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是個狠角色,也是個典型的鷹派人物和民族主義色彩濃重的政治傢
馬曉霖
印度《經濟時報》稱,7 月 27 日 -28 日,印度國傢安全顧問、邊界談判首席代表多瓦爾將到訪中國,參加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主持的金磚五國國傢安全顧問會議,為 9 月的金磚國傢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做準備。屆時,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和俄羅斯領導人將聚會美麗的廈門,商談如何落實歷屆峰會共識,深化夥伴關系,為 11 歲的金磚五國機制譜寫合作共贏新篇章。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從果阿峰會到廈門峰會,印中兩個交接峰會主辦權的金磚成員正陷入一場半個世紀罕見的邊境對峙。從目前態勢看,莫迪政府四面出擊,為瞭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可謂機關算盡,便宜沾盡,而且義絕恩盡,對峙是否和平解決,難以讓人樂觀。
莫迪外交:遠交進攻,機關算盡
7 月 25 日,印度新德裡電臺網站發表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誤判瞭莫迪的莊嚴》,稱中印之所以發生沖突,原因全在中方。文章指出,莫迪政府已與以色列、俄羅斯和美國結成戰略同盟。同日印度《經濟時報》稱,印度已邀請蒙古國當選總統巴特圖勒嘎來訪,印度與蒙古發展關系被認定為重要一步,因正值中印邊境對峙之際。報道指出,巴特圖勒嘎也是敢直言不諱批評中國的人,他一直反對使蒙古的經濟過於依賴中國。
這兩條印度媒體評論足以說明,莫迪政府為瞭對付中國已采用軟硬兩手和遠近兩手。軟和遠的一手,是盡可能編織遏制中國的外交籬笆;硬和近的一手,就是派兵闖進洞朗地區中國境內,挑起對峙幹擾中國和平發展。
莫迪是個狠角色,也是個典型的鷹派人物和民族主義色彩濃重的政治傢,曾煽動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仇恨,並因 1990 年引發導致 2000 人死亡的教派屠殺而一度被美國禁止入境。他也一直是政府對華溫和政策的抨擊者,執政後日漸顯現對中國的敵意和排斥,這個政策以公開抵制 " 一帶一路 " 而為人所知,又因挑起洞朗危機而進一步升級。
近一年來,莫迪展開一系列出訪行動,大都被外電解讀為與中國相關。去年 7 月上旬,莫迪訪問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法新社評論說,印度試圖加強在非洲的影響力,與長久以來已植根於非洲大陸的強國中國進行競爭。11 月,莫迪訪問日本,雙方推出對沖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 " 自由走廊 " 計劃,在從亞太到非洲這個寬大區域同中國掰手腕。
今年 6 月初,印度被上海合作組織吸納,與巴基斯坦一道成為該組織首批擴編受益者。分析傢認為,這是印度成功借助與俄羅斯的特殊戰略關系躋身這一歐亞區域安全組織,進而獲得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也找到瞭掣肘和抵消中國影響力的新平臺。
6 月下旬,莫迪出訪美國,突出美國 " 首要戰略夥伴 " 地位,強調雙方在民主政治方面的高度一致。德國《焦點》周刊評論說," 美印交好針對中國 ",稱兩個價值觀相同的國傢互相借力抗衡影響力日益增長的中國。洞朗危機出現後,印度和美國、日本等國在印度舉行聯合軍演,公開向中國示威。
7 月 5 日,莫迪對以色列進行歷史性訪問。印度和以色列不僅共同擁有現實對手伊斯蘭大國巴基斯坦,而且曾在 1962 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保持著武器供應關系。今年 4 月,印度從以色列購置瞭 20 億美元的防空導彈,進而擁有半徑為 70 公裡的防空能力。以色列《國土報》披露,2012 年至 2016 年間,印度消化瞭以色列 42% 的武器出口,今年有望成為以色列最大的軍火買傢。
7 月 7 日,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對印度進行瞭長達一周的訪問,不僅受到莫迪等人的會見,雙方還磋商瞭防務合作。印度媒體稱,作為印度 " 東進政策 " 的組成部分,莫迪政府已做好向緬甸提供軍事援助的準備,包括各種型號的防務武器。緬甸媒體甚至爆料說,緬甸允許印度軍隊入境追擊恐怖分子。中緬密切關系在被美國撕開一道口子後,又被印度插入一腳。
隨著蒙古新任總統上位,莫迪政府又在中國正北方向找到新知音新夥伴,未來蒙印密切合作,南北呼應,共同向中國施壓在所難免。印度《經濟時報》就此評論說,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壓力,蒙古也試圖將印度作為對抗北京的新力量,與印度的緊密關系為烏蘭巴托提供瞭不與北京進行交易的選項。可以想象,即便中蒙關系不會倒退,但也少不瞭波折,進而影響到 " 中蒙俄經濟走廊 " 的建設。
至此,莫迪政府已在中國周邊地區建立瞭一個松散的地緣包圍圈,除巴基斯坦這個缺口外,中國的周邊外交與安全態勢令人堪憂,這也反過來使印度最近在邊境地區日益囂張。
背信棄義:便宜沾盡,反客為主
印度進入再次崛起的時代,有過成功地方治理經驗和成就的莫迪在推動印度向大國行列邁進,這種感覺自 1962 年戰爭受挫後消失瞭幾十年,因此,印度崛起很大程度上帶有一種扭曲的悲情意識,這種悲情意識也可以描述為仇華、反華情結。印度的崛起固然有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有中國快速發展帶動的原因,尤其是印度國際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國的幫襯。
金磚國傢集團的組建,明顯提升瞭印度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世界地位。但是,金磚集團無論是占全球 18% 的 GDP 規模,還是占全球 15% 的貿易總額,或者占全球 75% 的外匯儲備,抑或超過全球 50% 的經濟貢獻率,中國都毫無爭議地占據半壁江山,是絕對的中流砥柱,而印度經濟總量僅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搭乘瞭中國的順風車,分享瞭中國大發展的紅利。
同樣,上海合作組織吸納印度加盟,等於又免費送給它一個區域性國際舞臺,而且前所未有的幫助它由南亞次大陸進入歐亞腹地,實現瞭影響力和話語權輻射的歷史突破。中國作為上合核心創始國之一,過去 16 年一直是該組織兩大引擎之一,對其平穩運行和發展起到瞭定海神針的作用。沒有中國主導的前期建設和同意擴員,自然不會有印度的上合組織身份,也不可能使印度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光大國際形象。因此,印度依然是在仰仗中國的包容和善意,增加瞭其區域大國的含金量。
然而,莫迪政府對中國並不領情,不僅得寸進尺,得隴望蜀,還恩將仇報,反手構建遏制中國的戰略包圍圈,幹擾中國發起的 " 一帶一路 " 共同願景,消極對待中國建議的 " 中緬孟印經濟走廊 " 建設倡議,無理攻擊 " 中巴經濟走廊 ",抵制中國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甚至聯合美國、日本大搞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通過周邊外交挖中國的墻角。
印度以上諸多動作,如果從國傢博弈的角度看尚能讓人理解,但是,挑起洞朗對峙,破壞兩國維持半個世紀的和平狀態,就已不止是忘恩負義,而是恩將仇報,用心相當險惡瞭。很顯然,莫迪政府把中國和平外交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大計當做敲竹杠的籌碼,認為中國正在構建和平主義國際形象,聚焦 " 一帶一路 " 建設,不會放棄和平發展機遇期,甚至不願意影響金磚峰會順利召開,因此鋌而走險地派兵侵入中國領土,逼迫中國吞咽苦果,以達到非法吞並中國領土,幹擾中國崛起,進而成就自身大國夢的戰略圖謀。
如果說,當年尼赫魯政府錯打算盤導致印度遭受屈辱性失敗,今天莫迪政府已義絕恩盡,一旦欺人太甚走過頭再蹈覆轍,印度失去的恐怕不止是軍事勝利、國傢尊嚴和體面,而是協商解決領土爭議的歷史機會。(作者為著名國際問題專傢、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博聯社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