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作者:老船長,36 氪經授權發佈。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像是一個閥門,開啟瞭中國走向強大的漫漫征程。
2018 年,十九屆三中全會,像是一個中轉站,將中國未來轉換到新的跑道上。
風雲 40 年,外部環境變幻莫測,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的 " 中國崩潰論 ",都被中國經濟強而有力的反擊。直到現在,中國已能掌握一部分全球話語權,引領全球議題,有瞭真正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影響力。
風雲 40 年,中國內部也發生諸多變化。北上廣深已擁有全球競爭力,國傢中心城市增加到瞭 9 個,國傢城市群增加到 8 個," 一帶一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傢大戰略正徐徐展開,城市化進程令人贊嘆。
我們有必要對這 40 年的城市發展進程,重新做下梳理,看清楚中國城市格局的真正變化。
沿海省份的大超越
縱觀近 40 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各省在其中經歷的變化令人唏噓:
1、 從 1960 年開始,上海一直位居全國第一,直到 1979 年被江蘇超越。這個直轄市從新中國誕生便是 " 掌上明珠 ",閃耀至今。
2、 當然,四個直轄市放在這裡比較,有人會覺得不公平。40 年後,上海跌掉 10 個名次到全國 11 名,天津下降 2 個位次,足以說明體量不占優勢。
3、 但即便如此,北京、重慶依然能上升 2-3 個位次,說明其經濟競爭力足以與大省相抗衡。
4、 名次上升最多的,是福建(13 位)、浙江(8 位)、廣東(4 位)、河南(4 位)、陜西(4 位)。改革開放,對沿海省份的政策帶動,以及自身的競爭意識、創新能力提升的實力,最為明顯。
5、 因此,廣東、浙江、福建四十年來的經濟增長都超過瞭 400 倍,改革紅利在他們身上體現最多。
6、 江蘇、山東表現最穩定,基本沒從前五跌出來過,江蘇則是一直坐穩前二位次。縣域經濟的活力,是江蘇保持競爭力的根本。
7、 名次下降最多的,是黑龍江(13 位)、遼寧(11 位)、上海(10 位)、山西(9 位)、吉林(5 位)。
8、 東北沒落最明顯,三省實力下滑嚴重。建國後到八九十年代,東北三省重工業發達,風頭無兩,但在向新經濟形態轉變過程中,東北沒能抓住機遇。
9、 其次是以山西為代表的的資源型經濟省份沒落,同樣未能跟上新經濟形態的內在產業要求。
10、 分區域來看,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同樣是南方經濟對北方經濟的超越歷程。華南地區的崛起,把東北省份擠出瞭前 10 名," 南強北弱 " 格局逐漸被人接受。
上面提到的幾點,放在人均 GDP 比較上,同樣明顯。
其中,福建、浙江依舊是增長最高的省份。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上,浙江同樣亮眼,11 個地市的人均收入都超過瞭全國平均水平,2017 年是全國最為富裕的省份。
值得註意的是,貴州的人均 GDP 增速晉升到前 10 名。這個被貼上 " 窮 "、" 落後 " 等標簽的省份,卻一直悶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互聯網時代,貴州卻意外抓住瞭大數據產業,近三年的經濟增速都在 10% 以上,領跑全國。
綜上來看,改開 40 年,廣東、福建、浙江受到的改革紅利最大,經濟增速最高,與沒落的東三省和西北幾省形成鮮明對比。
四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省份的對比,還是有些宏觀,我們以十年為階段,選取瞭四個時間節點,來觀察城市 40 年來的變化,或許能看到更多細節。
其中:
1、 上海、北京站在金字塔頂端,四十年雷打不動,一直領先。無論從政策優勢還是科技金融等產業優勢,上海、北京作為躋身全球性城市,對國內城市的領先優勢巨大。
2、 深圳,一個完全的改革開放 " 產物 ",與生俱來帶著紅利和創新的標簽。1978 年,深圳還叫寶安縣,待到十年後,深圳的經濟總量已能排到全國前 20 瞭。此後一路開掛,躋身一線城市,2016 年超越廣州,前面隻有上海和北京兩個老大哥瞭。
3、 天津,渤海灣的工業明星城市,2017 年被重慶反超,落到瞭第六名。
4、 與深圳向上躍升的曲線相反,東北的幾大城市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則是走出向下的曲線。
5、 1978 年時,東北四大城市都在全國前 10,可見東北當時的實力。60 年代提出的 " 工業學大慶 " 即是一個標志,此時依然適用。
6、 待到改開 10 年後,廣州已經反超,長春排名急劇下滑,直到下個十年,長春徹底從前 20 名消失。長春一汽等工業明星,被 " 下海潮 " 所淹沒。
7、 1998 年時,哈爾濱、沈陽、大連都跌出 10 名外,2017 年時,徹底跌出前 20。
8、 有人跌落,就有人崛起。比如東莞、鄭州、長沙,增長最為耀眼。長沙、鄭州在 2008 年時還未顯眼,但到 2017 年時,長沙 GDP 已破萬億,鄭州擠進前 20,增長後勁十足。
9、 從城市排名看,南北方經濟差異更加明顯。前 20 名中,從 1978 年的占比過半,到 2017 年北方城市隻有 4 個城市,南方城市幾乎將北方吞噬。
綜合來看,改開 40 年,最耀眼的明星非深圳莫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到全國第三大城市,是徹徹底底的 " 咸魚翻身 "。最沒落的又數長春、哈爾濱,當年的明星城市如今卻成瞭人們逃離之地," 四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
中西部崛起之時
2001 年,中國成功加入 WTO,對南方城市來說是十足的拐點。而到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帶來的貨幣大放水,刺激瞭所有城市的大發展。
▲圖片來源:城市帝國
你一定想不到,從 2008 年到 2017 年這十年,發展速度最快的是貴陽、合肥;
你也想不到的是,在我們常常盯著大城市的時候,小城市的發展速度卻超乎預料之外。這十年發展最快的前 10 名中,有 6 個城市是三四線小城市,比如劉強東的老傢宿遷,增長瞭 386%;
你更想不到的是,這十年發展最快的前 10 名中,西部城市占瞭一半;
按照 GDP 增量來排名,重慶、成都、武漢增量都超過 9000 億,長沙、鄭州則超過瞭 6000 億,都在前 10 名之內。
中西部城市,在真正的崛起,且速度出人意料。
比如貴陽市大數據及相關產業規模總量將達到 1560 億元,全國領先;
比如 2018 年春節旅遊收入中,四川以 446.62 億元成為春節期間最會賺錢的省份;
比如誕生王者榮耀的成都,正以科技新貴向深圳和杭州發起挑戰;
……
改革開放四十年,屬於深圳,屬於東部沿海城市,但也屬於中西部的明星城市。
附 2008-2017 年中國主要城市 GDP 增長排行榜 31-100 名:
後記:
風雲 40 年,中國城市格局浮浮沉沉,有的一躍成為最亮的星,有的一路下滑墜入深淵,在即將到來的 " 改開 2.0" 浪潮中,在下一個 40 年發展周期中,誰又能獨立潮頭?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