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 3 月 7 日報道," 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 2020 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瞭。"
說起這項數據,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並未透露出驕傲,反倒是一臉擔憂,語調沉重。這是為什麼?
" 有些評論因此說,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過美國瞭,我很擔心。"5 分鐘左右的發言,施一公說瞭 3 次 " 很擔心 ",讓他感到擔心的,是科研評價的問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在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過去 5 年裡,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瞭兩倍,技術交易額翻瞭一番。" 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 100 增加到 300,技術交易額從 100 變成瞭 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瞭,是 5 年前的 66%。" 施一公算瞭一筆賬。
這一數據折射出來的,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志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志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傢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瞭雜志,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瞭,‘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瞭。" 中國這樣的國傢,想要把這 3 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 在他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 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傢千萬要分開。"
不過他也承認,數字指標在各個單位都很重要,影響到評獎、評優、評先:" 這是矛盾的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如何反映科研的質量,但有瞭這些標準,大傢拼命‘做’這個數字怎麼辦?"
"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瞭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瞭。" 談到業內和社會各界出現的 " 論文無用 " 論,施一公表示 " 堅決反對 "。" 沒有論文,怎麼能有科學技術?但在追求論文的導向如此之強的時候,評價立場如此鮮明的時候,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非常大。"
如何改變現狀?" 說實話,我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如果要提建議,就是應該進一步改進科學評價體系,這需要全社會達成一種共識。" 施一公介紹,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參考國際最頂尖專傢的觀點:" 這是一種‘唯專傢論’的方式,我不評價這種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國傢都是這樣的。如果是將本領域所有專傢聚在一起,通過抽簽確定評價委員會,在科學上,這樣的民主是不能帶領科學健康向前發展的。"
(原題《中國論文數超過美國,施一公:" 垃圾 " 太多》)
來源 | 上觀新聞
編輯 | 王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