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金融街 19 號蠻拼的

02-01

新華社:如果說哪個金融監管部門最受市場關註,那一定是金融街 19 號的證監會瞭。如果說哪個監管部門爭議最大,那也一定非它莫屬。

更多資訊,請下載Wind 金融終端APP

來源:Wind

昨天,新華社連續刊文 2 篇文章點評證監會相關工作。

一篇文章點贊證監會:2017 年實現 IPO 常態化、A 股成功納入 MSCI 指數等六大目標。

另一篇文章分析 2017 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出現許多變化," 回歸本源 " 已成為並購市場的關鍵詞。

這兩篇文章縮編如下:

新華社為證監會點贊

如果說哪個金融監管部門最受市場關註,那一定是位於金融街 19 號的中國證監會瞭。如果說哪個金融監管部門面臨的爭議最大,那也一定非它莫屬。這幾乎成瞭一個歷史定律,自它出生就是如此。

管理著世界上最復雜的市場,面對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投資者,要想獲得一致的眾口稱贊,簡直是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回首 2017,中國證監會面臨的爭議依然不少,但也收獲瞭更多掌聲。一起來梳理一下這些年初定下的小目標,就知道:金融街 19 號這一年真是蠻拼的!

目標一:穩定市場防風險底線要守牢

一年下來,資本市場運行交出瞭這樣一份成績單:上證綜指波動率 13.98%,創歷史新低,全年上證綜指振幅超過 2% 的交易日僅 3 個。股市波幅明顯收窄,全年換手率 2.66 倍。全年沒有出現大的風險事件。

目標二:改革穩中有進

這一年下來,證監會推出瞭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重塑著資本市場運行的邏輯。無論是融資者還是投資者,想玩老套路,通過投機或者炒作不勞而獲很難再行得通瞭。

從規范再融資、並購重組,到督促上市公司分紅,到減持新規打擊 " 野蠻減持 ",再到重塑發審制度……一年以來,資本市場的重大改革令人目不暇接。

目標三:頂住壓力實現 IPO 常態化

全年共有 419 傢企業實現 IPO,融資 2186 億元,二者均居同期全球前列。頂住壓力堅持 IPO 常態化,再搭配發審制度改革,監管 " 組合拳 " 讓 A 股 " 堰塞湖 " 得到有效緩解。

目標四:斬妖除魔任何人不能興風作浪  

這一年,嚴監管 " 大動作 " 頻頻,與各路 " 妖魔 " 鬥智鬥勇。史無前例的罰單就是嚴監管最好的證明。過去一年,無論是整個市場的罰沒總金額,還是對單個自然人的罰沒金額,兩個 " 史上最大罰單 " 震懾瞭資本市場。

2017 年,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224 項,罰沒款 74.79 億元,對 44 人實施市場禁入,均創歷史新高。

目標五: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 " 初心 "

投資者適當性辦法 " 升級 " 瞭投資者保護," 中心思想 " 就是把適當的金融產品給適合的 " 你 ";督促上市公司加大現金分紅力度, 2017 年現金分紅達到 9784 億元;投服中心作為散戶 " 娘傢人 ",探索建立持股行權等一系列保護制度,全年行使建議權 1439 次,質詢權 164 次,查閱權 40 次,表決權 55 次。

目標六:雙向開放步伐穩健

繼滬港通、深港通後,去年資本市場開放又有大動作。2017 年 6 月,明晟公司宣佈將 A 股納入 MSCI 指數,預計可吸引 170 億至 180 億美元投入 A 股市場。

新華社評 2017 上市公司並購重組

作為資本市場優化存量資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在 2017 年發生瞭許多值得關註的變化——政策引導、利益約束的 " 雙輪 " 驅動下," 回歸 " 成為並購市場的關鍵詞。

並購重組趨於規范

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顯示,2017 年滬市上市公司共完成並購重組 864 傢次,交易總金額 9200 億元,較上年分別增加 45% 和 8%。全年 74 傢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 2500 億元,合計增加市值約 2300 億元,其中 13 傢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元。

並購重組對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作用明顯。2017 年前三季度滬市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的 74 傢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 42% 和 132%。剔除大盤影響,其市值較重組前平均增長 43%,7 傢股價實現翻番

除瞭轉型升級內在驅動和市場需求外在引導外," 從嚴 " 的監管環境也使得並購重組呈現質量配比更為合理的趨勢。

並購重組回歸本源

2017 年 8 月,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塵埃落定,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高達逾 600 億元。14 傢戰略投資者中,騰訊、百度、京東、阿裡巴巴等互聯網及電商巨頭赫然在列。同步完成資本市場增強和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完善,令聯通成為國企混改的重要 " 裡程碑 "。

包括聯通混改在內,2017 年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中湧現出一批設計合理、示范引領的重大突破性案例。如中國重工推出首單市場化債轉股方案,國電電力與中國神華成立煤電合資公司,360 科技通過 " 借殼 " 江南嘉捷重組上市等。

或著眼優化結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或矚目動力轉換,促進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這些案例成為並購重組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的生動註解。

2017 年滬市公司共實施跨境並購 17 起,涉及金額超過 1400 億元。一批擁有頂尖新技術、新產品的跨國企業成為並購主流目標。" 全球並購、中國整合 ",成為資本市場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又一生動詮釋。

市場回歸理性

2017 年 5 月 31 日,停牌半年的中安消以 "*ST 中安(600654)" 身份復牌。即使在過去的三年中進行瞭瘋狂並購,這傢公司仍未能完成 " 借殼 " 飛樂股份時的業績承諾。不出意外地,*ST 中安復牌後連續 17 個交易日跌停。

同年 A 股市場有許多重組概念股遭遇投資者 " 用腳投票 "。業界分析認為,這是由於在 IPO 步入常態化稀釋 " 殼資源 " 價值、從嚴監管杜絕 " 忽悠式 " 重組的背景下,並購重組一二級市場估值差異收窄,短期套利空間受到壓縮

市場對於並購重組的態度回歸理性,體現於重組企業估值溢價回歸理性水平,也表現在股價反映回歸價值投資。

統計顯示,2017 年滬市重組標的平均估值溢價率為 350%,同比下降 50 個百分點,一度非常 " 時髦 " 的跨界並購整體溢價水平從上年的 550% 大幅下降至 390%。滬市 87 傢公司披露重組方案並復牌的公司中,超過半數復牌首日股價出現下跌,24 傢重組方案受到質疑的公司復牌首日即遭跌停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回歸出現在曾經備受爭議的 " 舉牌 " 中。2017 年滬市共發生超過 5% 的權益變動 36 傢次,較 2016 年下降 27%。其中舉牌方為產業資本的共 17 傢,占比接近 50%,明顯高於 2016 年的 30%。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