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人民幣全球購買力:在哪個國傢中國人覺得自己最有錢

08-26

從觸手可及 1:7 到近期最低 1:6.66,人民幣對美元比價反彈勢如破竹。

普通人的感覺可能還沒那麼強烈。不過,喜歡在美亞上海淘的,有孩子在美國留學的,還有喜歡出國旅遊的、在海外投資的 …… 恐怕會為瞭去年到處找額度換美元而後悔。

會這麼想,都是從匯率的角度看人民幣的價值:現在人民幣升值瞭意味著可以換更多美元。中國去年國人出境旅遊人數達到 1.22 億,境外旅遊、投資都需要花錢。

那你有沒有想過,假如你在美國花出等值 100 塊人民幣的錢,你買到的商品或服務究竟比國內是賺還是賠瞭呢。

那麼,問題來瞭——

同樣的 100 元人民幣,在國外到底 " 值 " 多少?

01

百元人民幣在國外花還值 100 嗎

商品成本、市場價格和各種附加價值的不同,使得相同的產品在各個國傢的售價不同。這個情況傢庭主婦肯定是最瞭解的瞭:小到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大到冰箱電視這類傢電產品在各個國傢賣的價格都不一樣。

這還隻是同一類產品定價上的平行對比,如果是不能同一個商品各地都賣的一類服務,比如洗車服務、剪發服務,那價格差異就更大瞭——在美國做一次洗剪吹的價格可以在中國做三次!

所以為瞭能夠更直觀地告訴你各個國傢的消費水平有何不同,我們以 100 元人民幣為基本值,利用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系數(Purchasing Power Parity)——以 1 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為參考基數,得出在別國的購買力情況——計算出 100 人民幣在其它國傢的購買力水平。

一句話,就是 100 人民幣拿到別的國傢花,還是票面那 100 嗎。廢話不多說,上圖——

(100 人民幣在 33 個國傢分別值多少? 制圖:小五)

我們根據中國人最愛出境遊 + 中國人最愛投資 +G20 選出瞭以上 33 個國傢和地區。圖中越紅的顏色代表人民幣購買力越高,越綠的國傢 / 地區則越貴。橘黃色的國傢 / 地區則跟中國的消費水平差不多。

總體來說,經濟水平越高的國傢或地區,如歐洲大部分國傢、北美、大洋洲以及日韓,100 人民幣購買力在這些國傢普遍縮水。一些國人喜歡去的國傢或地區,100 人民幣的購買力大多在 50~70 元之間。

看到這是不是有點繞?我來梳理一下:100 元人民幣是它在中國的票面價值,在國內有一個定量的購買力(但隨著通貨膨脹,100 元也越來越不值錢);而圖中所顯示的數值則是 100 人民幣在該國的實際購買力——也就是說,你能用 100 元人民幣在該國買到相當於國內多少錢的商品。

比如在日本消費 100 人民幣,隻能買到相當於在國內購物 58 元的商品和服務。

這也難怪近年來東南亞國傢成為瞭國人旅遊勝地。在大學生最愛的泰國旅遊時,100 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加瞭 1.6 倍,可以買到比國內更多的商品和服務,整體來看性價比超高。

02

為什麼去發達國傢總覺得自己窮?

相信許多留學生都有個相似的感受,就是明明傢裡一個月給的零花錢不少,但一出國,荷包就感覺癟瞭一半。這個數值告訴你,這絕不是你到瞭美國後放飛自我大手大腳花錢的原因,而是——錢真 TM 少瞭一半!

美國跟日本的消費水平相當,100 人民幣到瞭這兩個國傢立馬縮水到 58 元的水平。

很多人會說,不對呀,在美國奧特萊斯買一個 coach 包包、UGG 雪地靴、化妝品都便宜得不要不要的,如果美國貴,那麼代購小編們都怎麼過活的?

奢侈品、日用品、電子品牌為何在美國更便宜?這與兩國的經濟體結構不同有很大關系。來,劃重點——美國屬於資本密集型經濟體,而中國屬於勞動密集型。一般出現同一品牌在美國更便宜的情況,這類產品要麼就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美國恰有這個福利可以通過密集資本來降價;要麼它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隻不過這個產品是在第三世界國傢做的。

但是,對於缺少勞動力支撐基礎服務的美國,它的勞動力成本就高。這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我方才提到的理發,以及——外食。

對此,令我深有感受的就是美國的飲食。記得當時在學校食堂吃飯,簡單一餐:披薩、飲料、水果,就需要 5 美金(相當於當時的 30rmb)。偶爾想吃點好的點一份漢堡 + 奶油海鮮湯,就可能到 10 美金。這僅僅是普通花費。如果偷懶想點外賣 ... 噢漏,外賣的送餐費就要 2~3 美金,活生生把我點餐的欲望咽回瞭肚子裡。而平均一餐外賣的價格也在 10 美金以上。

還有,美國的快遞費也是很高的。

所以,如果你保持著在國內餓瞭就用 app 點外賣、沒事跟朋友出去吃或者一個月剪一次頭的生活習慣,那麼你手中的錢自然而然會減少一半。

03

以中國為線,哪些便宜哪些貴?

中國 100 元拿到沙特、匈牙利、墨西哥、土耳其和捷克花,不會出現縮水。但要事先提醒一句,這不一定意味著你在這些國傢,可以買到和國內同樣多的東西。

埃及和印度被我們劃分在中國人在這兩個國傢購買力高的名錄裡,100 人民幣的購買力在這兩個國傢可以翻倍。所以去印度旅行的朋友們要多長個心眼兒,印度小販是遠近聞名的愛出高價賣便宜貨,如今看到它的購買力(印度 / 中國 =1.95)將近我們的 1/2,如果按我們這裡的價格去看印度的相應產品的價格,至少要便宜一半——當然不是全部,還是有明碼標價和同樣商品價值不同的情況。

除此之外,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傢,用人民幣在這些國傢的購買力都比在中國強。你可以在這些國傢用同等的錢買到更多東西。

但比中國貴的國傢和地區也不少,而且都是投資熱門。在歐盟那些中國人熱愛旅遊和投資的國傢的購買力都不高,而金磚五國中的巴西消費水平也在中國之上。

香港和新加坡的購買力水平相當,且都比中國內地高,但卻未達到美國的水平。得知美國消費水平在香港之上時,有些朋友擺出不可置信的表情。兩地分別有比對方更貴和便宜的消費產品,但總體而言,同樣的價錢,在香港可以買到比美國更多東西,其生活的便利程度也在美國之上。

意大利、德國、法國、韓國和日本雖然不及美國貴,但都是對於國人來說消費水平高的國傢。同等的 100 人民幣在這些國傢買的東西更少瞭,所以到這些地方旅遊都會感覺到 " 窮 ",但是這些地方卻也是投資的好去處,因為回報的價值也提高瞭。

但是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傢的購買力比美國還低,作為國人最愛投資地,投資是好的選擇,但如果拿著國內的工資在這些國傢生活就比較苦哈哈瞭。

33 國和地區中最貴的國傢不出意外地花落瑞士。作為非歐盟成員的國傢,它也同樣不享受歐盟關稅減免的政策,許多在歐盟自由流通的商品到瞭瑞士就要多交錢。另外,瑞士的最低工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一個瑞士售貨員的時薪是 25 美元。

在瑞士,普通的一餐可能就要 20-30 瑞士法郎(約人民幣 140 元),而要吃得比較好的話,最低消費就要 50 瑞士法郎(約人民幣 350 元),這是因為瑞士實體經濟的各方面成本皆高所導致的。

04

巨無霸指數,從漢堡看國傢的差異

講到購買力平價(PPP),就會聊到這個由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 1986 年推出的比較方法。當時將想法提出的時候,提出者 Pam Woodall 還笑稱這是個 " 玩笑 "。

巨無霸指數是基於購買力平價的條件,它認為,在長期(long run)的匯率中,兩個國傢相同籃子裡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在這個情況下就是漢堡),會趨於相同。就比如,在美國巨無霸的價格是 5.3 美元,在中國則是 20 人民幣,那麼 $5.3=¥20。

但用如今的匯率計算得出,中國的巨無霸其實約為 $2.92,所以這個粗算巨無霸指數(raw index)就告訴你瞭,人民幣兌美元的價值其實被低估瞭 45%。理論上,人民幣還應該升值。

我們也可以從國內的麥當勞定價看出,中國的漢堡其實比美國便宜。那些說美國漢堡理應更便宜的傢長們要顛覆三觀瞭。不止是比美國便宜,中國的漢堡也比上面所提到的許多國傢的漢堡都便宜。以下我們做瞭一個巨無霸價格從 2007 年開始的走勢圖:

從價格變動的情況來看,美國、英國和中國的變動幅度相對一致,而日本的價格則一直很平穩,基本沒有什麼變化,這也側面表現出該國消費水平的變化。這十年來,美英兩國的消費水平基本跟中國同步上升,而日本則經歷瞭一段消費水平停滯的時期。

從我們統計的情況來看,巨無霸購買指數與購買力平價所得出的購買力情況是相似的。最貴的是瑞士,最便宜的是埃及。中間則有些許不同,比如中國內地的巨無霸購買力就排到瞭第十名,而香港第六,說明這兩個地方的漢堡都不貴。相反,巴西的漢堡價格卻是倒數第三,而美國卻掉到瞭倒數第二,看來被美國人發明的東西結果卻在美國賣得最貴。

05

可口可樂指數、拿鐵指數 ……

文章最後,稍微再介紹兩個與購買力、收入這些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有趣指數。

《經濟學人》除瞭整瞭個巨無霸指數外,還動過可口可樂的心思。在 1997 年,《經濟學人》就研究並推出瞭可口可樂指數,分析的是不同國傢的可口可樂銷量及該國的富裕、健康程度。他們發現,可口可樂銷量越多的國傢和這兩個因素有正相關的關系。但該文作者直接簡單地說可樂銷量越多的國傢人民越富裕和健康,這我就不太確定瞭。。。

在 2008 年,這本雜志又動手研究瞭非洲各國的穩定幸福指數跟可口可樂銷量的關系,結論大同小異——越平穩開放的國傢,可口可樂的銷量也就越高。

另一個拿鐵指數被廣泛稱為星巴克指數,也是《經濟學人》於 2004 年推出的。當時他們發現,美國星巴克販賣的中杯拿鐵咖啡的價格與巨無霸的價格恰巧相同,而這樣也就能在搜集瞭各國的中杯拿鐵價格後,計算出該國的購買力指數。但這個指數的限制也很顯而易見,它隻適合於將拿鐵當作水一樣普通的飲品的國傢。

所以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講的,主要西方國傢比如西歐、澳大利亞、加拿大的拿鐵指數和巨無霸指數相差無幾,但這個指數到瞭亞洲就遇到大難題。就算在西化程度頗高的日本,這個指數所得出的結論都跟巨無霸的結論相差巨大。

當時是這樣的,日本的巨無霸指數得出的結論是日元價值被低估瞭 12%,但是拿鐵指數卻說日元被高估瞭 13%。

中國的值更驚人,巨無霸指數得出人民幣被低估瞭 56%,但是拿鐵指數卻說人民幣正好對應到它的購買力平價指數。(在 2004 年,星巴克好像還沒在國內普及開吧。。。)

這也體現瞭把西方慣常的商品用於計算單一的購買力平價指數的局限——它遇到瞭文化沖突。一些國傢會將巨無霸當作非常貴的西方產品(如 2000 年時的中國),而另一些國傢卻當它是垃圾食品。一些人把巨無霸當作周末加餐的外來貨,而另一些人卻認為它是日常餐。

不過,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用這些產品計算的指數確實能大概地體現不同國傢的購買力情況,以及國際間匯率是否平衡。

但先別說買買買,國人收入水平還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傢,這也是為何他們能買得安心我們卻要束緊腰帶。

所以與這些國傢一對比,你就知道為什麼在一些國傢花錢一不小心就花多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