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房企,麥當勞五年要進入 300 城

01-24

時代財經 APP 記者 陳遠枝

麥當勞中國被中信股份收購後,跟房地產商走得越來越近。

1 月 19 日,麥當勞中國與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 " 融創 "),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傢茵表示:" 麥當勞在中國內地的發展將進入歷史性的快速發展期,未來五年將新增 2000 傢餐廳。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 2017 年每年約 250 傢逐步提升至 2022 年每年約 500 傢。要達成上述發展目標,與在全國范圍內握有大量土地資源和精品項目的房企合作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融創不是麥當勞牽手的第一傢房地產商。自去年 8 月麥當勞與中信股份完成業務交割後,新麥當勞已經與恒大、碧桂園和中海等地產商簽署瞭協議。

麥當勞自 1990 年入華至今 28 年,目前國內門店數量超過 2500 多傢,如今依托房企走社區化路線加速門店擴張,下沉三四線城市。

" 中國居民在休閑和餐飲方面的消費將持續增加,而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潛力尤為巨大。" 麥當勞中國公關部副總裁許穎婷向時代財經表示:" 未來五年,除瞭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我們還會進入 300 個新的城市。"

社區化擴張

快餐店選址決定著門店的存亡,需要考慮到客流和成本等諸多重要因素。當下,麥當勞已不再局限一線城市的廣場、商場等繁榮商圈,更多借助樓房商業配套佈局至社區,擴張逐漸社區化。

廣州蘿崗某社區住戶劉太太去年買瞭房,她告訴時代財經:" 蘿崗遠離廣州市中心,踩盤時候竟然在蘿崗一個大型樓盤門口看到一傢‘ M 記’(廣東人對麥當勞的稱呼),讓我眼前一亮。"

像蘿崗這樣的一線城市邊緣地帶或三四線城市,其外賣網絡並不發達,社區門店能夠為居民提供瞭就餐便利。社區消費者的人群流量雖無法與繁榮商圈比較,但其重要性在於社區群體的固定。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指出:" 與房企合作,麥當勞能夠深入社區,整體商業租金會降低,門店密集度更高,整個服務半徑縮小,服務精細化。從餐飲行業的特性來看,這是到位的。"

這樣的合作,對於麥當勞和房企來說是雙贏的。據瞭解,中信股份是中海地產的第二大股東,麥當勞中國自身就有著地產商背景,中信也就成為瞭架接房企的中間人。去年 8、9 月份,麥當勞連續與恒大、碧桂園和中海地產簽訂瞭類似協議。

對房企而言,借助麥當勞的品牌力,能夠借機盤活手中的房產資源。麥當勞的進入,完善瞭房企項目的社區配套設施,並且以麥當勞的國際品牌效應,達到引流效果。社區擁有一傢麥當勞,對房產項目也是不錯的賣點。

本土化競爭

提到麥當勞,消費者自然聯想到肯德基。1990 年,麥當勞進入中國市場,比肯德基晚瞭三年。

兩者在策略上也有所不同,肯德基選擇快速擴張,迎合中國市場,而麥當勞則堅持全球化管理,門店直營模式,擴張速度較為緩慢。

據百勝中國第三季度財報統計,肯德基門店超過 5000 傢。肯德基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約是麥當勞的兩倍 , 但全球門店數量後者遠遠超過前者。

要提高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門店擴張成為瞭麥當勞必然選擇。而早在 2003 年,麥當勞就開始瞭在中國進行特許經營的試點,但過程並不順利。據悉,在中信接手前,進程還不到 20%。

按照去年 8 月份麥當勞公佈的 " 願景 2022" 計劃,未來 5 年門店新增 2000 傢,開店速度達到 1 天 1 傢。依托中信推動麥當勞與房企的合作,預計 2022 年,麥當勞 45% 的門店將位於三四線城市,並且超過 75% 的門店將提供外送服務。

值得註意的是,洋快餐近年熱度下降,兩者都面臨著本土化的挑戰。

肯德基的本土化走得比較早。在菜品上,肯德基早在 2002 年就陸續推出瞭海鮮蛋花粥、油條、燒餅、蓋澆飯等中式食物,以適應中國本土口味。去年百勝中國從百勝餐飲拆分,引入螞蟻金服等本土投資者,擁抱中國資本。

麥當勞過去在中國采用嚴格的全球化模式,新品需要與總部保持一致,因此本土化的進程相對緩慢,而如今也開始提速。去年 10 月,麥當勞改名 " 金拱門 " 刷遍瞭網絡,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麥當勞本土化的加速。時至今日,麥當勞中國在菜品、供應鏈上擁有相對自主性,在菜單上也加入瞭粥、饅頭和定勝糕等中式餐飲。

如今,麥當勞與中信完成業務交割後,不完全是舶來品,已經擁有國企屬性,管理權的更替使其更加深度本土化。

朱丹蓬告訴時代財經:" 公司‘單飛’後,財務獨立核算、獨立評估,利潤、業績都是單列,所以麥當勞的自主性和決斷力將加強,對局部市場能夠進行更好把握。"

麥當勞和肯德基新一輪較量未分勝負,長期的戰略佈局將會是關鍵。麥當勞中國公關部副總裁許穎婷對時代財經洋快餐表示:" 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 " 時代財經 "APP】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