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兒子從小創業還都是大學霸,她如何兼顧個性培養和規則教育

10-29

在傢上世界名校通識課

口述|孫紅丹

原文采寫|張瑤

授權自公號:外灘教育(TBEducation)

編輯|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學院君說:本文的主人公是美籍華人孫紅丹,她的大兒子被麻省理工大學提前錄取,小兒子現在美國 " 小常青藤 " 高中—— Philips Academy Andover 高中就讀。一傢在海外生活瞭二十多年,她采取的卻是 " 中西融合 " 的教育方式,聆聽她的故事,我們領悟到的是,傢庭如何在不經意間培養孩子無法取代的軟技能。

遷徙三國、轉學 11 次

塑造孩子強大自學能力

1995 年,我的先生因為工作和學習的原因前往美國,出於對孩子未來的考慮,我們決定一傢都遷往美國。當時,大兒子 Tim 才 6 歲,我們看到他在科學方面的天賦,但那時我們對美國教育還一無所知,隻知道美國有一所學校叫麻省理工,我就有一個幻想,希望孩子能去那裡讀書,所以就把 MIT 三個字母倒過來取名瞭。

最初五年,由於身份、工作等原因,我們在美國、加拿大和瑞典三個國傢之間來回折騰,自然就要不停地搬傢。

大兒子 Tim 在入讀 Phillips Andover(被譽為美國 " 小常青藤 " 的 Philips Academy Andover 高中,下稱 "Andover")前,已經轉學瞭 11 次。

這段經歷逼著他加強自己的自學能力。有的知識,他在這個學校學過兩遍,有的就完全沒學過,所以他就自學不懂的課程。當時,他去 Andover 面試,面試官問他:" 為什麼要考我們學校?" 他說:" 我之前在學校裡學習的課程都太簡單瞭,老師一堂課 50 分鐘的內容我 10 分鐘就看會瞭。"

當然我們一直都很註重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尤其是我先生,他認為大學本科和高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大學生要有自學能力,你看研究生們都得自己做調查。所以,我們平時就給大兒子一本書,讓他做題,要求他不會就問,一提問,很多知識就給串聯起來瞭。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特別關註他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復述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其次,我在孩子成長中最大的貢獻之一,應該就是陪他們做親子閱讀,每天 45 分鐘,除瞭有時候我要出差工作,親子閱讀幾乎沒有間斷過。各類型的書我們都讀,比如科幻、歷史、童話等等,有泛讀和精讀。

親子閱讀確實培養瞭孩子很多學習習慣、很強的學習能力,比如復述和記憶的能力。我經常是講完一個章節,然後把書合起來,讓他總結下剛才說瞭什麼。有時候還培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我編一個故事,他接著把故事編完。現在傢長主要是 " 看著孩子 ",讓孩子自己讀,我是有意識地和孩子互動。

這個親子閱讀其實特別有意思,孩子一到晚上,就撅著屁股說:" 媽媽,讀書瞭 "。不讀書,就拍床:" 快點,快點 "。有時候不讀書,他們就不肯睡覺,這倆孩子說話識字都很早。當然,美國這方面的資源也很好,書都有分級、分主題、分年級,我們在選書的時候也方便瞭很多。

(本文作者和她的兩個兒子)

中式應試技巧

助孩子愛上數學、克服短板

Tim 八年級的時候,我們搬去瞭美國的一個鎮,這個鎮的初中註冊瞭美國初中數學競賽,他一旦接觸到這個機會,就非常珍惜,不遺餘力地刷題。

當時放春假,馬上就要參加州立的初中數學競賽,Tim 用兩周的時間做瞭 2000-3000 道題目,做瞭一箱的紙。他參加考試並且成績在不斷提高,最後非常幸運地進入全麻州前四名。大傢知道麻州的教育水平全美第一,Tim 隻準備瞭大半年的時間取得這個成績,這對他來說,算是一個裡程碑吧,是人生的一個轉變。

Tim 確實有一些數學上的天賦。當時參加數學競賽,Andover 高中的姊妹學校 Exeter 數學競賽總教練說,大兒子可以在考試中學習。在我看來,他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尋找規律,有數學學習技巧,這還是得益於在中國的數學學習方法。

要說數學對 Tim 的影響,我覺得主要還是毅力的提升。我們都知道美國很註重體育運動,崇尚 "athlete(運動員)",但還發明瞭一個詞叫 "Mathlete(數學運動員)" ——他們認為,數學也體現瞭一種體育精神。一方面,當你遇到數學難題,要鉆研琢磨;另一方面,數學比賽也會推動孩子往前發展,Tim 後來參加全美高中數學競賽決賽,就接觸瞭全國的數學高手。

之後,Tim 就經常去參加數學比賽,因為數學比賽和體育比賽一樣,一旦進入一個層次,它們會推著你不斷上升、去參加更難的比賽。

在數學比賽中脫穎而出,也幫助 Tim 克服瞭性格短板。他曾經非常內向,別人打電話給他,他都有點臉紅;孩子們之間交流,他也基本不吱聲。但自從他參加數學競賽後,就變得越來越自信。他經常代表學校或者地區去參加比賽,也經常領獎。

把美國人的 " 分享精神 " 植入體內

在那之後,我就對 Tim 說,你在數學這方面真的有能力,你就在暑假裡做一些培訓,去教別人。他覺得一個小孩十年級幹這些事不太可能,我說沒問題,我幫你做市場,你去準備一些課程。

然後,他就準備瞭 2-12 年級的數學大綱,之後招到 30 多個學生。他教得非常好,我們事先也都聽過他的講課,所以他的創業就從這兒開始瞭。這個班主要是招一些當地的中國孩子,兒子當老師來教他們數學。

有一次,有一個媽媽來送孩子上課,孩子特別不情願,他媽媽就推著他往教室裡走。Tim 看見瞭就說," 阿姨,你走吧,沒事 "。結果,那孩子一進教室就趴在桌上睡覺。為瞭吸引孩子註意力,他一上課就先解幾個題,然後孩子們開始拍桌子搶答,氣氛立馬就活躍瞭,那孩子馬上就精神瞭。

受美國精英教育的 " 分享 " 精神影響,我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幫助別人,讓他辦班,是因為覺得他有這方面的能力要分享,他可以幫助一些原來沒有基礎的孩子學好數學。從結果來看,這些孩子也確實從中受益。

再後來,Tim 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提前錄取,美國的一傢報紙《世界日報》對他做瞭整版的采訪,他在采訪中說," 我原來就是學習型的人,後來教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我也和學生傢長打交道和溝通。"

通過辦班,他覺得自己的價值、管理組織能力都提高瞭。這大概就是美國重視課外活動的原因——學生可以真正離開書本接觸社會,為別人做一些事情,然後體驗人生價值。

(Tim 和弟弟 Harvey)

從十年級開始辦班,Tim 共堅持瞭 3 年 , 後來他在 MIT 主攻計算機專業,沒那麼多時間給孩子面對面上課 , 但是他利用自己的專業,把這個數學教育項目搬到瞭線上,這是他第二次創業嘗試。

受 Tim 創業的影響,小兒子 Harvey 也帶著高中同學做瞭一個化學網站。Tim 還主動教小兒子說," 創業就是解決痛點,把別人的問題解決,就有價值 "。

當時 , 小兒子面臨的 " 痛點 " 是——學校九年級開始學化學,老師們都有三十多年的教齡,課程設置特別難,但是孩子上完課又沒題做。所以,小兒子就組織同學做瞭一個大型的化學網站 , 這個網站有幾千道題和 150 個視頻,這些都是根據學校的課程大綱做的。

做這個網站時,小兒子把他從小的那些本事,比如編程技能、錄視頻在 YouTube 上做講解等都用上瞭,我們還覺得他挺厲害的。深受美國教育的影響 , 小兒子想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這跟他高中的校訓有關系—— Andevor 高中的校訓就是 " 不自私 ",提倡社區服務和社區貢獻。

(小兒子 Harvey 在錄制自己的課程)

尊重天性與講究規則從不矛盾

不過,在 Tim 小時候,他在 " 愛心 " 這塊就不是做得很好,但我們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小孩兒都是自私的,並且越是學習好,越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比如說,傢裡有什麼事要做,小兒子立馬就下來瞭,但是 Tim 可能叫三遍才去做。

當時,我們覺得這樣不行,於是告訴 Tim:" 如果你以後想做一個領導者,有人格魅力的管理者,你現在這樣就很沒有吸引力。"

後來 ,Tim 去聽課,觀察美國真正成功的精英有什麼素質。他發現,精英都喜歡幫助別人。所以,他現在對身邊的人以及自己的創業團隊,都比較有愛心,用我先生的話來說,大兒子越來越像 "CEO" 瞭。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但不意味著放任不管。講究規則,也就是 "follow the rule" 一樣很重要。Tim 小時候也有拖延癥。我跟他說好 11 點去醫院看病,結果我接近 11 點回來,他還沒起床。我說你還去不去?他說去啊,我說你這樣肯定是遲到的。他說,那就打電話跟醫生說一下,我說,誰等你啊。

最後,這個預約就取消瞭。還有一次,他上學起來晚瞭,我們就沒送他,那天他就沒去上課,最後他都哭瞭。拖延就是不尊重別人,孩子都覺得自己最重要,別人無所謂,但其實別人也很重要。

總的來說,我會有意識地彌補孩子的劣勢,Tim 在早期是個典型的中國式成長的孩子,雖然成績好,但是在體育方面完全不擅長,我讓他學跆拳道,學遊泳,他都是看熱鬧,不想去鍛煉身體。我們告訴他這樣不行,身體素質很重要。

當然,他最終改變也和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關。他有一個小時候的朋友,比他大一屆,後來這個朋友從加拿大飛到波士頓,Tim 看到朋友變成一個又高又帥的小夥子,但他自己還是一個小胖子,就覺得自卑,所以他就開始遊練習泳和跑步,他現在是個運動健將,每天堅持鍛煉。

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商業模式和教育理念結合起來,用 CEO 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所以,傢長就不再是打工的形式,隻對孩子接送,做後勤工作,而是把孩子當作事業來培養,這就要求你很懂得孩子的優勢、學習情況,包括培養人才的標準、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並且你在這個領域裡具備怎樣的資源。

換句話說,孩子是你的產品——你要瞭解你的產品,當然要讀懂你的孩子,根據他的特點和特長,來挖掘他的亮點和潛力,然後加大培養。不是隨波逐流,看別人的孩子幹什麼,就幹什麼,一定讓他們學鋼琴、小提琴、數學等等,而是要從細節上考慮孩子的前途。這正是作為一個傢長的責任感。

作者與授權

本文首發於外灘教育(TBEducation),我們已獲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