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賣資產,為何李嘉誠比王健林高明

08-01

來源:齊俊傑看財經(ID:qijunjie82) 作者:齊俊傑

7 月最後一天,李嘉誠的和記電訊發佈公告,以將近 150 億港元現金的價格出售旗下和記環球電訊有限公司的全部權益,這是一傢做固網電訊業務的公司。這次李嘉誠為瞭賣和記環球電訊,還采取瞭競購,讓多傢公司組團出價,價高者得,而根據媒體報道,和記電訊的總市值才 135.4 億港元,其中這次賣掉的和記環球電訊,總市值不過百億左右,也就是說李嘉誠這次是高價 50% 賣掉瞭資產。

很多媒體都在解讀,但重點放在瞭李嘉誠又跑瞭上面,說他出售香港資產的目的是為瞭加倉歐洲市場,就在 3 天前,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長江基建聯合發佈公告說要收購德國能源,收購價格高達 412 億港元。那麼大傢猜測,李嘉誠賣掉香港資產去投資歐洲,這不就是繼續從中國撤資嗎?

其實我們先不考慮撤資這個事,單看他賣資產的這個水平,其實就夠我們學習很久的。同樣是富豪,李嘉誠在這個時候賣掉和記環球電訊還能溢價 50%,而王健林賣掉 77 個酒店,隻賣瞭 200 億人民幣不到,被富力給砍掉瞭差不多一半的價格。所以高下立判,別看這幾年李嘉誠的跟馬雲王健林他們比逐漸落伍瞭,但這個老超人的水平卻一點都沒有退步。

富豪榜上的競爭,隻是窮人看著熱鬧而已,對於人傢根本就無所謂。早早的人傢就開始賣掉北京上海,甚至香港的多個寫字樓項目。基本都是賣瞭高價。李嘉誠是感覺到樓市要出問題瞭嗎?這個不好說,但他一定知道,如今寫字樓出租已經不賺錢瞭。租金收益率在下降。

靠租房收錢,已經不如一把變現來的更實惠。至於未來房價還能不能漲,這個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在這種老狐貍的眼裡,資產價格很重要,而流動性更重要。換句話說,普通人隻關心現在能賣什麼價,而他們則關心的是能不能賣的掉。所以對於李嘉誠來說,如果出售地產,一把能夠收回 20 年的租金,那麼這個地產項目就已經完成瞭使命,賣房之後價格再漲他也不眼紅,因為房價後面這段漲幅的風險最大。

老李經常說,錢是賺不完的,永遠不要試圖去賺最後一個銅板。人傢吃魚隻吃中斷,隻賺屬於自己的利潤。在他們眼裡,利潤跟風險是有比例的。

熟悉李嘉誠的人都知道,這個老頭都是在別人不看好的時候自己玩,在別人一致看好的時候撤離。1950 年他做塑膠花起傢,做瞭 10 年成瞭塑膠花大王,然後香港很多人都看到這個東西很賺錢,於是這個領域湧入瞭 500 多傢公司,到 1972 年更是沖進來 3300 多傢公司。

香港每 7 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生產塑膠花的。1960 年李嘉誠就不玩瞭塑膠花瞭,你們玩讓給你們,他果斷轉行去蓋樓。等於把塑膠花的後 10 年都讓給瞭別人,結果就是趕上瞭石油危機,在香港做塑膠花的最後大部分都破產瞭。

70 年代,中國要收回香港的傳聞風生水起,逃港者眾多。大傢都沒心情再搞地產開發,跟現在歐洲有一拼,你們都賣,李嘉誠就開始抄底瞭。那個時候李嘉誠囤積瞭大量土地和項目,李嘉誠當時的判斷就是香港人多地少,別管有多少人逃離,香港回歸中國懷抱,中國人也要到香港去,到時候人更多,地更少。

所以肯定發財。所以他就拼命買買買。而且他買的樓不是賺差價,而是靠出租,用租金產生現金流。之後他買和黃和港燈也都是這個思路,都是現金流資產。價格漲跌都不要緊,關鍵是每年有錢可以收。這樣香港最亂的那幾十年,李嘉誠卻穩如泰山。後來馬雲去請教李嘉誠,老超人就告訴他,做生意就是別管你做多少項目,你一定要有一個天塌下來都賺錢的項目,這個項目足以養活你的所有生意。這就是李嘉誠的智慧。

後來,香港確認回歸,大陸和香港聯系密切瞭,李嘉誠 1993 年就去北京拿地蓋東方廣場,然後他就不停地拿地,在大陸沒什麼人看好房地產的時候,他就拿瞭不少地,而他拿地後還不著急開發,就這麼放著,有人統計 2005 年他拿瞭 29 個項目到 2014 年還有三分之二還沒完工。

李嘉誠相當於坐等土地升值,另外,也說明他的動作很慢。走的很穩。不像我們某些企業傢一下鋪個大攤子,然後風風火火幾年,最後資金鏈斷裂。

李嘉誠的玩法就是慢工細活。不慌不忙。讓外人看瞭都著急,但他卻穩坐釣魚臺,2014 年以後,李嘉誠基本就不在內地拿地瞭。他已經感覺到貴瞭。而相反他開始紛紛拋售物業項目。歐洲買一點,中國賣一點,這邊賣出點錢,就都扔到歐洲去抄底。投到歐洲的還是水電煤氣這些公用事業項目,還是現金流資產,每年都有收益可以拿。所以別人慌,他可一點都不慌。

經過無數次危機,逃過無數次頂,他太清楚瞭。冬天來瞭,手裡有糧才能心中不慌,這年頭誰手裡有錢誰是爺。如果你沒錢瞭,你的資產再值錢,也沒什麼卵用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