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移動支付業務發展迅速,二維碼付款在有些人群中已經取代瞭現金。
據調研公司益普索調查結果顯示,中國 77% 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在全球位居第一位,其中 26%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出門隻帶不超過 100 元人民幣的現金,14%的人已不再攜帶任何現金。
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底,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約為 8.3 億,在手機上網用戶中的滲透率達 90.8%。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 年我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近 150 萬億元,居全球首位。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數據顯示,中國 2016 年移動支付交易額相當於美國的 11 倍。
2017 年底,人民銀行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對包括二維碼支付提出監管要求,其中對用戶使用二維碼支付的支付限額進行明確規定,對於生活中常見的用戶用手機掃描商戶二維碼貼紙(即靜態碼)的消費方式,限額為每人每天 500 元。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喜之郎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經理李鐵等 3 名代表建議,取消過度限額規定,要求支付機構根據風控能力自行設定交易限額。
李鐵等人指出,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第三方支付風險主要包括洗錢風險和備付金操作風險。
針對洗錢風險,我國采取嚴格推進賬戶實名制來落實 " 瞭解你的客戶 " 要求,針對備付金操作風險,我國已從過去采取銀行分級存管轉向更嚴格的集中存管。
其指出,賬戶實名制和備付金集中存管的推進落實將有效防控第三方支付風險。而在用戶交易中所涉及的欺詐風險,由於大數據風控和生物識別等支付安全能力的不斷提升已趨於可控,甚至在全球范圍內處於非常低的水平。
中國銀聯公佈的信用卡欺詐率約為萬分之一,而支付寶和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公佈的移動支付資金損失率更是低於百萬分之一。
不僅如此,無論是中國銀聯和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支付寶和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已明確對消費者交易中產生的風險損失提供補償機制,有效保障瞭消費者權益。
從國際監管實踐看,無論是美國《電子資金轉移法》和《貨幣轉移法》或歐盟《第二代支付服務指令》、《電子貨幣法令》,基本沒有具體規定支付限額的要求。
代表還建議,對用戶進行持續教育,引導消費者和商傢根據自身消費習慣和風險狀況,自行選擇設定交易限額。通過保險等方式完善風險救助機制,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權益。
更多內容請下載 21 財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