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 · 蓋茨說機器人得交稅,但最後掏錢的還是人類

08-31

人工智能註定將掀起新一波造富狂瀾,但更多的人憂心被搶去飯碗。

" 在工程應用領域,人工智能還是需要靠人為建模才能實現智能化,再讓機器去批量操作。" 在上海一傢大型車企任職流體分析工程師的小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的確有些擔心人工智能 ( AI ) 會搶瞭他的飯碗,但同時企業也在不斷引入新技術讓工程師們學習提升。

從流水線上的機械手臂到電池管理,再到無人駕駛系統,全球 40% 的機器人用於汽車制造業,該行業一直是自動化水平最高的行業。

人工智能在近幾年出現高速商業化發展,在替代人類進行智慧勞動方面展現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人工智能革命的到來,就業與財富分配也會有驚人的改變。

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 · 蓋茨在今年 2 月提出,應該對機器人征稅。機器人雖然對此未做回應,但萬千網友先激動瞭。有網友調侃說 " 機器人的 AI 才不會擔心這個……它們能找出各種不納稅的理由 "。

對抗不平等

"AI 的實現需要加速數據庫的擴大,積累更多實用數據。當底層技術不斷積累,並形成一系列標準數據庫之後,便不再需要人才投入,此時人才將集中到新的領域。" 小林認為,AI 的發展對於行業內勞動力分配的影響,將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關於科技和就業之間的關系,一個典型的案例來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其施政綱領背後的思路之一就是認為全球貿易讓美國的制造業工人丟瞭不少工作。對此持反對意見者多數認為,是這十幾年來的科技進步——其中不乏自動化的革新——令制造業所需工人數量減少。

蓋茨闡述瞭 " 對機器人征稅 " 的核心邏輯 : 傳統的產業工人需要為他們的收入繳納所得稅,如果機器人取代瞭這些人的工作,那就需要思考對機器人征收類似水平的稅金。

更深層的原因是,蓋茨試圖通過強調稅收調節來遏制自動化的過快發展,減輕自動化對一些行業的巨大沖擊。這樣一個似乎會阻礙科技發展的想法,竟出自於一個全球公認的科技先驅,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不過,這符合蓋茨一貫所倡導的社會公平。通過機器人解放出來的人類勞動力,可以從事那些更適合人類進行的工作,比如照看老人和小孩。從機器人身上征得的稅收則可以用於資助這些從業者,或者直接用於救濟低收入群體。

反對為瞭財富再分配而征稅的自由主義者自然不會喜歡蓋茨的想法,因為如果按照他的想法,世界上又會多瞭一個全新的稅種。機器人行業協會自然也不贊同向機器人征稅。

在總部位於柏林的德國機器人公司 Pi4,有 5 臺機器人以每小時 16 歐元 ( 約合 126 元人民幣 ) 的價格對外出租,事先編程後可用於裝卸等重復勞動。創始人克辛克 ( Matthias Krinke ) 稱,他們也很關心向機器人征稅這方面的政策走向,但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經交稅,因此不該重復交稅。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 IFR ) 也強烈反對向機器人征稅的做法,認為這樣做會降低機器人行業的競爭力,並阻礙技術創新。美國前財長、奧巴馬政府經濟顧問薩默斯 ( Lawrence Summers ) 還說蓋茨是被 " 徹底誤導 " 瞭。

佈魯塞爾歐洲與全球經濟實驗室 ( Bruegel ) 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蓋茨 " 對機器人征稅 " 是一個看似美好卻不切實際的想法,但它確實部分揭示瞭自動化時代的種種挑戰。

也有學者認為,很難區分新技術是填補瞭人類勞動力的空白,還是取而代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創造財富的機器人征稅是一種 " 保護主義 " 做法,更有效的做法是對機器人創造的收入進行重新分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第一財經,對機器人征稅,肯定會影響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進步。即使對機器人征稅,也應該和對人課稅不一樣,因為機器人不是人,因此不適用個人所得稅。

" 這實際上是對資本課稅,影響可想而知。" 他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 · 席勒 ( Robert J. Shiller ) 不久前也曾撰文對此發表評論,認為在思考機器人稅的問題時,應該更多考慮有哪些替代方案可以應對不平等,如果一項稅收不得民心,即使實施瞭也難以長久。

阻礙瞭創新

但是,一些實驗性的做法正在驗證蓋茨的思路。

同樣在今年 2 月,歐洲議會內部對如何應對機器人浪潮進行過一次商討,但最終否決瞭對機器人所有者進行征稅的提案,認為這會阻礙創新。

在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韓國,政府打算減少此前給予投資自動化的企業的稅收優惠 ( 3%~7% 的公司稅減免 ) 來增加機器人應用的成本,以此彌補人類勞動力被替代後的個人所得稅收入損失。

在科技腹地矽谷所在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也正有倡議者廣泛推廣關於機器人稅的討論。該州舊金山市韓裔議員簡 · 金 ( Jane Kim ) 最近發起設立瞭一個 " 未來工作基金 " ( Jobs of the Future Fund ) ,她的理念和蓋茨幾乎一脈相承,探索對整個加州的機器人征稅的可能性,所征得稅金將用於人類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和社區大學助學金等。

為瞭把這樣的想法付諸實踐,金正在和行業工會及相關公司接觸。" 我們還在討論如何定義一個機器人,以及如何定義某項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到目前為止,金隻是廣泛地征詢意見,這並非意味著加州馬上實施機器人稅。" 也許到最後將是一類有別於其他稅種的稅,或者說是某一類收入來源。"

" 未來工作基金 " 網站上寫道:" 正在到來的自動化變革將導致的失業人數比大蕭條 ( 20 世紀 30 年代 ) 和大衰退 ( 2007~2009 年的金融危機 ) 期間合起來還要多。有預計稱美國將因為機器人、算法和其他形式的自動化而丟掉一半的工作崗位。"

機器人稅實際上是財產稅

咨詢公司普華永道新近發佈的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可能讓人類變得更富有。由於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產力,全球 GDP 可能在 2030 年之前增長 14%,或額外增加 15.7 萬億美元。

報告預計,中國將是從 AI 發展中受益最多的國傢,到 2030 年,AI 將會使中國 GDP 比現有水平提升 26.1%。" 制造業對中國經濟非常重要。如果中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去進行產品生產,那麼制造業將獲得巨大飛躍。" 報告寫道。

那麼,上述討論是否適用於中國 ?

中國稅務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焦瑞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機器人征稅實質是對擁有者征稅,相當於財產稅,類似車船稅。這會影響企業思考應該雇人還是使用機器人,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增加人的就業機會。不過他認為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傢階段,不適宜對機器人征稅。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教授則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瞭 " 機器人稅 " 背後應當明確的征稅依據和動機:一是依據是否充分。從現行稅收體系看,征稅必須同時具備納稅主體和征稅客體,前者如自然人或法人,後者如消費、所得、財產,而機器人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其從事活動獲取所得應視為財產,也不是對機器人征稅,而是對擁有、使用或支配機器人的企業或個人征稅 ; 二是征稅動機,當下普遍鼓勵發展機器人,而非限制機器人,因此征稅理由不充分。

國際機器人協會預計,2017 年的全球機器人銷量將超過 30 萬臺,緊接著在 2019 年超過 40 萬臺。在與機器的競賽中,有些人會勝出,而另一些人會敗下陣來。

" 如果因影響就業征稅,那麼不僅是機器人,機器就應當被征稅。當然,隨著 AI 的飛速發展,具備瞭和自然人一樣的獨立行為能力,或許可以將機器人視為法人,但泛濫成災時則可能被視為污染物而征稅。" 胡怡建稱。

中國 2004-2016 年應用中的工業機器人數量(來源:IFR 報告)

英國卡迪夫城市大學稅務講師馬爾科姆 · 詹姆斯 ( Malcolm James ) 撰文表達瞭對機器人稅的看法。他認為無論向機器人征稅的做法是否妥當、可行,這種想法的背後已經體現瞭 AI 技術的成熟給多個行業從業者帶來的焦慮。

在分析 AI 對醫療、通訊、制造等各行各業的影響之後,上述普華永道的報告中提出四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問題:" 面對 AI 的沖擊,你的商業模式是否足夠有價值?你所在的市場是否有改變玩法的機會,如果有,你如何占領先機?你擁有對的人才、數據和技術來理解和實踐 AI 帶來的機會嗎?你如何在自己的 AI 平臺和應用上建立信任和透明度?"

能否解答這四個問題,足以驗證某一傢企業未來能否追趕上 AI 的浪潮。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社會就業的整體面貌必然會因 AI 的崛起而發生變化,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分配也自然會順應這樣的變化;而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企業和個人更需要擔心的是能否搶占先機,順應這一潮流的發展。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