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最大的水泥集團希望未來 10 年內非水泥業務占比能達到 30%。
臺灣水泥集團(下稱 " 臺泥 ")2004 年進入大陸水泥市場之時,正值市場高速發展期。但近幾年在產能過剩和環保監管的雙重挑戰下,水泥市場的增長開始趨緩。
2015 年,水泥需求呈現瞭 24 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全年水泥產量 23.48 億噸,比 2014 年減少 1.3 億噸水泥,全年需求同比增速下滑預計超過 5%。2016 年及今年 1-5 月穩住,沒有繼續下滑。
臺泥資深副總黃健強認為,未來 3-5 年大陸市場可能維持高需求的水平,接下來有可能慢慢往下掉。增長不可持續,但鑒於大陸經濟增長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加上 " 一帶一路 " 等的帶動,黃健強認為,大陸水泥市場仍會保持相當大的需求。
這對於優質或大型水泥廠來說基本是有利的,特別是今年水泥去產能的方法,從錯峰生產這樣的權宜之計轉向用綜合標準倒逼落後產能退出。
工信部等 16 個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水泥等行業為重點,通過完善綜合標準體系,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促使一批能耗、環保、安全、技術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產品或淘汰類產能(即落後產能),依法依規關停退出。
發達國傢的水泥業發展正是如此。水泥企業數量減少,行業集中度高,而行業的環保、能耗等標準越來越嚴,能存活下來的基本都是高標準的大型企業。
發展水泥業務同時兼顧環保,臺泥花蓮和平廠就是一個實例。這是一個水泥廠、發電廠、工業港 " 三合一 " 項目,投資約 700 億新臺幣。項目於上世紀 90 年代規劃,2000 年起陸續開始運轉,至今尚未完全收回投資。
為保護山體景觀,采用成本更高的豎井開采石灰石,經管道運至水泥廠。水泥廠產生的石灰石供電廠用於脫硫,電廠的煤灰和石膏用作水泥原料,這些物料全都通過密閉式管道運輸,減少柴油消耗、揚塵和噪音。兩個工廠所需煤炭及水泥廠原料通過工業港送入,水泥成品也經由工業港外送,水運成本較陸運更加低廉。整個項目是水泥業難得的循環經濟范例,出廠物僅有水泥、電和二氧化碳。
和平廠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巨額投資難以復制,但背後的循環經濟思想當是未來水泥業發展的趨勢。
資源化利用大量的各種廢棄物,是水泥企業在循環經濟體系中能夠做到的。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高長明就曾撰文指出,粘土質和石灰質的廢棄物,水泥工業可以利用其中的鈣矽鋁鐵等元素用作生產熟料的替代原料,例如電石渣、赤泥、礦渣、爐渣、粉煤灰等。
而高溫水泥窯則可用來協同處置廢棄物。隻要在水泥廠增設廢棄物預處理設施即可,還不會影響熟料生產。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產生的數百萬噸飛灰和爐渣就可如此處理,能解決二惡英和重金屬問題。比如金隅集團的北京昌平水泥廠,已獲得焚燒 20 多種危廢的許可證。
此外,水泥業的碳排放問題亦不可忽視。據業內人士介紹,每生產 1 噸水泥約排放 400 千克二氧化碳,水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5%。在國傢發改委設定的全國碳市場初期納入的八大行業中,水泥就是其一。
在 2015 年巴黎氣候峰會上,德國海德堡水泥集團就同其他 16 傢水泥制造商承諾在 2030 年前實現水泥生產的去碳化。據悉,這項努力將帶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0%。
除瞭前述用替代原料來生產熟料,辦法還包括利用最好的技術生產熟料,盡可能降低用電量,使用廢物提取的燃料來替代煤炭等碳排放量高的礦物燃料等。
在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外,還可以研發碳捕捉(CCS)技術。不過大陸的 CCS 試驗多集中於石油、電力等行業。
(編輯:李博,如有意見或建議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請下載 21 世紀經濟報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