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5 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做瞭 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本次報告中的諸多經濟問題,觀察者網特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軍對此進行瞭解讀。
以下為張軍院長對報告部分內容評述:
GDP 目標為何不調升?
2018 年中國 GDP 增速目標定在瞭 6.5%,與去年保持一致。
關於這個,我前幾年就講到過,6.5% 的政府目標這幾年不太會變化。我們實際看到的是,這幾年 GDP 增長率基本上都在 6.5% 以上,處於 6.5% 到 7% 之間;去年的情況好一點,達到瞭 6.9%。在這樣的情形下,今年政府目標還是沒有變化。這說明,中國目前的潛在增長率應該是高於 6.5% 的,因為每年定的 6.5% 的目標我們都超額完成瞭。
我去年下半年曾談到,政府其實可以把 6.5% 的目標適度上調一點,但也理解政府的做法,知道政府對此還是有所考慮的,會繼續把目標定在 6.5%。
政府的考慮可能是,目前幾個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都在可控范圍內,包括就業、赤字、物價等,沒有大的起伏,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拔高目標的實際價值就不大瞭,也即,加快增長已經不是最優先的發展目標瞭。
目前,最優先的目標,短期來看,應該是防控金融風險,加上黨中央提出的 " 三個攻堅戰 ",扶貧、防風險、治理污染,這是眼下最要緊的事;如果上調目標,可能會與這 " 三大攻堅戰 " 有沖突,所以上調經濟增長目標沒有太大必要。
CPI 目標是否能完成?
2018 年居民消費價格的增速定在瞭 3%,與去年保持一致。
去年的目標也是 3%,實際上漲瞭 1.6%。在我看來,目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比我們實際上的增長率要高一些,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個缺口。但要想保證 3% 的通脹,就意味著實際上的 GDP 增長率還要比潛在增長率高一些。今年,我們把 GDP 增長目標定在瞭 6.5%,比潛在增長率還要低,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在內部的主要因素驅動下,所實現的通脹不會達到 3% 那麼高。
但之所以目標還是定在 3% 左右,我認為,這是考慮外部因素,留下一些餘地後作出的決定。比如,今年全球經濟復蘇的態勢比較強勁,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隨之加快,會推高大宗商品的價格,而中國大量進口這些大宗商品,勢必會引發通脹壓力的上升。
就業不僅要重 "量",更要重 "質"
今年城鎮新增就業的目標依然是 1100 萬,與去年持平;而去年實際的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為 1351 萬,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在 1300 萬以上。
這是政府保障就業的一份成績,但長遠來看,依然不能高枕無憂。因為,從這些新增就業的結構來看,除瞭互聯網、金融等一些高端服務業以外,很多新增的就業是比較低端的服務業,這些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比較低,工資水平也比較低,增加這些就業的目的可能隻是為瞭幫助一些人維持其基本生活。
所以未來,在強調就業數量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註去向,著眼於就業崗位的分佈,使更多人從低收入群體流向高收入群體。
赤字 GDP 占比下降,但財政政策仍然積極
今年的財政政策依然是積極的,貨幣政策的提法依然是穩健中性、松緊適度,但沒有給出 M2 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具體目標。
財政貨幣政策的制定,一方面要服務於我們的 GDP、CPI 等目標,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國際宏觀狀況。
貨幣政策延續之前的表述,這是在考慮瞭我們目前的貨幣供給情況、貨幣存量大小、債務狀況、宏觀杠桿率狀況等之後做出的。在上述因素沒有發生改變的之前,這樣的政策是不太可能發生改變的。
目前,我們金融風險依然較大,要解決一定的債務問題,還要去杠桿,所以不可能把貨幣政策調整為積極的。雖然今年沒有給出具體的 M2 和社會融資規模的目標,但這意味著政策空間和靈活性會有所提高。比如去年,M2 的目標為 12%,年底實際增速為 8%,今年的 M2 增速很可能不會比去年的目標更快,但也不排除情況有變。總的來說,貨幣政策的調整目標是不要出現大起大落的情形。
在財政政策方面,近幾年的力度是一直在加大的。雖然,今年將財政赤字的 GDP 占比調低瞭 0.4%,至 2.6%,但總體上並沒有減少財政開支。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經濟情況的好轉,財政收入的狀況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去年的國有企業利潤也比之前有所提高。此外,根據今年的報告,中央要求各級政府繼續嚴控一般性的支出,為財政支出去向更需要的地方騰挪瞭一定空間。
稅改:既有短期目標,也有長期要求
今年報告中的稅收改革也是一個重要焦點。提高個稅起征點、房地產稅落地、降低企業稅負、營改增效果等問題都有所提及。
稅收問題其實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就事論事的問題,主要包括個稅起征點的提高、企業所得稅的降低、營改增由三檔改為兩檔等討論。
另一方面是我國稅賦體制的改變。自去年曹德旺引發有關 " 死亡稅率 " 的討論以來,給中國企業減稅降負的呼聲一直很高。目前,我國是以間接稅為主,宏觀稅率、平均稅率並不高,在全球處於中位甚至中位略低的水平。但我國超過 80% 的稅都是由企業所繳納的,企業的負擔相對較大。
這兩者中,就事論事的稅收問題是今年報告主要討論的問題,比如,未來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會提高,對大病支出、教育支出可能會有減扣,或許會嘗試按戶征收和按人征收結合,也可能將征收方式逐漸由代扣轉為申報等。
而稅賦體制改革則是比較長遠的問題,不是一年能夠解決的問題,還需從長計議。
總體來說,因為近兩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緩解,財政狀況越來越好,所以減稅問題被越來越多的關註,也越來越多地被討論。
貿易保護是最愚蠢的政策
近來,特朗普在貿易保護方面的動作不斷,但就此前提高鋼鐵鋁關稅一事來說,對中國影響非常小,因為中國對美國進口的鋼鐵總量本身就非常小,不是美國最主要的鋼鐵進口國。
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主張,是完全損人不利己的,沒有一個經濟學傢會支持貿易戰,這是最愚蠢的政策。尤其是在 2018 年,全球經濟正強勁復蘇之際,特朗普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協調的,會對復蘇進城有所影響。
2018 年,中國在進出口方面表現不錯,重回第一大貿易國的位置。這主要是由於中國與亞洲地區國傢、" 一帶一路 " 沿線國傢之間的貿易有所擴展和深入。對於美國,中國的依賴主要還是在順差方面,單就貿易額來說,中國對美國的依賴已經不像原來那麼大瞭。
(采訪 整理 / 觀察者網 吳婭坤 本文經口述者審閱後發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