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門票炒到 6000 英鎊,英國戲劇永不眠

03-07

你以為中國的黃牛黨無人能及,其實不然。

2017 年 12 月,衛報發瞭一篇名為 "Hamilton hysteria starts war with touts as tickets for West End musical hit £6,000"(《< 漢密爾頓 > 在倫敦西區掀起瞭黃牛黨之戰,一張票已經買到瞭 6000 英磅)》的文章,說:"《漢密爾頓》(Hamilton)在倫敦西區的演出票已經賣到 6000 英磅(約合人民幣 5 萬元)一張。"

2017 年底,百老匯大熱音樂劇《漢密爾頓》在維多利亞宮劇院(倫敦西區的劇院之一)展開巡演,官方定的最高票價為 200 英鎊。但是開售不久後,門票就出現在瞭二級售票網站,而且一路飆高。為瞭防止黃牛黨炒票價,售票方引入瞭最新的電子票系統,然而,這不能阻止哄搶的發生。

從 200 鎊到 6000 鎊,《漢密爾頓》的爆紅也足以說明戲劇在英國的火熱程度。

一份最新的數據表明,2017 年,倫敦演出業收入和觀眾人數都創歷史新高,倫敦西區的票房總收入達到 7 億英鎊(£700 million),觀劇人數 1500 多萬人次。其中,《漢密爾頓》和《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最受歡迎。

過去十幾年的票房數據顯示,倫敦西區的生意越來越好。據倫敦劇院協會的統計,倫敦西區在 2004 年的收入達到瞭 80 年代以來的最高。2013 年,票房收入是 6.18 億英鎊,甚至超過瞭當年的電影票房。

戲劇產業為倫敦及英國經濟產生瞭穩定的影響,而如今的倫敦西區已然成為商業和創意產業中心。

戲劇產業帶動瞭餐飲、電影院線以及購物商場的消費。根據《應小敏:倫敦西區劇院的繁盛對中國戲劇產業的啟示》一文的數字,倫敦西區 1 英鎊的票房收入能帶動 2 英鎊的附加消費,能貢獻 4 英鎊的經濟價值。倫敦西區劇院能給倫敦相關產業帶來 23.4 億英鎊的收入。

而且,戲劇產業也為旅遊業增加瞭收入,外地遊客會把來看戲作為遊覽倫敦的重要項目。

《漢密爾頓》

英國戲劇市場為何如此繁榮?還從倫敦西區(London's West End)的歷史說起。

大部分位於倫敦西區的劇院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它們大約可以追溯到 16 世紀末。在 17 世紀,倫敦西區經歷瞭黃金時期,莎士比亞創作瞭大量經典作品,並流傳至今。一戰後,西區迎來瞭最後一次大發展時期,此後保持瞭穩定發展的格局。

良好的基礎加上穩定的發展,倫敦西區在發展中樹立瞭地位,這也讓它成為世界最大的劇院聚集地,同時也是兩大戲劇中心之一(另一個是紐約百老匯)。

是什麼造就瞭倫敦西區繁盛的市場氛圍?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歸納總結。

1. 發揮集聚與擴散效應的產業佈局

倫敦西區的產業佈局十分值得研究。目前,倫敦共有約 100 傢劇院,而倫敦西區特指由倫敦劇院協會(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的會員管理、擁有或使用的劇院,共有 49 個。這其中,大多數聚集在沙夫茨伯裡大街(Shaftesbury Ave)和黑馬克特街(Haymarket)兩個街區,它們在倫敦市中心形成瞭一個劇院區。

這些劇院分為兩類,一種是國傢級的非商業性劇院,如皇傢歌劇院、皇傢莎士比亞劇院等,它們歷史悠久,並受到政府資金扶持;另一種是商業性的劇院,主要通過自身的商業化的運作,沒有政府資助。

這些劇院並不是隨意地散落在倫敦。倫敦西區與百老匯類似,采用層級梯度結構(百老匯—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的佈局,也就是 " 中心—邊緣 " 的梯度結構。

倫敦西區外圍也有大量劇院。這些劇院有裝備完善的小劇場、酒吧等演出場所。還有一些地方劇院分佈在市郊(如新溫佈爾登劇院、丘吉爾劇院等)。

《倫敦西區:49 傢劇院的生命張力》一文指出:它們構成瞭整個倫敦戲劇產業的核心集聚區和輻射源,以發揮 " 集聚與擴散 " 效應。高梯度區對低梯度區形成輻射和帶動作用,低梯度區也通過不斷競爭向高梯度區貼近。

" 兩級梯度結構使倫敦戲劇產業形成瞭西區劇院的極化效應,從而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收益,成為高梯度區;而根據距離衰減法則,距離西區劇院集聚中心越遠的地區其收益也相對遞減,成為低梯度區。"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在皇宮劇院上演時的火爆場景

2. 內容多元,形式多樣

在內容上,戲劇的主要特點是英美文化結合。

長期以來,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互相借鑒合作。西區上演的許多劇目都來自美國,《漢密爾頓》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如《沙漠妖姬》《西遊記》等英美以外國傢的戲劇也被倫敦西區引進。

倫敦西區的另一大特色是復排經典劇目,如《悲慘世界》《劇院魅影》,黃金時代的音樂劇《音樂之聲》等。在復排老劇的同時推出新劇,以保證多元化與豐富性,比如上演根據電影改編的音樂劇,以及具有實驗性的現代劇等。

形式上的細化也讓英國戲劇更加精致。《倫敦西區音樂劇產業結構分析》寫道:音樂劇有巨型、大型、小型之分;音樂劇有商業、實驗之別,以及歐洲流水式、美國整合式等多種風格;音樂劇有營利性制作和非營利性制作之別;一些音樂劇演出團還有本土駐演團、異地駐演團、異地巡演團等不同等級的演出力量。

3. 運營& 營銷機制

倫敦西區的劇院數量較多,尤其在市中心聚集。於是,它們采取瞭一個巧妙的方式以降低劇院密集的風險。

倫敦西區的五傢國傢級非商業劇院,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上演傳統劇目,進行 " 實驗性 " 演出,如果市場反饋好,這些劇目就會轉入商業性劇院。比如,《悲慘世界》先由皇傢莎士比亞劇院和國傢劇院進行試演,隨後轉入商業劇場,王宮劇院和蓋裡克劇院演出。此舉既保證瞭傳統戲劇和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 可以實現成本轉移和風險規避。

除此之外,倫敦西區會根據票房成績來決定劇目的上演周期。由此也誕生瞭上演瞭幾十年的劇目,

如恐怖劇《捕鼠器》,自 1952 年首演以來已經演出瞭 2 萬多場(是英國歷史上上演時間最長的劇目);《貓》與《歌劇魅影》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演出歷史,演出次數達到 9000 多場。

在售票方面,倫敦西區也采用瞭靈活的方式。比如,倫敦劇院協會通過舉辦傢庭戲劇周、免費傢庭戲劇演出等活動,以及優惠打折的票價來培育新的觀眾人群。

《悲慘世界》

4. " 一臂之距 " 模式逐漸成熟

通過上述策略不難發現,倫敦西區與政府之間的 " 合作 " 保證瞭戲劇的長久不衰。

倫敦劇院協會、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倫敦發展機構等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為西區提供瞭政策、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

其中,倫敦劇院協會的歷史最為悠久,於 1908 年成立。作為第三方公益性機構,代表著各類制作人、以及劇場所有者與劇目的經理人的利益,幫助戲劇宣傳、策劃組織活動,拓展觀眾群。在英國戲劇的發展歷程中,倫敦劇院協會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力量。

在管理上," 一臂之距 "(Arms ’ Length Principle)模式逐漸成熟。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支持,但是在管理上不直接幹預,而是通過建立非官方組織進行監管。這保證瞭政府對藝術產業的監管,也有助於保證戲劇產業的自主性及延續性。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英國戲劇不但沒有沒落,反而將傳統和創新結合得更加嫻熟,以成熟的機制和創新的理念迎接著市場的考驗。

6000 磅一張門票的背後,是戲劇文化的積淀,也是深層文化價值觀的體現。英國戲劇史為世界上演瞭一場審美培養的經典 " 大戲 "。對於中國戲劇產業來說,簡單的復制或者收購並不能帶來長久不衰,學習與借鑒才能傳承更長久的文化精華。

(本文整合瞭《倫敦西區音樂劇產業結構分析》《倫敦西區:49 傢劇院的生命張力》《倫敦戲劇業的 " 生意經 "》的報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