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人設崩塌,血汗工廠的標簽是貼定瞭?

11-19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四天前。

11 月 11 日凌晨,今年的 " 雙十一 " 開搶還不到 1 小時,Zara 天貓旗艦店的銷量就已經突破億元。

這一晚不僅是消費者的狂歡夜,也是快時尚品牌們賣貨、清庫存的最佳時機。

當代表著實時消費的大數據燈光照亮瞭整個中國夜空的時候,7000 公裡外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佈爾,有一群人們的心中卻是一片黑暗。

" 我做瞭這件你要買的衣服,卻沒拿到一分錢。"

這是一周前,出現在伊斯坦佈爾一傢 Zara 門店衣服上的標簽。這並不是什麼營銷手段,而是 155 名當地工人們為瞭討薪,在店內一個一個掛上去的。

去年 6 月,主要為 Zara、Mango、Next 代工的制衣廠 Bravo Teksil 突然倒閉。雖然工人們在法庭上獲得瞭判決的三個月工資和賠償,折合人民幣 460 多萬,但品牌們卻隻願意支付 1/4。

Zara 在全球 98 個國傢共有 2000 多傢門店,堪稱世界上最成功的時尚品牌之一,但卻始終無法擺脫類似的負面傳聞——

它曾多次被指控破壞環境、剝削年輕設計師甚至抄襲,更被控雇用 15 歲敘利亞難民童工。

快時尚品牌似乎總和 " 血汗工廠 " 幾個字聯系在一起。

為瞭降低成本,它們將工廠轉移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地方,以此讓品牌在市場中更有競爭力、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但是,為瞭成本與速度而忽略瞭一線工人的工作環境和安全,也成為瞭快時尚品牌們一向被指責的原罪。

2015 年,一部名為"TheTrue Cost"(《真正的成本》)的紀錄片在紐約、倫敦、洛杉磯和網絡上廣泛流傳,揭露瞭大型時尚零售產業鏈背後血淋淋的真相。

有數據統計顯示:過去 15 年,有 25 萬名印度棉花農民因快時尚而自殺。

但是在一些經濟學傢眼中,血汗工廠的存在對於貧困地區和國傢是 " 非常有意義 " 的。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學傢 JeffreySachs,在 1997 年哈佛大學的一場研討會上提到:

" 我擔心的不是有太多的血汗工廠,而是血汗太少瞭。血汗工廠對新加坡和香港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血汗工廠需要轉移到更多貧窮的地方(第三世界國傢),從而幫助他們擺脫貧窮。"

2009 年,《紐約時報》在支持血汗工廠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一位 19 歲的少女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非常珍惜自己現在的這份工作,能夠在血汗工廠擁有一份工作是我們的夢想。它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貧窮。"

工人們需要這些工作,卻隻能拿到最低工資,而且基本沒有工作上的安全感。

在 "The True Cost" 的鏡頭中,他們犧牲瞭健康和生命換來的,是用廉價佈料制成的 T 恤,這些 T 恤最後以 5 美元一件的價格出現在西方商場裡。

今天,全世界生產的服裝數量是 20 年前的 400 倍,其中的 97% 外包給瞭第三世界國傢的工廠。

品牌為瞭追求利潤,消費者為瞭追求廉價,貧窮的人為瞭追求生存," 血汗工廠 " 就這樣一直存在著:

2012 年 11 月,孟加拉 Tazreen 服裝公司發生大火,111 名工人喪生,該工廠為沃爾瑪、傢樂福等多傢超市提供成衣;

2014 年,愛爾蘭的一傢本地快時尚品牌的內袋裡,曾經發現過工人寫的 " 被迫長時間勞動 " 的控訴;

2015 年,中國工人偷偷地在衣服裡面縫上過聲討的留言,控訴非人工作環境;

今年 3 月 8 日婦女節當天,由凈衣活動等團體組織在香港的抗議優衣庫行動,引起瞭不小的轟動;

快時尚品牌也試圖擺脫過 " 血汗工廠 " 的標簽,但很多時候結果卻適得其反,或是不堪一擊。

American Apparel 幾乎是以拒絕血汗工廠的形象出道的。創始人 Dov Charney 堅持每一件衣服都在美國本土生產,銷售門店裡更是常見標志性的口號:" 我們不是血汗工廠 "。

這一堅持在早些年間幫品牌刷瞭不少的好感,但卻在最後被現實打敗。American Apparel 因為沉重的財務問題,於 2015 年申請破產。

H&M 曾與一些機構合作,鼓勵工人民主選舉代表,以積極、平等參與和企業及政府的對話、組織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優化工廠硬件環境。

但是隻要算一筆賬,就足以粉碎這些表面功夫。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可持續財政學教授 SasjaBeslik 這樣說道:" 如果 H&M 能將一件 T 恤的成本提高 16 至 33 美分,那麼在孟加拉國辛苦勞作的工人們的薪資,可以較現在的所得翻倍;如果成本隻提高 12 至 25 美分,那麼工人們起碼也能拿到當地的最低生活標準金額。"

在欠薪事件發生 1 年 5 個月後,Zara 母公司 Inditex 迫於輿論壓力,終於在近日宣佈將成立一個基金會,專門幫助受到工廠關閉影響的工人們。

根據 Inditex 集團公佈的 2017 年第一季度財報,截止 4 月 30 日的三個月內,Inditex 銷售額上漲 14% 至 56 億歐元,凈利潤同比上漲 18%。

也就是說,這 155 名工人們的索賠金額,僅占 Inditex 集團一個季度銷售額的 0.01%。

這件事也許很快就能平息,但是快時尚行業的抄襲和血汗工廠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