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君:我們總喜歡談 " 人脈 ",總會不自覺地強調起 " 人脈 " 的作用。其實 " 人脈 " 對於一個人的成功到底作用多大?什麼狀態的 " 人脈 " 才是值得我們用心維系經營的呢?今天的 "21 讀書 ",跟你聊聊關於 " 人脈 " 的那些事兒 ......
本文節選自李小墨的《請停無效社交:關鍵性關系助你收割海量社交紅利》。
英國的人類學傢鄧巴認為:圈子的數量增加,意味著社交負擔成倍地增加。他經過研究發現瞭一個數字 "150",150 這個數字代表我們可以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
題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脈的作用被吹噓得天花亂墜,人脈決定論大行其道。很多人嘴裡天天念叨著人脈,卻從來沒想清楚過,人脈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於人脈的幾個真相:
01
真相一:每個人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
中國人喜歡把 " 多個朋友多條路 " 掛在嘴邊,換句話說就是:朋友越多越好。中國人還喜歡賣力地塑造自己交友廣泛的形象。炫耀朋友多成瞭一個社會怪現象,無論是酒桌上吹牛還是寫文章賣弄道理,必言 " 我有個朋友如何如何 "。潛在的價值觀其實是:朋友多是成功的標志,朋友越多說明我混得越好,厲害的朋友越多,說明我越成功。
但是很多人卻忘記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需要那麼多朋友 嗎?
每個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樣的。
一看職業,大部分社交網都是以工作為軸心整合起來的。
科學傢和商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樣的,程序員和記者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樣的,作傢和獵頭的社交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天生需要活躍在社交場中,他的工作和事業要求他去編織一個復雜的社交網;有的人隻需要三兩好友,固定的同事和少量的工作合作就足 矣。
二看性格,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對待社交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在這個推崇外向的世界,內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為內向經常被視作性格缺陷。但《內向者優勢》讓我相信這是一種偏見,無論內向還是外向,每一種個性都很好,隻是有所不同而已。內向者的優勢是具有獨立思考、高度集中註意力、創造性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我不是大傢刻板印象裡那種沉默寡言、靦腆害羞的內向,學生時期我就活潑開朗、愛說愛笑,在記者從業經歷的鍛煉下,我可以輕松做到隨時和陌生人打開話題、短時間內取得信任,但我非常確定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內向者和外向者最大的區別不是看起來是否外向,而是他們內在精力恢復的方式。
外向的人,他們的精力來源是外部世界——如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就像太陽能電池板,需要暴露在太陽下再次充電,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處活動來獲得充沛的精力。
內向的人,他們的精力來自內部世界——比如獨處、沉思,和少量熟悉的人相處。他們就像充電電池,需要停止花費精力,停下來休息,以便再次充電。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刺激較小的環境才能讓他們恢復精力。
所以,大量的社交可以讓外向的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對內向的人來說卻是一種消耗,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弄得筋疲力盡,他們隻需要簡單的人際關系。
可是在推崇外向的世界裡,社交能手才會被誇贊。即使是內向的人,也在拼命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拼命讓自己顯得活潑外向,勉強自己加入人群、參加活動。
其實內向的人大可以停止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跟隨自己內心的感覺。不喜歡人群和活動,就拒絕人群和活動。
就拿我來說,對記者這個職業,我喜歡它的許多方面,可是我的性格和它的屬性卻是割裂的,這種割裂讓我精神異常疲憊。記者註定是社會交往傢,可是工作之餘我打心眼裡排斥出席社交場合,我還討厭花精力去編織和經營社交網絡。我寧願待在傢裡閱讀、思考、寫作,隻有這樣我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這成為我後來辭職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社交,要追隨自己內心的需求,如果社交讓你快樂,你就盡快投入人群和活動;如果社交讓你不快樂,你又何必沒有快感卻假裝高潮呢?
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滿足需要就行。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不要去勉強,不用為瞭迎合這個社會的判斷標準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每個人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職業需求是外部需求,性格需求是內部需求。活躍在社交場的人,不要嫌棄人際關系簡單的人木訥愚蠢、不會來事;同樣,隻需要三兩好友的人也不要看不慣積極社交的人,覺得對方膚淺功利。
02
真相二:每個人能維持的關系是有限的
心理學傢喬治 · 米勒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神奇的數字 7±2》,他提出我們的大腦一次能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數量是有限的,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超過 7±2 的記憶項目,有的人能記住 9 個,有的人能記住 5 個,超過界限就無能為力瞭。
喬治 · 米勒說的主要是智力的容量,其實我們的情感也是有容量的。
想一想你認識的人裡面,哪些人的死亡會真正讓你感到被擊 垮?
想一想你認識的人裡面,哪些人到你傢是可以自己開冰箱拿食物和飲料的?
想一想你認識的人裡面,哪些人是每年和你互相贈送生日禮物 的?
列出一份名單來,你會發現這幾份名單都不長。你還會發現他們都是你平時投入關註最多的親人、愛人和好友,你們經常見面,或者經常聯系,或者互相牽腸掛肚。
這份名單還能更長嗎?恐怕很難。試著想象名單增加一倍,那麼你平均在每個人身上花費的時間會減半,你覺得你和每個人還能像原來那麼親近嗎?
做一個人的好朋友,不僅要投入時間,還要付出許多感情,對一個人深切的關心會讓人心力交瘁。我們的情感是有容量的,我們的心就那麼大,分的人越多,每個人分得的就越少,就像稀釋的墨水一樣。最親近的人的名單,最多在 10 人到 15 人之間的某個點,超過這個點,我們會難以承受。
那社交圈的極限是多少呢?假如你住在一個 5 人宿舍,你需要應對 10 個單獨的關系,除瞭你和另外 4 個人的關系,還要加上其餘四人相互之間的 6 組關系,你才算瞭解所處圈子的人際動態。
英國的人類學傢鄧巴認為:圈子的數量增加,意味著社交負擔成倍地增加。他經過研究發現瞭一個數字 "150",150 這個數字代表我們可以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這種社交關系達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就是你知道他們是誰,和你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其實想一想,表面上看起來社交網絡極大地擴展瞭我們的社交圈子,可是微信上數百、數千好友中,看到頭像能馬上想到是誰的有幾人?互相點贊、評論的有多少人?一年裡能聊上幾次的有幾人?開口求助會爽快幫忙的朋友又有幾人?
超過保持社交關系的限度,就是盲目擴展人脈。疏於培養、維護、經營關系,然後擁有無數蜻蜓點水的關系,究竟有什麼意義 呢?
我們能維持的關系是有限的,很多人總是忘記這一點,貪心地、想盡可能多地把別人招攬進自己的生命。可是就像吃自助餐一樣,飯量是有限的,能吞到肚子裡的食物是有限的,多取的食物不過是浪費罷瞭。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優化社交結構,不用把太多人請進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產生這個想法,是新京報記者劉剛邀請我加入他組建的全國記者群,剛開始是 QQ 群,後來是微信群。我當時在海南特區報社任職,他邀請我的時候說:" 就差海南的瞭。" 原來他在有意識地優化群成員,把這個群打造成覆蓋各省市及不同媒體形態的強大的同行互助聯絡網。
就像他不用把太多的人請進群裡,我們也不用把太多的人請進自己的生命裡。相比社交的數量,社交的質量更重要,試著有意識地優化自己的社交結構,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社交上。
我們應該學會對關系斷舍離,把一些人請出自己的生命。
斷舍離的觀念因為一本日本暢銷書風靡全球,一般是用於生活空間的管理,但其實這個觀念也可以推及關系管理。空間管理時,我們可以把多餘的東西請出我們的房間;關系管理時,我們可以把一些人請出我們的生命。
學會對關系斷舍離,就是不再迎合所有人,不再試圖讓所有人滿意,不再對每段關系都緊抓不放手。學會對關系斷舍離,就是放棄那些我們心裡不喜歡的人,隨緣地對待生命中可有可無的人,然後鄭重地對待那些重要的人,那些你真正在意、真正心動的人。
親疏有別,主次分明,維系一個簡潔的關系圈子,可能我們就不會這麼累瞭。
我們還要接受一個現實,每個人能維持的關系是有限的,可我們又在不斷地認識新的朋友,不斷地接觸新的圈子,所以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交際圈,我們的交際圈就像我們的細胞一樣在新陳代謝,我們身邊的人會一茬一茬地換。
03
真相三:能力是 1,人脈是 1 後面的 0
我是堅定的人脈決定論反對者。我反感人脈決定論,覺得它誤人子弟,是因為它不斷在明示和暗示:對於個人發展,人脈比能力更重要。
人脈決定論也催生出一批萬事俱廢、一心搞人脈的人。出席各種社交場合,雖然並沒多少成長和收獲,但可以安慰自己 " 我在積累人脈 ";在飯桌上觥籌交錯,雖然也沒談什麼正經事,但可以告訴自己 " 人脈以後用得上 "。
他們拒絕去學習去實踐,拒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因為他們認為 " 經營人脈 " 才是聰明人的選擇。" 積累人脈是最重要的 " 似乎成瞭拒絕努力最好用的擋箭牌。可是等著他們的將是既沒能力又沒價值的無望人生," 經營人脈 " 成瞭他們無望人生的遮羞佈。
當人們盲目追求人脈的時候,其實是在瘋狂追求捷徑。從別人身上借力,是他們找到的捷徑。他們不想辛苦爬樓梯,隻想坐著電梯扶搖直上。
可是人脈這件事恰恰是走不瞭捷徑的。人脈發揮作用是需要能力和實力打底的,企圖跳過自身能力積累,借由人脈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有能力,人脈才能發揮作用。
當然瞭,我們說的能力,並不總是指金光閃閃的才華,或者各種可調配的資源,有時候隻是一種讓別人放心把事情交給你的能力,比如值得信任的人品和靠譜的執行力,答應的事情一定會做到,被托付的任務一定會滴水不漏地完成。
現在我們假設一個最好的情形,那些能幫助你的人慷慨地要給你機會,給你資源,給你平臺。可是如果你自身能力不濟,機會來瞭你能抓住嗎?給你一個令人艷羨的職位,你能勝任嗎?提供一個不錯的生意機會,你有資金入夥嗎?交給你一個鍛煉人但壓力很大的任務,你能靠譜地完成嗎?如果第一次提供機會的時候,你的表現讓人極其失望,那機會還會第二次來敲門嗎?實力不濟,貴人想幫助,也愛莫能助。如果你是背靠父母人脈的二代,那就是扶不起的阿鬥,空消耗父母的人脈而已。
人脈的擴展常常是通過互相介紹、互相牽線來完成的。真實的情形是,如果你是一個能力不紮實、業務能力很水、人品也不靠譜的人,你的朋友甚至羞於把你介紹給他人,因為你是一個拿不出手的朋友。
我們不能否認人脈的作用。但對於個人發展,能力是 1,人脈及其他是這個 1 後面的 0。沒有 1,後面的 0 毫無意義;有瞭前面的 1,後面的 0 可以讓 1 的威力成倍地增長。
沒有能力,人脈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沒有匹配的實力,人脈發揮不瞭作用。而有紮實的能力做底,人脈才會像金手指一樣發揮作用。
有瞭能力,人脈才能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有瞭能力,你才能贏得人脈。
我們總是把人脈當成通往成功的捷徑,可是人脈其實是一個隨著成長而水到渠成的結果。我們是先成為優秀的人才獲得躋身一個優秀圈子的資格,還是先躋身優秀的圈子,再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當你有一個出眾或稀缺的能力,且你的能力借由作品、成績被認可的時候,你想要的
高質量的、有效的人脈就會破門而入。你有用並且被需要的時候,人脈會來找你。
我以前一直以為出書是一件特別遙遠的事,在圖書出版界我也沒有任何人脈可言。可是當我的文章被各個平臺轉載,我的寫作得到一定范圍的認可之後,前前後後有五六個圖書編輯找我談出版合 作。
當你能力平庸,苦心去擴展人脈,你是最想認識別人的人,同時也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你認識的人越多,隻不過讓越多的人知道你平庸且無能而已。
當你有能力但尚未顯山露水的時候,你的社交成本會很高,你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很多努力才能讓別人瞭解你。
我剛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加瞭一個和我公眾號定位差不多的運營者,我當時隻有幾十個粉絲,而他已經有兩萬個。但在我看來,我的文章質量、公眾號運營能力並不比他差,我應該是可以和他平等交流的一個同行。但他隻把我當成一個小粉絲,態度禮貌但疏離且冷淡。我挺受傷的,所以之後再無交流,心裡賭氣地有一種 " 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 的不忿。
果然,當我的部分文章被大量轉載並收獲一波粉絲,同時我的公眾號平均閱讀量是他的兩倍的時候,他反過來找我瞭。這次,他把我當成瞭一個與他旗鼓相當、值得尊重的同行。仔細聊瞭聊,其實他是個很不錯的人。
那他當初為什麼對我那麼冷淡呢?甚至連看一下我文章的興趣都沒有?其實如果我是他,我也許也是差不多的態度:" 你誰啊?我為什麼要認識你?" 在你的能力沒有受到一定范圍的認可之前,你的社交成本是很高的。
人脈是呈現馬太效應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不用急著結交人脈,當我們還不夠出色的時候,不如靜下心,沉下心來好好沉淀、磨煉專業技能、提高認知深度、抓住實踐鍛煉的機會。隻要你夠出眾,人脈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04
真相四:用得動的才是人脈
人脈是什麼意思?說白瞭就是有利用價值的關系。但光用得上沒用,用得動的才是人脈。
當你說 " 我有人脈 " 的時候,指的就是你有一段可以利用的關系,有一個用得上且用得動的朋友。可誰也不是傻瓜,誰都不願意被白白利用。為什麼這位朋友肯幫你呢?如果
不是你當下就出讓利益和他交換或者他欠你人情尚未回報,那一定是因為你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用得上的朋友!為什麼這位朋友你用得動呢?因為你對他來說也是可用的人脈,你這位朋友希望等到他需要你的時候,他也用得動你。
有些人對於人脈最大的誤解就是,認識的人多,就等於人脈廣,接觸瞭高端的人群,就以為擁有瞭高端人脈。生平最反感的一類人,是認識幾個厲害傢夥,就一廂情願地把人傢當成自己的高端人脈的人。
有效人脈是基於平等的資源置換。
即使常常被溫情掩蓋,但社會交往是基於互惠原則的。
電視劇《歡樂頌》裡有一個容易被忘記的小角色:阿關囡。她嫉妒安迪得魏渭青睞,發黑帖污蔑安迪是小三。帖子火瞭,安迪也被推上瞭風口浪尖。
曲筱綃查出幕後黑手是自己的高中同學阿關囡。而這個阿關囡剛好一直討好曲筱綃他們,想進入曲筱綃他們那個富二代的圈子。為瞭幫安迪出頭,曲筱綃怎麼做的?她假意邀請阿關囡和她們一起玩,然後套阿關囡的話,阿關囡信以為真,得意揚揚地透露自己抹黑安迪的過程,曲筱綃和她的朋友趁機錄像並威脅阿關囡發帖澄 清。
為什麼曲筱綃不接納高中同學阿關囡進入自己的圈子,卻主動向安迪示好、幫安迪擺平難題呢?其實一開始曲筱綃也一樣不分青紅皂白污蔑安迪是小三,後來得知安迪的底細才態度大改。因為安迪可以給曲筱綃指點迷津,可以給曲筱綃介紹資源,而這些出身一般、能力平庸、品行不佳的阿關囡都給不瞭,所以安迪是曲筱綃珍惜的人脈,沒有交換價值的阿關囡卻是曲筱綃瞧不上眼的偽白富美。是的,後來的劇情走向曲筱綃、安迪姐妹情深,可溫情掩蓋不瞭互惠的社交本質。
試想一下,阿關囡如果和別人說,我認識曲筱綃,我和曲筱綃是高中同學,曲筱綃她
們圈子的人我都熟。她所言非虛,可是曲筱綃是她的人脈嗎?當然不是。別說阿關囡不被搭理,就算被搭理估計也隻有被利用的份!曲筱綃不會真心回報她,在她有需要的時候,也不會出手相助。
05
真相五:臨急抱佛腳是沒用的
" 找個實習怎麼這麼難呢?" 小秦是我大學一起上選修課的同學,眼看快大三瞭,她希望自己能多一點實習經歷,將來找工作的時候簡歷好看一點。可是暑假就在眼前瞭,投出去的簡歷還沒有回音,硬著頭皮麻煩專業老師推薦實習單位,也沒什麼結果。
當她得知老師給班上幾個同學早早推薦瞭滿意的實習單位,她的心理徹底失去平衡瞭:" 隻有平時巴結老師的那些人才會被推薦!"
我不明就裡,也不好說什麼,心想或許這幾個學生就是錢理群教授說的 "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或許隻是老師有偏愛,多子女傢庭的父母都偏心,何況帶著一大班學生的老師呢。
後來我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小秦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不滿,傳到瞭當事人的耳朵裡。果果就是小秦口中所謂的 " 巴結老師 " 的人,她聽完肺都氣炸瞭。她告訴我,當時老師有個研究項目缺人手,就在班上招募學生義務幫忙,需要犧牲不少課餘時間,所以當時肯應征的隻有他們幾個。做問卷、處理數據、整理材料,埋頭一幹就是半個學期。
不僅是感謝他們幫忙,老師和他們處久瞭,互相感情都深瞭,找實習時,老師比他們自己還上心,結果在小秦嘴裡成瞭 " 巴結老師 "。而且老師也有自己的顧慮,推薦不是那麼隨便的事,總是優先推薦自己知根知底、踏實靠譜的學生,搞不好賣瞭面子又丟臉。小秦課後和老師零交流,還經常翹課,老師對她壓根沒印象。
我這才明白小秦為什麼找不到實習,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老師需要她的時候,平時可以交流的時候,她沒影兒;等到需要推薦實習,她才想起老師。這是臨時抱佛腳的社交。
我們都不喜歡臨時抱佛腳的社交,不喜歡那個平時僵屍粉一樣的微信朋友,上來就要我們幫忙點贊、投票、填問卷;不喜歡那個多少年不打交道的同學,要結婚收份子錢瞭才找你客套;不喜歡那個平時很少往來的親戚,需要借錢才把你想起。
關系是需要培養和維護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不想在過程中投入時間、精力、感情、資源,卻一味索取,隻想要單方獲益的結果,即使能一時得逞,也不能一世得逞。
臨時抱佛腳的社交不僅無效,還讓人反感。因為沒有人會把有求於自己才大獻殷勤的人,當作真正的朋友。
太多的人急需幫忙的時候,才想起來自己需要一個人脈網。但所有成熟穩定的關系都是需要不斷維護的,想要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幫助,必須靠自己一點一點去積累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