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傢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每每新聞報道說某種東西降價瞭,我們卻完全買不到便宜的東西,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更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物價經濟學。
去年,瀚哥發表瞭一篇題為《詭異的雞蛋價格暴跌,為什麼雞蛋賣成瞭白菜價?》的文章,然而發表出來時間不長,瀚哥的一個朋友就發微信過來問罪瞭,他一上來就說,你是不是騙子啊?你自己寫文章說雞蛋價格便宜瞭,為什麼我剛剛去超市買雞蛋還是那麼貴?並沒有降價多少嘛。
這個問題一出來,把瀚哥問的一愣一愣的,瀚哥自己的體驗和國傢的數據都證明的確雞蛋等食品變便宜瞭,為啥我們都感覺不到呢?
一、
為什麼我們總感覺不到降價?
不知道大傢有沒有一種共同感覺,這就是最近幾年我們碰到情況一直都是,說到漲價基本上大傢立刻就是感同身受,說到降價卻怎麼都看不到影子,這是為什麼呢?記得瀚哥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瀚哥母校的教授就曾經和瀚哥說到過這個問題,他說:" 在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北京出瞭二環就是菜地瞭,但是現在你出瞭七環都不一定能找到菜地,這樣像蔬菜、水果這些農副產品全部都要依靠物流運輸,那麼我們買東西都不是把錢花在產品本身上面瞭,而是全部貢獻給物流業。"
對瞭,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一直感覺不到降價的原因是一件商品大部分的價格都在物流業上,而不是在商品的價格本身,越是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其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成本就越高,如果一旦某種商品漲價的話,由於流通的各個領域可以通過加價的方式層層傳導,所以漲價總能夠很明顯的體現在商品的價格上面,但是降價的話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我國的物流保管費用是發達國傢的 2 倍,管理費用是其 3-4 倍,從流通組織來看,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的現象非常明顯,每增加一個環節,就平均加價 5% 到 10%。就以大傢平時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牛奶為例,鮮奶是中國居民日常需求量最大的食品類產品,在《人民日報》調查的北京某超市中,國產的某品牌牛奶的每升價格達到瞭 23 元,而荷蘭進口的純進口牛奶的每升價格隻有 22.8 元。
從理論上來說,牛奶從出口國出發,經過相當復雜的保鮮技術,涉及到眾多的流通環節,還要經歷至少兩個國傢的海關,這種流程可謂相當復雜,而國產牛奶僅僅從產地出發,從產地到超市純粹的國內運輸,如果以北京為例最多也就內蒙古到北京的距離,這點點距離比起國際運輸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但是,為什麼國產奶的價格還會高於進口牛奶呢?
問題就在於,中國的大部分農副產品產業具有著很多元的流通環節,所謂的流通成本並不是我們簡單的計算從產地到消費者購物的超市的這些成本。當一件農產品從農田或者工廠出發到消費者手中的時候,其中包含著運輸、倉儲、分裝、分銷等等多元化的成本。僅以剛剛我們說的牛奶為例,國產的牛奶從產地出發之後,要經歷一級批發,二三級分銷差不多三個環節,而進入超市之後,為瞭進入不錯的貨架,甚至要繳納高昂的進場費,如果做營銷活動的話,還有高額的宣傳費。根據《人民日報》的統計,中國的乳制品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超過瞭 50%,而進口牛奶呢?則是通過一級代理商直接到達門店,雖然運輸的路程很長,但是卻沒有過多的中間環節,從而導致瞭進口的價格反而低於國產的價格。
可見,在中國並不是沒有便宜的產品,而是產品的物流成本過高,在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的現象過於普遍,在經濟學中每增加一個環節普遍要增加 5% 甚至 10% 的成本,我們吃到的昂貴的生活必需品就是這樣來的。
二、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到底在哪呢?
瀚哥仔細研究瞭《人民日報》等相關媒體的報道,在中國物流企業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納到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是物流的非必要性成本過高。在國內的產品運輸過程中,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隻要打包裝箱,運到地方不就好瞭嘛,然而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在中國無論是鐵路、公路、海運、航運各有各的標準,不同運輸方式的標準也是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標準導致瞭同一個商品,在轉換運輸方式的時候,比如說水運轉公路,或者公路轉鐵路都要重新的包裝,重新的運輸,從而讓時間和費用顯著地增加。而很多發達國傢出口的產品,往往是一個集裝箱就全部運輸到位,中間完全沒有重新包裝,重新轉化的過程。
二是物聯網的信息極不健全。在產品的供應鏈或者物流鏈中,一件商品被運送到目的地之後,最理想的情況肯定是物流企業將另一件事商品運回,從而讓運力應用最大化。但是,實際情況是,中國的物流網絡信息化程度極低,運輸企業將商品運到瞭地方之後,卻找不到合適的貨源運回,如果在當地等待貨源,每等一天都是巨大的成本,如果在直接空車返回又是極度的浪費。但是同時,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找不到可以運輸對路的車輛,由於沒有一個統一配置的網絡,導致瞭一邊沒東西運,另一邊卻沒有合適的運輸車輛,據《人民日報》的報道,在上海等貨源極度豐富的地區,貨運的空載率也高達恐怖的 40%。
三是企業各自為戰極不合理。現階段,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大量的企業都開始意識到物流的重要性,但是各大電商平臺,各大物流企業都是各做各的,大部分都是企業各自為戰,並沒有統一的規劃和部署,從而導致瞭大量的商品被頻繁地反復運輸。而很多企業的貨運和倉儲中心隻為自己的企業服務,即使有多餘的能力也很少為其他企業服務,在個人消費領域早就十分盛行的共享經濟精神,在物流領域恐怕還很難被企業所接受。
上述三種問題的綜合疊加,再加上本身流通代理的環節也極為繁復,最終導致我們買到的東西,很多都不是東西本身的價錢,而是支付給瞭物流成本的物流價格,這也就最終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容易,下降難的核心難題。
每日一句
錯誤的開始,未必不能走到完美的結束,人生沒有什麼事是一定的。都是在碰,在等,在慢慢尋找。——《流蘇與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