 1939 年,佈加迪推出過一款車型 Type 64,由佈加迪品牌創始人 Ettore Bugatti 的兒子 Jean Bugatti 設計。但最終沒能成功量產。

後來,鷗翼門在其他車型上也被應用。

比如題目中的那個圖,Delorean DMC-12,就是電影《回到未來》裡面那個車。

還有帕加尼的 Huayra。

還有現在特斯拉的 Model X。(特斯拉管他們這個叫鷹翼門,Falcon wings door。)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