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從孩子出生到成人與父母親戚所生活的 " 原生傢庭 " 影響著孩子的個性和生存狀態的好壞。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把教育中的所有問題歸咎於 " 原生傢庭 "。下文作者三個孩子的媽媽認為,一味責怪原生傢庭最大創傷就是繼續用原生方式來育兒。而正確的做法,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弱點來自童年,努力在做媽媽的時候,抓住機會清理它們。以我們對孩子的愛為動力,完成清理,這是做好媽媽的功課。
文丨韓謹 編輯丨李臻
by:BYEOL HYUNA
01
能背上 " 原生傢庭 " 這口萬能鍋,證明咱生活在有 " 鍋 " 的時代。
此刻,我假設自己一分為二。
第一個我臉上溝壑縱橫,作為百歲老人,我於 1917 年出生,那時才民國 5 年,我從彼時活到今天,歷經戰亂、饑餓、離散、傷亡、變遷。
我就會說:" 原生傢庭是個什麼玩意兒?是一戰、二戰嗎?是南京大屠殺嗎?是內戰嗎?是烽煙四起嗎?是災荒年代的人吃人嗎?是文化大革命的父母子女劃清界限嗎?還是剛剛城市化的時候四世同堂擠在一間筒子樓裡嗎?"
40 歲的我,會細細地跟 100 歲的我解釋:" 我們很幸運啊,沒有經歷過那些,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不幸,我們的不幸是,一直在消化和代謝你們當時的恐懼、不安、痛苦。過去是一口萬能壓力鍋,後人是裡面的鹵煮。"
一個石頭子,扔進河水裡,河水會發出咕咚的吞咽聲,這次吞咽將會砸破水面,造成波紋,一波一波,往外退,假設每一波都是一代,一直到波紋撲到岸邊,就是當代。
到瞭當代,讀歷史書,幾千年幾百年的人類創傷史隻是幾頁紙罷瞭,扔進去我們的 " 註意力石頭子 ",我們聽到瞭歷史的咕咚聲,幸運的是我們已經外在於那些殘忍和蠻荒的過去。
每一個人都有傢族,每一個傢族都是從歷史的隱痛中走過來的,每一個傢庭對所有過去的總擔待,漸漸變成一個總集,叫做 " 原生傢庭 "。
能夠有機會關註和反思 " 原生傢庭 " 這本帳,真是證明這是個最好的時代呢。
百歲老人的我對 40 歲的我說:" 你知道嗎?我們小的時候,父親忙著去討生活,母親每日漿洗補貼傢用,有一次我偷吃瞭母親為父親留在碗底的雞蛋,被母親狠狠打瞭一頓。長大以後,我沒怨恨過母親。她打得是。要是父親身體不好,熬倒瞭,我們是都要餓死的。"
40 歲的我不禁有點慚愧,還真是,因為和平、能吃飽、能讀書、甚至能夠有穩定的收入,我居然把自己每天早上無法起床的愧疚感,期望自己多些朋友而不能去有效連接的挫折感,比照他人的能力所造成的無力感,每一天的日程都不能有效完成的恥辱感,全部歸因 " 原生傢庭 "。
我們其實生活在百年以來,甚至千年以來最好的時代。正是這樣好,才使得我們心有餘力去清算一些小的坎坷,才能放大個體的心理沖突,才能給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找到原因和出處。
讓 " 原生傢庭 " 做萬能背鍋黨,其實本質是我們還沒有真正長大,還沒準備好獨立而勇敢地挑起成長。
02
做媽媽是一個時光隧道,我們自己的媽媽會穿梭過來,甚至媽媽的媽媽也會。
有一次,我大聲對孩子心心、寧寧說:" 你們總是這樣大聲喊叫,吵到鄰居怎麼辦?"。說完時,我就驚瞭。這種不假思索地用 " 總是 " 去譴責孩子的口頭令,簡直和我媽一樣一樣的。
" 你姥姥年輕時候,去給軍閥傢當奶媽,卻不能給我奶吃,我一直哭,你姥姥怕打擾到軍閥傢,就用好幾層被子把我壓到底下,我差點悶死瞭。" 我媽這樣跟我說過。之後在我長大的時候,當我大聲和她就某事理論,她會嚴厲到令人發指地數落我:" 你總是這樣,鄰居就聽到瞭。"
其實,當心心、寧寧大聲玩耍時,最簡單的事就是舉起一根手指頭,輕 " 噓 " 一聲,她們立刻會調整自己,何必那麼大反應?大概就是因為,我媽媽差點被我姥姥壓死在被子底下吧。
慢慢的,我學會瞭覺知並甄別自己做媽媽的反應方式。
我的反應分為四種:心情好的時候,心情壞的時候,理智的時候以及直覺反應,一般來講,我心情壞 + 直覺反應 = 我媽的反應。
我在微博上七八年間,接到瞭成百數千的媽媽問題。也同時驗證瞭我的體會,基本上,每一個媽媽在心情好的時候,自己媽媽的負面影響就不存在瞭。
隻要在急躁、疲勞、情緒差的時候,不假思索的反應,基本就是自己刻痕下來的自己媽媽的反應。
" 原生傢庭 " 這口萬能鍋,鹵煮卻單一:我們最低落、最焦慮的情緒。
03
有一天,當我們成瞭媽媽,就會發現,原生傢庭給我們最大的壓力,就是我們繼續用創傷的方式來育兒。
" 潛在對打 " 是個大妖怪。曾有位博友給我來信說," 童年多次被母親揪著頭發打,撕破過新衣服 "。
她本來有個可愛的女兒,可是,當她一著急生氣,就忍不住動手打孩子," 我很容易發火,一發火就像母親一樣失控。" 她在和母親 " 潛在對打 "。小時候沒辦法還擊的痛苦,現在無法自控地發泄在孩子身上。
現在,她的孩子初中瞭,沉迷遊戲。當她拿走孩子的手機時,孩子到瞭窗臺上,要跳樓,她一下子嚇住瞭。" 拿走手機她要死,不拿走她要毀,而且也打不動瞭,她會還手,怎麼辦?",她焦灼地問我,並痛苦地回憶母親給自己造成的創傷。
我說:
第一,重建你和孩子的關系,讓屬於你和媽媽的恩怨徹底過去,讓孩子放松下來,知道自己的媽媽知道錯瞭,重新連接。
第二,幫助孩子找到手機上有建設性的興趣,或者其他的興趣,得找到自己愛的東西,才能彌補上孩子胸中缺愛的這個大空洞,要感謝現代社會有手機這麼個工具,可以讓孩子的痛苦有所轉移,有所代謝。
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弱點來自童年,努力在做媽媽的時候,抓住機會清理它們。以我們對孩子的愛為動力,完成清理,這是做好媽媽的功課。
我們當父母的時候,基本上是會和自己的童年握手言和的時候,我們當父母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和孩子相處,會讓我們不自覺沿襲的 " 親子通路 " 顯現出來,潛伏在我們性格深層的 " 母子 "" 父子 " 相處模式徹底暴露,並在一個個親子沖突中,從曾經的承受者,變為此刻的施壓者。這種角色的轉換,如果我們能夠沉靜地觀察,明智地自省,就能抓住機會,把自己不自覺的繼承進化為批判繼承。
這種批判繼承,會使得自己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
童年陰影這種 " 宿命的存在 " 是個魔咒怪圈。自己難走出和改變,不僅和自己的孩子較勁,同時還會加劇對父母的憎恨。兩者相互作用,惡性循環。
能夠和給自己童年陰影的父母真正握手言和,其實不是取決於我們有多麼像他們,而是取決於我們從他們的土壤裡茁壯而光明地發芽和壯大。
我們越是批判地繼承,不斷地優化自己,越能夠有力量去愛他們,接納他們給自己的不完美的童年,同時,我們自己也會越來越強大。
反之,我們若是和他們一樣,越是抵觸、糾結、心有戚戚,那就是負面力量與負面力量的對壘,就會把有缺憾的傢庭生態系統傳遞輪回下去。
04
扔掉 " 原生傢庭 " 壓力鍋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個自己想要的媽媽,做一個自己想要的自己。
我們做過孩子,是長輩們行為方式的代謝。我們的成長也是一場漫長的試錯,我們以自己的身心體驗,界定瞭哪些是愉快,哪些是痛苦。
在我們這一生中,可能不是父母唯一的子女,也不是丈夫第一個女性親密關系的對象,甚至不是最後一個。
可是,無論我們擁有幾個孩子,我們一定是幫助每一個孩子生命起頭兒的人。
但是,怎麼做呢?
答案是愛上自己,使自己能為自己所愛。很多時候,我們憐憫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但並不愛自己,我們沒有力量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小時候身心受創,所以,我們深層次看待自己的眼光是 " 傷害自己的人的眼光 "。
不愛自己,卻又和 " 不愛的自己 ",做生活合夥人,要幫自己辯解、掩護、找存在感。同時,我們也一刻都不能擺脫 " 不愛的自己 ",和它的粗鄙、攀緣、比較、刻薄相處。不愛自己的人生存環境這樣差,暴躁易怒是當然的。因此在 " 愛自己 " 上下功夫,實際上是要在 " 自己能為自己所愛 " 上下功夫。
愛自己,有一個奇怪的通道。並不是給自己買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就是愛自己,這種愛的方式,也沒什麼不對,而是這種愛的方式,說不定最後會變成一種演出,秀在朋友圈中,去博眼球,去競爭。自己也不一定喜歡。
說不定去瞭趟歐洲,發瞭朋友圈,收獲艷羨一片後,其實內心真正想要的,是就坐在午後的自傢窗臺上,看一會兒剛開的花,可是強迫癥卻會驅使你去做你以為愛自己的事,其實這會讓你走上奴役自己以博自己開心的路。可是你不會開心,你的內部仍然是空的。
這種空,會讓你覺得人生無趣,花不開水不清草不綠。
愛自己的奇怪通道,就是努力去審美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而不去外求。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媽媽,不是富有的媽媽,不是事業有成的媽媽,不是勞碌傢務、默默奉獻的媽媽,不是爭奇鬥艷、時髦無比的媽媽。最好的媽媽,是心態穩定,隨遇而安,能夠把任何動蕩變為沖擊平原的媽媽。
人類的歷史上,底格裡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常常泛濫,但每次泛濫都將河道裡的淤泥沖上瞭廣袤的土地,使得土地成為瞭肥沃的沖擊平原。於是,每一次河水泛濫的災難,都使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文明和文化旺盛生長,滋養瞭眾多的國傢和民族,成為古代文明中心。
親愛的們,我們自己內心的肥沃,要靠自己耕耘,要知道擁有的是什麼,在這些擁有中有多少是幼年的自己 " 求不得 " 的,而現在卻握在手中,本該歡喜的。
我們要重新盤點觀察這些,讓自己恍然大悟:要整理自己的動蕩和凌亂,讓自己成為沖積平原。
媽媽哲學認為," 原生傢庭 " 這鍋砸下來,最大創傷就是我們繼續用原生方式來育兒,那樣我們的童年就會傷害我們的壯年、中年乃至晚年。
我們的父母們都會老去,再過些年,我們也會老的。在死亡和衰老面前,就把過去當做一份廝殺,當做生活在發神經就好瞭。沒有人會去和一個精神病人計較,你也不必再和自己 " 發神經 " 的經歷計較。
在最好的年齡,為瞭新的感情世界,為瞭更為茁壯的孩子,我們要務必保持心態穩定和情緒光明。
註:文章轉載自 " 渡渡鳥媽媽課堂 "(ID:dodocourse)。
相關閱讀
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好的原生傢庭
真正精明的傢長,用力的方向永遠不是 " 新東西 " 而是 " 舊思想 "
相信瞭太多流行的謬誤,父母的焦慮多半是自找的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 21 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 "VIP 專享 "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VIP 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開通外灘教育 VIP 專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