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炭素 60 億理財方案才被否,方大特鋼又豪擲 28 億

08-19

繼方大炭素 60 億巨額理財方案後,方大特鋼又擬以 28 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方大特鋼和方大炭素實控人均是方威。一周前方大炭素拋出 60 億理財方案 3 日後被大股東否決,隨後公司火速變更經營范圍,新增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業務。今日方大特鋼的 28 億理財方案是否會重蹈覆轍,像方大炭素的提案一樣無疾而終 ?

買理財產品目的不一,大部分是為瞭提高資金效率,獲取更大經濟收益;但也有部分公司是為瞭讓外界覺得其‘不缺錢’,以便開展日後的業務;甚至有上市公司,是為瞭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炒作股價。

方大炭素 60 億理財方案 " 流產 ",方大特鋼何去何從

8 月 18 日,方大特鋼發佈公告表示,董事會同意公司使用總計不超過 28 億元額度的自有閑置資金進行結構性存款及購買銀行等金融機構保本理財產品。

方大特鋼 2017 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其未分配利潤僅 11.25 億,盈餘公積金 4.01 億,資本公積金 4625.18 萬,負債合計 61.15 億。今日,方大特鋼光理財方案一筆就拋出 28 億巨款,這難免讓人懷疑其財報中是否有在隱晦暗示盈利數據。

和方大特鋼相似的還有方大炭素。8 月 13 日,方大炭素拋出 60 億理財計劃。根據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未分配利潤 22.48 億,盈餘公積金 2.58 億,資本公積金 16.71 億,負債合計 18.91 億。隨後,這筆理財提案遭上交所問詢。

方大炭素 14 日回復稱,公司用於理財的資金均為公司自有資金。

8 月 16 日,方大炭素發佈公告稱,其 60 億理財議案遭大股東否決。大股東認為對於委托理財政策的制定,要堅持穩健、審慎的原則,根據公司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決策,科學制定委托理財的額度,金額不宜過大。

受石墨電極價格波動影響,方大炭素今年利潤大增。其 7 月份單月凈利潤高達 4.3 億,2017 年半年度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 2647%。

有意思的是,否決 60 億理財的議案後,方大炭素立即在董事會臨時會議上變更公司經營范圍,添加瞭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業務, 其經營范圍變更後業務范圍包括:石墨及炭素新材料的研制、科技研發、技術推廣、生產加工、批發零售 ; 碳纖維、特種炭制品、高純石墨制品、炭炭復合材料、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制、科技研發、技術推廣、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等。

從新業務范圍來看,方大炭素變更公司經營范圍大有全面佈局產業鏈的意味。

根據《中國冶金報》8 月 18 日報道,方大炭素董事長楊光表示,未來 10 年將是方大炭素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方大炭素將向著加強產業發展和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的目標前進。方大炭素力爭在核用炭材料研發、石墨烯積累研究、高耐蝕炭磚研發、大規格電極質量提升、高端鋰離子負極材料研發等領域取得突破,將方大炭素打造成復合型炭素制品研發和生產基地

方大炭素的巨額理財方案結局已明瞭,但值得投資者註意的是,假若方大特鋼的 28 億理財提案也同樣被股東大會否決,那麼其接下來的動作便值得玩味:究竟是要用於為公司外延並購鋪路,還是想效仿中國神華進行巨額分紅進而回饋投資者 ?

上市公司理財頻現,輿論喜憂參半

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理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方大炭素和方大特鋼當然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據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2017 年以來已有 826 傢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規模達 7429.8 億元,參與上市公司數量、購買理財產品數量、購買理財產品規模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約 34.7%、11% 和 36.8%。

2016 年全年,共有 779 傢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規模 7807 億元。相比之下,2017 年半年時間,上市公司買理財的規模已接近 2016 年全年。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理財的出發點都是為瞭提高資金效率,獲取更大經濟收益,這本是無可厚非的行為。但隨著上市公司認購巨額理財產品現象頻繁出現,市場上也出現瞭一些質疑的聲音。

有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熱衷理財,這將可能在某程度上加劇市場 " 脫實向虛 " 的風險。

相關數據顯示,部分公司的理財收益已經超過其主營業務利潤。

以深大通為例,2017 年 3 月 15 日,深大通投資 6 億元購買理財產品,6 月 14 日到期後其獲得 606 萬元收益。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收益已經超過公司 2011 年至 2015 年每個年度的凈利潤。鑒於理財投資回報喜人,今年 6 月,深大通再度加碼理財產品,其公告稱,經董事會同意,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額度不超過 30 億元。

關於 " 脫實向虛 " 風險,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 如何充分利用好這部分巨額閑置資金,並逐漸引導回實體經濟 " 是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其中之一的重要主體而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同時,對於如此龐大的資金群,亦需要市場規范和引導以避免出現不良行為和不良影響 ; 此外亦須多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等行為,有利於降低市場進一步 " 脫實向虛 " 風險,盡可能減少市場中的利益輸送問題。

也有媒體認為,上市公司理財或是莊傢割韭菜的新花招。

《投資快報》還刊文表示,上市公司通過理財,將錢流入到第三方的資金池,跟第三方暗中合謀,再進行層層加杠桿,將資金輸送到一個看上去毫無關聯的第四方,第四方再在二級市場拉升上市公司的股價。經過復雜的角色交換脫媒之後,不少上市公司理財真正的目的是逃避瞭監管,坐莊自傢股票,形成人造牛股的假象,坐等韭菜上鉤。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理財或還逐漸演變成一種炫富的營銷行為。

《投資者報》援引上海某中型私募基金總經理表示,買理財產品並不代表上市公司有錢,很多公司買的理財都是幾天或者幾個月的,錢有可能來自募集閑置資金,也有可能是上市公司通過資管計劃等渠道從二級市場募集來的‘自有資金’。上市公司買的理財產品越多,其實心理是要讓外界覺得其‘不缺錢’,然後更方便開展日後的業務。

雖然這種想法隻是一傢之言,但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以方大炭素的 60 億元理財提案為例,就有輿論認為它是在打廣告。

《北京商報》有專欄文章認為,方大炭素的 60 億理財提案,或許是為瞭吸引投資者的眼球,讓大傢充分認識到公司股票的價值和高含金量,而大股東和上市公司自始至終就沒有想去購買 60 億元的理財產品,這更像是一次成功的營銷行為,而且還不用支付廣告費。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