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最高境界:想買特斯拉,可我又有上海車牌咋辦?

08-03

在中國很多有限牌政策的市場,電動車該怎麼做,才能不僅僅成為一個上路權的替代品。在這方面,不管對手們是否承認,特斯拉已經是鮮明的標桿。

by | 二條周

最近身邊有土豪朋友要換車,很糾結。

原因說出來會被人打:他看上瞭特斯拉的 Model X,200 萬 RMB 分分鐘可以掏現金出來,問題是,他手裡又有一個剛退下來的上海普通汽車上牌額度,也就是很多人拍瞭一年都拿不到的上海牌照。買特斯拉,也就意味著放棄瞭這塊滬牌的特權,可用上滬牌呢,又開不上愛車瞭。真是苦惱 ……

不差錢又不差牌的壕世界,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懂。事實上,我身邊不止一個朋友抱怨自從上海實行瞭新能源專用牌照後,他們換車就不敢買特斯拉瞭,二選一,總覺得浪費。

其實據說新能源車在上海還是能上大牌(普通牌照)的,但人嘛,總想兩頭都占著,有免費的不要白不要,於是新能源牌照政策反而成瞭有人入手特斯拉的阻礙。

但換個角度看,這難道不是一個電動車品牌在市場上的最高境界麼?

特斯拉,這大概是國內我唯一見過買傢們是沖著車,而不是沖著牌掏錢的電動車瞭。現在京滬的新能源牌照清單上,在列車款已經不下幾十,雖然其中大部分是垃圾,但也不乏 BBA 的大牌。可人們在選擇時,多數還是抱著妥協:" 就樣吧 "," 也行,至少能上路 "," 反正也沒得選,這就湊合吧 "…… 可能隻有特斯拉,才會給人正常買車回傢的心態。

這不是特斯拉的軟文,我想表達的是,在中國很多有限牌政策的市場,電動車該怎麼做,才能不僅僅成為一個上路權的替代品。在這方面,不管對手們是否承認,特斯拉已經是鮮明的標桿。

對特斯拉同樣追捧的不僅是買傢,還有全世界的媒體。前兩天,特斯拉 Model 3 量產車在北美交付,區區一個小新聞,卻獲得瞭全球從科技到汽車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隨便打開一個海外汽車新聞網站,從 MotorTrend 到 AutoBlog,首頁至少是三篇以上的 Model 3 消息,覆蓋交車視頻和試車體驗;國內的科技媒體雷鋒網、虎嗅、新浪科技 …… 甭管汽車沾不沾邊,一律大幅報道,哪怕一篇翻譯稿,都會第一時間推焦點圖 ……

Motor Trend 首頁

AutoBlog 首頁,滿眼全是特斯拉

同樣是新車交付,哪怕如今一樣科技感 blingbling 的 BMW i,大部分時候也就是一篇 300 字配圖消息,但換成特斯拉,寶馬就該哭瞭。

這種現象,嚴肅點說,叫 " 追蹤熱點 ",通俗點就是 " 自來水 ",雖然現在媒體投放的價格並不算高,但真要特斯拉全世界持續買軟文,馬斯克也付不起,所以我更相信這些文章是各路媒體自媒體們的自發創作,不管是粉是黑,在報道特斯拉動態這件事上,媒體算是回歸瞭新聞本質。

能享受到類似待遇的,全世界大概就是蘋果和 iPhone 瞭。

事實上,不僅僅是這次的 Model 3 交付,在特斯拉踏入汽車行業的這三四年時間裡,它一直都牢牢占據著全球汽車新聞曝光率第一的位置,海外的汽車新聞網站 Autoblog,以 Tesla 為關鍵詞搜索,結果多達 23429 頁,而 BMW 隻有 20477 頁;在國內的一傢 IT 新聞投遞網站 CNBETA 上," 特斯拉 " 的關鍵詞搜索新聞有 4396 條,而 " 寶馬 " 的關鍵詞新聞隻有 857 個,就算加上 "BMW",也就 210 個 ……

這並不是說寶馬做的不好,而是特斯拉做的太好。憑心而論,寶馬這兩年在公關新聞傳播方面,在全球車圈裡是數一數二的,但遇上特斯拉的風頭,也隻能退避三舍瞭。

特斯拉知名度的迅速打開,你可以說是老板阿隆馬斯克的個人魅力加團隊折騰,但能獲得如此持久的傳播效應,還是靠產品和口碑,否則咱們的賈躍亭老師和樂視同樣也能說成功瞭。

隻有對比特斯拉和蘋果,你才會從中找到更深層的相似之處:

始終比行業領先那麼一點點的技術、不斷優化的使用體驗、初期銷量並不重要。

以媒體的心態來說,隻有不斷變好或者變壞的目標才會有追蹤的興趣,蘋果和特斯拉是前者,而樂視算是後者。

的確,最初特斯拉 Model S 給人的體驗並不好,粗糙的內飾,過硬的乘坐感,還有那塊除瞭大一無所有的大屏,我甚至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痛黑。然而,隨著它操作系統一代代的空中升級,有一天當我開上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新款 Model S P100D 時,徹底驚呆瞭,原來汽車還能這樣!

這就像第一代 iPhone 到手就被我扔到一邊,但後來換成瞭 iOS 4.0 的 3GS 卻把我徹底征服是一個感覺,於是我又寫瞭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黑轉粉的心態。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特斯拉的傳播影響力,並不是來自於無處不在的大量廣告,而是來自於人們對於一個新鮮事物原始的好奇心:

它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它究竟能變得有多好?它能代表未來嗎?

隻要一開始的產品夠誠懇,然後又有正向的改變,就一定能收獲這種好奇帶來的影響力和市場反饋,我覺得這才是特斯拉的魅力所在。

按照這個思路,特斯拉剛剛交付的 Model 3 一定又是一個 1.0 版本的產品,雖然看起來已經足夠吸引人,但根據科技行業的慣例,不要著急出手就對瞭,它一定會像特斯拉其他的產品一樣,有大量的提升空間。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它產品區域成熟和穩定後,隻要入華價格足夠親民,肯定會在京滬招來一批在牌照和 Model 3 之間糾結的買傢,包括我自己。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