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這位校長想送給老師三個教育關鍵詞

09-11

看點  為人師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上海民辦平和學校校長萬瑋在2017學年新學期教工大會上,提到瞭三個主題詞:使命、榮耀、信仰。這位教育界"網紅"校長,希望用這三個主題詞喚醒每個教師的職業理想。在他看來,好的教育者應具備幫助下一代克服未知挑戰的使命,不滿足於用過去的知識去教面向未來的孩子,並始終相信教育的力量。以下是演講全文,在教師節的今天,與各位老師共勉。

主講丨萬瑋    編輯丨李臻

各位同仁,暑期,我做瞭一些教育思考,今天和大傢分享。主題叫做教育者的職業人生。

在人的成長經歷中,常常會有一部電影、電視劇或者文學作品觸動乃至震撼心靈,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經歷。我想也許很多人心裡都有這樣的一部作品。於我而言,至今難忘的是2012年從美國回上海的航班上,一部日本影片《入殮師》。

影片簡單,平淡,樸實,卻感人至深。入殮師是一種為死者化妝並放入棺材中的職業,從事這項工作連傢人都不會理解,在日本如此,在中國可能更糟吧。影片中,男主人公是一名大提琴手,樂團解散後回老傢找工作,稀裡糊塗應聘這份工作,妻子不能接受直接回瞭娘傢。

各位,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入瞭教育這一行,曾經或者有一天對教師這份職業自怨自艾,心浮躁瞭,不純凈瞭,推薦大傢看一下這部影片。

我今天要跟大傢分享的三個主題詞,也是受《入殮師》這部電影的啟發。

主題詞一:使命

第一個主題詞是使命。教育者的職業使命。

先看一段視頻。視頻的主人公是一位日本人,叫小林尚禮。

視頻講述瞭,1991年梅裡雪山發生瞭一場登山事故,6名中國隊員和11名日本隊員遇難,這是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難。這11名日本登山隊員,同屬京都大學登山隊,小林尚禮因為沒有參加此次登山而幸免於難。

1998年,第一具遺體被人發現,痛失隊友的小林尚禮從那一年開始,決定要找到其餘遇難隊友的遺體,送他們回傢,親手交還給他們的傢人。19年來,小林辭去工作,專註尋找遇難者的心路歷程。他一共搜索瞭30次,找到瞭16人,隻有一人沒有找到。而他至今沒有放棄。

小林為什麼讓人感動?因為他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從他下決心將這一生的使命確定為一定要尋找到那些遇難隊友的遺體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已經有瞭光輝。

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埃。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很渺小,人類更渺小,人的一生隻是宇宙時空的一瞬。那麼,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我覺得,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有瞭使命感便有瞭意義。

你是一個乞丐,你行乞幾十年,把所有乞討來的錢都用來辦學,你就成瞭千古乞丐第一人,你就成瞭武訓;

你是一個小姑娘,19歲進修道院,終身致力於幫助窮人,給他們愛和尊嚴,你就成瞭特蕾莎修女;

你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在社會運動中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因為時運不濟,壯志未酬,你專註於子女的教育,希望他們將來報效祖國,你為小兒子取名"一公",乃一心為公之意,你就成瞭一位偉大的父親。

下面這段視頻中的小兒子叫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終身教授席位,他可以像很多科學傢一樣,留在美國一帆風順地繼續做研究,卻牢記父親的教誨,於2008年毅然回國,將中國的結構生物學帶到瞭世界最前沿的水平。我們來看一段關於他懷念父親的視頻。

使命感有兩種來源方式,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在基因裡,這個叫發心。

王陽明小時候讀私塾曾經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卻說,不對,應該是讀書做聖賢。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狀元,怒斥他滿口胡言,不自量力。王陽明最終也成瞭聖賢,他的父親和老師都不贊同,可見這想法乃與生俱來,王陽明後來在龍場悟道時說"吾性自足",與他的天生悟性有關。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企業基因,是說許多企業的最終成敗,與模式策略沒什麼關系,與市場風口沒什麼關系,與資金投入沒什麼關系,甚至與執行用人也沒什麼關系,隻與一件事情有關系,就是企業基因。企業基因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是創始人的創業動機與價值觀。

我想起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之一蘋果,喬佈斯對於創辦蘋果的發心有一段話: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傢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傢公司裡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很棒,因為那樣你才能夠制造偉大的產品。但是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利潤。

這個就是企業基因。也可以說是喬佈斯作為一名企業傢的使命感。再過一個多月,就是喬佈斯去世六周年。有人以為蘋果會垮,但蘋果的基因在,蘋果依然強大,牢牢占據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第一位。

有些人可能說,我選擇一個職業,從事一項工作,一開始並沒有想那麼多,那我怎麼有使命感?這就說到使命感來源的第二種方式,那便是頓悟。

我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說印度有一位80多歲老太太,40年來依靠一己之力,把傢改為收容所,收養瞭超過800名孤女。這一行為起源於她8歲的女兒在車禍中死亡,大悲之後,這位印度婦女大悟,把對女兒的愛化作對孤女的關懷和支持,這就有瞭使命感。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很多,因為一件偶然的事件,而受到刺激,萌發瞭一個願望,成為一生的追求。

我為什麼有的時候願意追劇,其實也是很想能遇到一部片子,讓我產生頓悟,產生使命感。回過頭來,很多人過於偏執,歸根結底還是認知能力不足,見識有限,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閱歷,以期取得突破。

奧地利作傢斯蒂芬·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

我們在座的各位,因為各種因緣際會,大傢今天坐在一起,成為平和大傢庭的一員。我們應該培養我們的使命感。在我看來,這個使命感至少可以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我們自己要不斷成長進步,要讓學生遇見的是更好的自己。前段時間很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兩個人在一起,進步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那個原地踏步的人,因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夠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內涵。

我曾經聽過一位婚姻專傢談美滿婚姻的秘訣,就是四個字:相互欣賞。如果夫妻之間在鄙視鏈上,那就完蛋瞭。談戀愛的時候一定是相互欣賞的,結婚組成傢庭之後就會出現分化。唐晶這句臺詞不僅適用傢庭,也適用於職場。我記得當年我來到平和做老師,發心就是這一生絕不能隻滿足於做一個平庸的老師。盡管現在還有不足,但總是在進步。

第二個層面,承擔社會責任,為偉大民族復興做貢獻。我們今天談中國夢,談大國崛起,教育者責任重大。我們是教育從業者,但是我們和世界一流的教育還有不小的差距,在很多方面我們都需要學習提升。

我們常常提民族工業,但民族教育卻提得少。以至於本土教育一聽就很low,國際教育一聽就高大上。通過我們的努力,為社會為國傢奉獻一所優質的本土學校,接近乃至達到世界一流學校的水準,而不是以把學生送出國為目標,這樣我們的教育人生才沒有遺憾,才有價值!

第三個層面,站在一個更大的歷史舞臺,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我們今天處於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無人"時代,無人機、無人駕駛、無人倉庫、無人工廠、無人超市已經成為現實並加速蔓延。任正非在有一次向中央領導匯報的發言中提到:"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面對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者其實面臨同樣的困境。許多科學傢都在警告人類未來面臨的風險,例如霍金在接受一傢網站采訪時說:"人類在未來數百年裡必須認真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我看到瞭人類的危險,過去曾出現過多次人類的生存危機。發生類似情況的頻率還會增加,我們需要十分謹慎地避免這類危機。"我們的下一代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克服種族、地域的限制,團結起來面對這些未知的挑戰,取決於我們這一代教育者的視野和氣魄,勇氣與決心。

主題詞二:榮耀

第二個主題詞是榮耀。教育者的職業榮耀。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在有一次上哲學課時描述瞭一個場景:

一名外科大夫半夜接到電話,說有緊急手術要馬上趕往醫院。於是他用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和傢人輕輕道一聲別,便離開瞭傢。外科大夫會抱怨嗎?不會!因為,那一刻就是他職業的榮耀!

我想起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一位外科大夫連續20多小時做手術,疲勞之極,手術完畢,往走廊上一躺就睡著瞭。外科大夫做手術,常常一站就幾小時十幾小時,他們會後悔選擇這個職業嗎?我想大部分人不會。那正是他們榮耀的時刻!

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地震,第一時間趕往災區救災的,不說大傢也知道,是部隊戰士。與此同時,一篇文章《為什麼解放軍救災時不帶武器》的文章迅速躥紅,雖然後來有人反駁不完全屬實,但解放軍的正面形象卻在一次次的大災大難中鮮明地樹立起來。

《解放軍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救災現場,我們為什麼啃饅頭》,原因很簡單:"因為面對災難,面對人民受苦受難,我們心急如焚,爭分奪秒,哪有更多的時間來吃飯?"類似的,消防官兵、武警、刑警包括交通警察,其工作環境都說得上是惡劣,甚至有生命危險。換做我是他們的一員,我會害怕嗎?畏懼嗎?不會!因為這正是這個職業的榮耀之處!

就在前不久的8月15日,平和學校高中的張軼超老師在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心和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全人教育獎"評選中從四名候選人脫穎而出,獲得最終的"全人教育獎"。

張軼超在"全人教育獎"頒獎現場演講

主辦方的通稿這樣描述他:

"張軼超老師有哲學傢的情懷,卻行走於大城市的棚戶區。不論是面對流動兒童還是準備出國的學生,他都用最好的教育點燃孩子們的自由與夢想。他視負責任的自由為教育核心,鼓勵學生喚醒內在的自我,以批判性思維審視人類社會,幫助每一個學生用勇氣、寬容與熱情,參與社會的改善,進而尋求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張軼超老師就在我們身邊,很普通,甚至有一些靦腆。我知道他度過很長時間的艱辛歲月,最苦難的時候,所有的積蓄都投入公益事業,連泡面都吃不起,卻始終沒有放棄。直到今天,和那些同樣名校畢業的社會精英相比,張軼超算不上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他完美地向我們詮釋瞭什麼是教育者的職業榮耀!

在張軼超老師的影響下,平和許多教師都積極行動起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我們的老師參與瞭多樣的培訓和學習。其中絕大多數並非學校要求或指派,而是自己報名的!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於,我們不能滿足於用基於過去的知識去教面向未來的孩子,發展、變化才是永恒的主題詞,因而,教師需要將自己放在學習區,永遠處於學習的狀態,這才是最好的教。

尤其讓人感動的是,此次有兩批共10位教師參加瞭由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組織的在陜西和甘肅舉行的"真愛夢想教練計劃行動",持續時間半個月,完全是公益行動。在這裡,我要向這些老師表達敬意!因為你們展示瞭職業的榮耀!

我們今天面臨的是一個價值多元且空前撕裂的社會,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如此。在同一片藍天下,有許多教師,拿著微薄的俸祿,承受極大的壓力,為自己的尊嚴而教書;

也有少數的教育從業者,一心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甚至為瞭逐利而喪失底線;

曾經有一位大四的實習生,在實習時因為被惡作劇的學生激怒,一腳踹開教室大門,惡聲惡語威脅學生,在被提醒要以身垂范時,堅決地說,我以後肯定不會做教師;

我也知道平和有這樣的班主任,在一名學生深夜與傢長爆發沖突而打算離傢出走,接到傢長走投無路的求助電話時,毫不猶豫地穿好衣服出門,等到解決問題回傢時,天已近黎明。他會抱怨嗎?不會!他在描述這件事時滿是自豪的神情,那是他職業的榮耀!

我還要推薦大傢關註一位叫鄭泰均的藝術傢。我被他的故事感動!

2016年,他剛從法國回來,卻天降大禍,因為騎摩托車觸犯瞭深圳禁摩令,而被關進拘留所。一位藝術傢,和社會底層的各類拘留犯共處一室,待瞭整整10天!鄭泰均選擇用靜坐、沉默等度過最初的幾天。

後來偶然在廁所的角落裡,撿到一塊殘缺不全的綠色肥皂,突然心中一亮,便開始用指甲以及吃飯用的塑料勺子的勺柄,來對這塊肥皂進行雕刻,最終創作出一個佛像的雕塑作品。同室的犯人都驚呆瞭!

第二天,所有的人都開口叫他師父。有一個人說:"師父,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人這樣專註地雕刻,而且還是在肥皂上雕刻。我兒子快讀大學瞭,我不想讓他知道他爸爸是看場的(專門帶一些兄弟為夜總會、各種酒吧等場所看場),一直想轉行,但從九幾年來到深圳,我沒有幹過其他行業,覺得改行很難,不知道幹什麼好。但是這一次,看到你把一個沒用的肥皂,在這樣的環境下雕成一尊佛相,讓我非常驚訝。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都不會相信。這一次出去,很想轉行瞭。師父,我去賣豬肉可以嗎?你那裡有關二爺嗎?我以後帶朋友去買。"

另一個人說,"師父,我並不是第一次因為吸毒被關進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有人在拘留所,在大傢都在那裡講臟話、冒粗口、抱怨的環境下,那麼安靜地雕刻一尊佛像,真是太讓人驚訝瞭。其實,我也知道吸毒是有害的。這幾年看到那些吸毒的朋友們一個個死去,朋友親人都不敢靠近他們,妻離子散,我知道我以後也會是那個樣子。我也嘗試過戒毒,但一直沒戒掉,也覺得自己不可能戒掉瞭。但是,這一次,我親眼看到你把一個廢棄的肥皂雕刻成佛像,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奇跡。所以,我覺得有些事情還是有可能的。這次出去後,我打死都不進來瞭,徹底地把毒戒掉。如果再有人勸我吸毒,我就一腳喘死他。"

如果我是鄭泰鈞,盡管遭遇冤情,我大概會感恩這一次的經歷,因為我無意創作的作品竟然能夠改變別人的人生!這是一位藝術傢所能獲得的至高榮耀!

主題詞三:信仰

第三個主題詞是信仰。教育者的職業信仰。

我們處於一個去中心化的年代,每個人的觀點、理念、信念、信仰都不相同,甚至撕裂。例如對《我的前半生》中幾位人物的價值觀,我就看到許多截然相反的評論。為什麼人們的觀點會相差如此之大,即便對同一件事情看法也如此迥異?我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歷史是成功者書寫的。

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做成王敗寇,你成功瞭,你說啥都是對的。西方曾經有學者做過一個調查,得出結論說在酒吧裡發生鬥毆命案,死掉的常常是先動手的人。

聽起來似乎是警鐘長鳴,酒吧最好不要去,去瞭也動口不動手。但是我們仔細分析這個研究,瑕疵是明顯的。因為死掉的人是不會開口說話的,被帶到警局的幸存者總是說對方先動的手。歷史是一個讓人裝扮的小姑娘,但失敗者根本沒有這個資格。而成功者隻書寫對他們自己有利的歷史。

第二,成功者所總結的成功的原因不一定準確。

我們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總結成功經驗,聽起來頭頭是道,其實不值推敲。很多成功的做法甚至相互矛盾。例如很多傢長很困惑,是做虎媽,還是做貓爸?虎媽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例子,貓爸也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例子。

今年五月份我曾給初三學生做過一個數學講座,解釋為什麼有人金融詐騙會得手。騙子選瞭1024個股民,給他們打電話,每個人隨機推薦不同的股票,理論上,一半股票上漲瞭,一半人也就是512個人推薦對瞭,於是第二天給這512人接著打電話,推薦另外不同的股票,第三天在給推薦對的256人。這樣到瞭第10天,還剩兩個人,兩個人中有一個人推薦的股票又漲瞭。對這個人來說,連續10天推薦的股票都漲,難道這是偶然的嗎?他一定信瞭!然後就中瞭騙子的圈套。

有人喜歡買彩票,如果一個彩票的中大獎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賣出100萬份,其中隻有一個人中大獎。對於中獎的那個人來說,是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對於彩票公司來說,有一個人中大獎卻是百分之百發生的。假如說我堅持買彩票十年,有一天突然中瞭大獎,成為成功人士,我該如何介紹成功經驗?我想瞭一晚上,想出十條經驗,很可能連玄學都用上瞭。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偶然事件而已,就是運氣好。那些所謂的成功經驗都是胡扯。真實的原因我們永遠不知道。

關於買彩票還有一個笑話,一個英國人買彩票,指明要買後兩位是數字48的彩票,過瞭幾天,果然中瞭大獎。人傢就問他有什麼訣竅。他說訣竅當然是有的,我前段時間一直做夢夢到7這個數字,連續做瞭7天夢。你知道的,7乘以7等於48嘛!這是個冷笑話。笑完之後大傢可能就理解瞭為什麼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英國人。而英國政府為什麼痛定思痛,放下身段,全面引進上海小學數學教育。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相信這個世界除瞭科學的一面,更有混沌的一面,混沌的世界不像科學的世界,有明確的因果關系,因為在混沌情形下,初始狀態也就是"因"的一絲未曾覺察的微小變化就會造成結果的天翻地覆。

我們都知道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三體》。三體問題是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指三個質量以及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不同的宏觀天體,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規律。科學傢認為這是一個混沌問題,即你沒有辦法預測長時間後三體的各自運行軌跡,它們處於不確定的狀態。

現實社會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體",我們得處於多少"體"的復雜系統裡?未來又有多少不確定性?人生是由一個個偶然構成的,關鍵考試中一道題答錯,一次交通堵塞錯過火車,都可能改變我們的一生。

這個世界是如此復雜,以至於任何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屬於盲人摸象。問題在於,這個象並不是靜止的,它還在動!它的動有規律嗎?也許有,多半沒有。這是一個混沌的世界。

在混沌的世界裡,信仰必定千差萬別。醫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安慰劑效應,無論醫生是有意還是無意,病人吃的藥並不包含治療成分,但隻要病人堅信這是有治療效果的藥,最終病情還真的得到緩解。當然反過來的情形也是有的,明明藥是有效的,但病人堅決不相信,結果病情反而惡化。

我認識一位醫生朋友,他父親70多歲時一次普通體檢查出癌癥,他選擇瞭隱瞞。因為他見過太多病人,在得知得瞭癌癥之後崩潰,一年不到幾個月就離世,而且受盡折磨,尊嚴盡失。他欺瞞老爺子說一切正常,身體很健康。結果怎麼樣?過瞭十年,老爺子依然活蹦亂跳!

安慰劑效應不太符合科學原理,但是卻廣泛存在。有人說信念本身是一種能量,也有人說,相信什麼不重要,相信本身才重要。這就如同,學什麼並不重要,願意學本身才重要。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是對於書籍《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的讀後感。

這本書講瞭一位叫木村秋則的日本農民堅持二十年不用農藥與化肥種植蘋果樹的故事。經歷瞭千辛萬苦,徘徊在破產的邊緣,木村的蘋果樹終於開始開花結果,最終長出神奇的"有生命"的蘋果。吃過木村蘋果的人說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蘋果,而蘋果切開後放在空氣中也不會馬上腐爛,反而慢慢萎縮成帶有香味的蘋果幹。木村有很多傻舉動,比如說他常常跟蘋果樹對話,鼓勵他們,向他們道歉,或者輕輕地撫摸他們。木村相信蘋果樹是有靈性的,蘋果樹完全能聽懂他的話。

要是在國內換做另一個版本,木村早就被批成是偽科學瞭。但是木村成功瞭。木村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他的執拗的發傻的信仰。日本人評論這種傻瓜的意志:他們擁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的力量。

既然信仰本身的力量如此強大,教育者需要什麼樣的信仰?基於學生的未來發展考慮,我們需要這樣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隻要找到合適的路徑,每一名學生都能實現他們的自我價值。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天生我才必有用。

今天的教育仍舊處於一個標準化的時代,然而,標準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二戰後,美國空軍曾經統計瞭4000多飛行員的10個數據,計算平均數,得出一個美軍標準飛行員的身材。然而對照這4000多飛行員,即便每一個平均數指標都設定瞭一定的上下浮區間,依然沒有一個飛行員是全部符合這10個指標的!飛行員的選拔已經基於一定的標準進行瞭遴選,個體之間的差別依舊如此之大,普通人相差隻會更多。科學傢還發現,相對身體外在指標,人的大腦之間的差別更大。而每個人的成長展開的基因密碼也是迥異,我們的教育者怎能用一個平均數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哪怕是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

在歷史上,平均主義、標準化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企業需要培訓流水線上的工人,嚴格標準化的流程極大提升瞭工作效率,這一思路在泰勒那裡發揮到瞭極致,泰勒本人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然而今天,工業化時代已經過去,智能化時代已經來臨。當我們把機器設計得越來越像人的時候,教育怎麼能把人訓練得跟機器一樣呢?我們不應該用一種方法去教30個孩子,而應該和這30個孩子一起尋找發現適合他們自身的30種不同的學習方法。也許我們依然需要標準,但是不應該被標準所困。我們要戰戰兢兢,心懷敬畏,畢竟,未來的孩子究竟面對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誰都無法準確預言。

兩個星期之前,我和2000年升入平和初中讀六年級的十幾名同學聚會瞭一次,他們是我在平和所帶的第二屆學生。他們大部分人在我眼裡和當年竟沒什麼太大分別,我和他們聚會時依然像以前做班主任時一樣的口吻講話。回去後我突然意識到他們都是即將而立之內的男生女生,而我竟還覺得他們是孩子!這或許就是教師與傢長常常陷入的誤區!

誤區無時無處不在,更需我們時時刻刻反省。我在對新教師的發言中核心詞談的也是反省。我相信在我們每一位教職員工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份職業理想,也許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佈滿瞭灰塵,但是在和自己獨處的時候,一定會想起它原來的樣子。我今天跟大傢談教師這個職業的使命、榮耀與信仰,也是想與大傢一起回憶年少時曾經有過的夢,像一朵永不凋零的的花。

最後,用一首不久前填的詞來結束我今天的發言。這首詞部分表達瞭我自己作為平和校長的使命、榮耀與信仰,期待與大傢有共鳴:

江城子•記平和學校20年

平和學校工會舉辦古詩詞大賽,有感於平和二十年辦學不易,特作此篇。亦向前三任校長吳沄、惲昭世、任國芳致敬。

廿年風雨任冰霜。

駐黃楊,望浦江。

埋首耕耘,功與名深藏。

住宿雙語一貫制。

未昭世,自芬芳。

傢有兒女愁斷腸。

團課黨,學區房。

中西融合,補短更揚長。

大國崛起教育夢。

呼我輩,共擔當!

註:本文節選自萬瑋在上海民辦平和學校2017學年新學期教工大會上的發言,有刪節。(來源:平和教育)

"校長堂"相關閱讀

從公立學校轉戰民辦雙語學校後,這位校長說好教育要慢下來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教育的長遠之計在這三個詞

對孩子教育抓狂的傢長,請耐心讀完這位校長的開學發言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21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VIP專享"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VIP福利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