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 君 說
剛剛,華為再次傳來大喜訊:歐洲專利局宣佈,2017 年,華為向其申請瞭 2398 項專利,專利申請數在全球企業中排行第一!
以華為為首的中國企業的科技能力,正從實現追隨、持平到引領的跨越!
6000 億,這是華為去年的銷售收入!1100 億,這是華為去年繳納的稅收,在民營企業 500 強排名第一。
這 6000 億元,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不上市,還有超過一半以上來自國外,靠的是什麼?
編 輯:夏昆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不上市,還有超過一半以上來自國外,華為靠的是什麼?
1. 巨額研發費用 + 技術創新
靠的就是華為的研發,靠的就是華為的技術創新,靠的就是華為舍得大筆大筆地把錢砸到研發裡去!
事實勝於雄辯!看看數據吧:
近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占收入的比例已上升至 15%左右,過去 10 年,華為研發投入高達 3100 億元人民幣,光 2016 年就投入瞭 764 億元人民幣。
2017 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約達120 億美元,能排進全球前幾位。
未來,華為將堅持每年投入 100 億— 200 億美元,確保研發力度,持續構建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我們再來看看臺灣牛逼科技企業前五名 2014 年投入研發經費有多少 ?
臺積電投入 568 億臺幣研發,相當於 16 億美元;
鴻海(富士康是其中的子公司)489 億臺幣,相當於 14 億美元;
聯發科 433 億臺幣,相當於 13 億美元;
臺聯電 137 億臺幣,相當於 5 億美元;
緯創 134 億臺幣,相當於 5 億美元。
也就是說,僅僅一個華為研發經費,遠遠超過臺灣臺積電 + 鴻海 + 聯發科 + 聯電 + 緯創的總和!
2. 堅定不移地發展實業
不僅產品做得好,華為還有一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堅持不上市。
所謂的上市,意味著一傢公司從 " 生產經營 " 轉移到瞭 " 資本運作 ",每天盯著股價,要應付各大股東,哪裡還有心思搞實業?
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虛擬概念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幹的人卻隻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
他不僅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領下,華為可能是 " 最苦 " 的公司:
盛行 " 床墊文化 ",每個人都有一個墊子,是加班時用來睡覺的,連任正非在他辦公室也有一個簡陋的小床;
72 歲的任正非,甚至還在深夜獨自一人在機場排隊等出租車。
深夜獨自在機場排隊等出租車的任正非
3. 對員工,絕對的慷慨
毫無疑問,華為也是 " 最慷慨 " 的公司之一。
華為有 17 萬名員工,任正非把 98.6% 的股權開放給員工,自己隻擁有公司 1.4% 的股權。
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業中股權最分散、員工持股人數最多、股權結構最單一的公司,這恐怕是人類商業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
這種 " 苦難與慷慨 ",造就瞭華為的向心力和戰鬥力,難怪任正非說:不上市則有可能稱霸世界!
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對於研發和創新的重視,同樣我們也能感受到這一歷經 31 年風雨的企業終於以其不懈的努力奠定瞭在行業中無可撼動的地位。
那麼,華為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經營之道呢?下面,我們帶您走進華為,從任正非的親筆文看華為的發展之路。
向世界級公司學思維
1992 年,48 歲的任正非第一次走出國門,訪問美國。十九年後,他在《從哲學到實踐》的講話中這樣評價美國:" 可靠的財產權、科學理性、現代資本市場,發達的基礎設施,崇尚學術自由和創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富有活力的自由市場經濟,多樣性、包容性的文化,都是美國強大的關鍵,使之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國傢。" 受到啟發的任正非決定,向美國、向西方學習世界級公司的思維。
從美國回來後,任正非想到,要在國際通訊設備領域立足,沒有戰略性的產品不行,而且功能也不能太單一。所以,華為就千方百計做出瞭一個有容乃大的產品。現在的世界大戰就是商品大戰,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你的產品。而企業的思考決策時間非常重要,如果錯過時機再做決定就晚瞭。
華為在組建初期聘請瞭原上海郵電研究院朱錦康任總工程師,並開發出瞭集成度很高的芯片,最終華為 C&C08 機在國內市場所向披靡,華為突破瞭艱難做代理銷售的卑微地位,成為大型交換機的制造商。
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就在知識產權,如果產品沒有知識產權,不能拷貝到全世界,生存就有問題。因為你隻有打到全世界才能賺美元,隻有源源不斷的美元才能支撐企業的發展。
這裡看到任正非的認知,企業最關鍵的就是管理至上。企業管理的知識和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產品要有競爭力。產品的研發要靠人才,所以說沒有產品不要談戰略,沒有人才做不成產品,沒有研發做不出產品,但是沒有管理,研發就是高風險。
接下來,華為要采取這樣的戰略:技術持續領先,產品比別人先進、服務比別人好,價格比別人低,持續大規模投入,通過這些方法,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提高產品的領先地位。產品基礎是研發,沒有研發不要談產品,華為公司持續大量的投入按照每年銷售的 10% 投入到研發。華為員工中約 40% 是從事研發。
華為的產品研發成功瞭,但卻在國際市場賣不動。有知識產權,為什麼賣不動?因為華為那時做軟件的套路沒有與國際接軌。全球經濟一體化實際上是一次沒有硝煙的產品戰爭。
到瞭 1997 年,華為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麼反應,西方經過工業革命已經建立瞭完善的經濟秩序,如何與國際接軌,這個不能靠想象,還要到美國去,所以 1997 年華為又到美國,參觀瞭貝爾實驗室,使華為眼界大開,決定走上促進產品研發的道路。
任正非在《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 1998 年幹瞭兩件事情:第一,頒佈瞭階段性文件《華為公司基本法》,要點是要華為走向一條職業化發展道路,擺脫企業對企業傢的過度依賴。第二,邀請 IBM 顧問團到華為公司進行流程化的組織變革。IBM 顧問團在華為整整 16 年,直到 2014 年離開華為。向西方學習管理,給華為帶來巨大的變化。使華為走向瞭按照國際的規范來研發銷售產品,建立一條道路
" 恐懼 " 造就偉大
" 我年輕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心超越愛情。後來有幸成瞭競爭對手(指部分產品領域)。今天有機會親自訪問,十分高興。"
" 貝爾實驗室對人類有著偉大的貢獻,這裡產生過 7 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 我們訪問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視研發,而且研發要對行銷、技術支持、成本與質量負責人,與我國的研發人員僅註意研發有較大的區別。"
" 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傢,他們的忘我奮鬥精神是令人佩服的。"
" 拼命奮鬥是美國科技普遍的現象,特別是成功者與高層管理者。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當 IT 泡沫在 2000 年破裂以後,美國 IT 巨頭開始收縮,這時原來的的這些領跑者、老師們沒有動作瞭,前面沒有領跑,要給自己創造方向,往哪裡跑?
當時,華為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銷售額達 220 億元人民幣,並以 29 億元的利潤居國內行業之首,充滿瞭鬥志和火一般的激情,但是不知往哪跑,這是個問題。任正非對於能不能過冬也不肯定,當時,華為引進 IBM 的管理以後很多員工不服,當時有很多骨幹員工離開華為。
盡管銷售額還在上升,但是任正非心力交瘁,感覺控制不住局面,要踩剎車。2001 年,任正非寫瞭《十大管理要點》,從十個方面羅列瞭華為的短板,當時隻有董事長孫亞芳看懂瞭任正非的心態出現問題,問任正非,你是不是不想幹瞭?任正非答:" 幸虧員工們沒有看懂 "。
2001 年 2 月,任正非在華為內刊上發瞭《我的父親母親》這篇文章,那時華為正在面對民營企業合法存在問題的質疑,很多人抹黑華為和任正非,他有口難言,於是通過這篇文章發出瞭民營企業傢在困難時候的一聲吶喊:" 華為為國傢留下這麼多經營人才,納這麼多稅,為國傢做瞭這麼大貢獻,為什麼還要質疑我的動機?"任正非認為有必要一吐為快。
這篇文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當成任正非的一封絕筆,如果他死瞭,這篇文章就是任正非對人生的交代。
企業傢不是永遠一天 24 小時充滿著激情,有疲憊的時候,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但是,企業傢又是這樣一種人,當大傢都悲觀的時候,反過來又有積極的心理。
文章發表後,深度和影響力的持久度都遠遠超過瞭《華為的冬天》。很多對華為不理解的企業、華為不理解的媒體都登瞭這篇文章,而且給華為打來電話、寫來信說現在理解華為瞭。
要研究華為人力資源的政策起源,理解華為文化的源頭,華為為什麼這麼低調,任正非為什麼不見媒體,都可以從這篇文獻中找到答案。甚至有人認為,正是這種低調成就瞭華為,我在某種程度上同意這個觀點。
成功源於不斷升華的使命感
有一天在辦公室,任正非說瞭另外一個故事。"1984 年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當時在四川綿陽國防建設,當地教育條件很落後,我們這些軍官子女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每年高考是‘光頭’,最好的是兩個考取大專。"
有一天,任正非的女兒對他說,爸爸,將來我要考不起大學,你要為我的前程負責。這句話打動瞭任正非,就這樣,他離開瞭部隊。
任正非女兒後來如願考取大學,後來又考取南開大學博士,沒有任正非承擔起對女兒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責任,就沒有華為。華為是從父親對兒女的愛裡走出來的,父親們委屈自己的價值觀,委屈自己的前程,成全兒女的前途。
這也使我產生瞭很多聯想。我們以前受的傳統教育,對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到非常高的高度,認為一定要為某種偉大的主義和目標獻身才是使命和責任。現在我們知道,父親在某種情況下為兒女犧牲自己,也是偉大的使命和責任。
深夜獨自在機場排隊等出租車的任正非
2001 年華為進入瞭冬天,誰來找到冬天突圍的方向,說服追隨者們奮鬥,這是任正非作為華為創始人在冬天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責任。所以他一定要活下來,盡管他自己得瞭癌癥。他也說過這樣的話:不當 CEO,不知事情之難;不當 CEO,不理解有些 CEO 要自殺。
親人的去世,泡沫對公司的打擊以及愛將的離開,這些打擊襲來的時候,企業傢可以鼓勵追隨者,但是任正非誰來鼓勵、誰來激勵?我覺得企業傢之間的相互鼓勵和激勵,這才是企業傢動力的一個寶貴來源,體現著企業傢的自我療傷。
企業需要個性鮮明的人領導
IT 泡沫破後,很多以前的巨頭沒有活下來,或者活下來但是現在活很慘。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要對報表負責,要對自己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負責。所以華為公司利用西方公司收縮戰線的時候去搶他們地盤,這就是 " 冬天占地盤 " 的戰略,也是不流血的革命和革命巨大的差別。
今天,華為已經成為業界的強者之一的時候,堅持" 開放、妥協、灰度 "的哲學可知,隻有強者才有信心,有膽量開放,才懂得怎麼調和矛盾。
2010 年 7 月 15 日,任正非在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上揭示瞭開放、妥協、灰度,這句話主要是不太贊同美國的單邊主義,太強勢、太霸權,如果弱勢一點擁護的人更多,大傢都往後退一些才能形成穩定的結構。華為慢慢強大起來瞭,有些幹部的驕嬌二氣越來越像美國,霸氣也在幹部中滋長,要學會示弱。
2011 年,華為在世界上的格局已基本確定。此時他感到一種釋放,於是寫下一篇《一江春水向東流》。與處於個人低谷時期的《我的父親母親》相比,《一江春水向東流》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此時的任正非思想境界已經提升,仿佛是站在山上俯瞰自己的過往。
這是任正非自己對創建華為的總結,也回答瞭希望華為未來朝哪個方向發展。《一江春水向東流》和《我的父親母親》這兩篇文獻構成瞭任正非的一生。今天我們講的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信仰的過程,這個過程還沒結束。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變化、金融風暴變幻莫測,這個時候企業的領導人也許需要這些個性鮮明的人才能領導企業。
華為未來的戰略是什麼?做成瞭擁有 17 萬大軍的國際化企業,任正非隻有 1.01% 的股份,他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就是追求基業長青的持續發展模式。所以和競爭對手合作,制定一套規則和標準,讓所有人從中受益,是任正非思考的事。
任正非說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前進的可靠向導。
華為經歷瞭十年高速發展,能不能長期持續發展?會不會遭遇低增長,甚至是長時間的低增長,企業的結構與管理上存在什麼問題?員工能否經受得起冬天的嚴寒,快速發展的現金流能不能中斷,如何在江河凝固時,保持涓涓細流,而不是停滯,這都是企業領導人需要研究的。
(註:原文《" 恐懼 " 造就偉大:從任正非的親筆文看華為發展之路》刊載於正和島《決策參考》第 46 期,華為公司顧問、華為大學資深講師陳培根口述,吳璇、劉銳康編輯整理)
如何讓知識分子狼性十足?
憑什麼做到全球第一,中國驕傲?
跟隨正和島商學院走進華為,解密華為戰略、文化與績效管理之道。
詳情請點擊 "閱讀原文"
點擊 "閱讀原文"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