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柱養老金體系助力破解全球養老難題

03-13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 3 月 12 日消息,中國證監會近日正式發佈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支持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個人投資者養老投資。業界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推進養老金改革、完善養老體系的重要一步。

當今世界,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面對日益增大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多國政府已著手推動養老金市場化運作、構建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這些做法對中國破解養老難題具有借鑒意義。

全球養老金壓力日益顯著

放眼全球,養老金 " 入不敷出 " 的國傢不在少數。在人口老齡化嚴重且社會福利高的歐洲國傢,養老金問題尤其突出。

在德國,法定公共養老保險是主體,企業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是補充。數據顯示,到2040年,德國領取養老金與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之比將從53比100升至73比100。為此,德國政府正試圖擴大企業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在整個保險體系中的占比。

由於養老金缺口令政府倍感壓力,從上世紀末開始,法國政府逐步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調整,不斷提高法定退休年齡,降低養老金的給付標準。雖然近期法國養老金缺口有所縮小,但業內人士預測,法國養老金赤字在2022年後將重回0.3%的水平。法國政府仍須致力於養老保險體系改革的長期佈局。

作為典型的老齡化社會,比利時也面臨養老資金不足問題。比利時的養老金由公共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及個人養老金三大支柱構成。盡管養老體制相對完善,近年來也幾經改革,但退休人員貧困問題仍日益凸顯。

在亞洲,日本是養老金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傢。隨著老齡化程度加劇,日本同樣面臨如何長期維持養老金體系的挑戰。日本的 " 國民年金制度 " 正式建立於1961年,其保障水平一直維持一定水準。但 " 少子老齡化 " 現象加劇逐漸影響瞭這一體系的收支平衡。日本政府被迫於1994年把領取養老金的起始年齡推遲至65歲。

個人養老投入成趨勢

由於單純依靠政府財政已經無法較好地解決養老問題,不少國傢開始積極探索養老金市場化運作。

在比利時,越來越多民眾意識到養老不能全靠政府,趁早增加個人養老投入才是上策。比利時聯合銀行養老事務專傢帕特裡克 · 萬尼厄表示,最新調查顯示,54%的比利時民眾表示願意增加個人養老投入。同時,比利時人理想的養老保險構成是:公共保險占58%、職業保險占19%、個人保險占23%。

比利時養老基金協會主席菲利普 · 內茨表示,由於投資回報率較高,比利時養老基金越來越受歡迎。" 過去30年,養老基金年回報率達到6.5%,扣除通脹因素,年實際增長率達4.5%,十分可觀。" 內茨說。

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近年來政府逐漸取消高福利的養老金制度,采用個人購買養老商業保險、補充繳納養老金等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

新加坡政府的養老金機制從屬於中央公積金體系,其實質是強制儲蓄計劃。此外,新加坡財政部於2001年推出瞭名為 " 退休輔助計劃 " 的自願退休儲蓄計劃,鼓勵該國民眾把存款存入相關賬戶。

養老金投資需穩健

從多個國傢的養老金投資經驗中可以發現,養老金市場化運作不僅要註重投資的長期性和資產配置的穩健性,也要適當考慮投資回報率,避免出現資產縮水。

澳大利亞養老金約為2.5萬億美元,是世界第四大養老金資產持有國,這與澳大利亞養老基金的成功運作不無關系。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副院長詹姆斯 · 勞倫斯森對記者表示,設立養老基金是澳大利亞最成功的經濟改革措施之一,促進瞭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深化和成熟,也令傢庭資產配置更加多元化。

據介紹,澳大利亞養老基金傾向於將投資分散在不同資產領域,同時兼顧長期穩健型和高風險、高回報型投資,近年來其投資收益率好於十年期債券。

受經濟潛在增長率低、政府推行負利率等因素影響,日本政府養老基金的投資管理面臨嚴峻挑戰:若投資境內資產,可能面臨經濟前景黯淡、回報率過低的風險;若增加境外資產投資,可能面臨巨大匯率風險。在此情況下,日本的公募養老基金投資組合一直比較保守單一,其投資對象多為債券。但這類謹慎投資不僅沒能保障收益,還導致養老金資產大幅縮水。專傢認為,日本養老金投資的教訓也值得中國汲取和思考。

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李博表示,中國可嘗試在嚴格風險評測機制的前提下管理好大類資產的配置范圍和比例。長期來看,公募基金將成為中國個人投資養老的主力,提升整個普惠金融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