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價格自從 2016 年初以後經歷瞭一輪快速上漲,之後一直維持在較高位置。以秦皇島 5500 大卡動力煤為例,2016 年 11 月以後,其價格一直穩定在 550~600 元 / 噸。近期,由於煤炭供應面趨緊,神華和中煤甚至暫停瞭現貨動力煤的銷售,以保證長協合同的執行,這又進一步推高瞭煤炭價格預期。
煤價的上漲,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下遊的火電企業。從幾大發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一季報來看,發電企業一季度的利潤都出現大幅下滑,其中華能國際的每股收益減少 87.9%,華電國際的每股收益更是下滑 99.5%。此外,煤炭作為基礎能源品種,其價格上漲最終也將通過產業鏈條傳導到下遊。因此,煤炭價格上漲的原因究竟隻是季節性的供應緊張,還是市場需求環境發生的變化,這是諸多市場相關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
應該說,近期煤炭價格維持高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去年實施的 276 天工作日限產制度,極大影響瞭市場的煤炭供給。276 天工作日制度相當於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將煤炭產能下降瞭將近 20%,對煤炭市場價格形成瞭有效支撐。到瞭 2017 年年初,由於市場需求回暖,276 天工作日制度雖然已經得到放松,但煤炭企業對於區域市場有一定的市場勢力,或許由於煤炭企業已從該制度中嘗到瞭甜頭,煤炭企業沒有輕易地增產降價。這就造成瞭一個表面上看起來違背直覺的現象:一方面煤炭價格維持在高位,煤炭生產的利潤豐厚 ; 另一方面煤炭 " 去產能 ",煤炭企業似乎有大量的閑置產能而不願意擴產,導致煤炭供應持續偏緊。
當然,煤炭價格能維持在高位,最主要的支撐在於下遊需求的持續回暖。在中國的煤炭消費中,45% 用於發電,另外將近 40% 用於煉焦、鋼鐵、化工等工業行業。而 2016 年下半年開始,電力和工業品需求開始出現回升。2016 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瞭 5%,而 2017 年 1~5 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為 6.4%,其中火電發電量更是增長瞭 7.2%。同時,2017 年 1~5 月份鐵路貨運量增長瞭 14.7%,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瞭 22.7%,5 月的 PPI 也上升到瞭 5.5%。種種跡象都顯示,能源需求正在復蘇,這給煤炭需求和價格帶來瞭基本支撐。
此外,煤炭市場上的投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煤炭價格的上漲速度,並造成煤炭價格的波動。即使是短暫的季節性供需偏緊,投機者也會加以利用,並造成較大幅度的市場價格波動。
從中長期上來看,煤炭價格的上漲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呢 ? 由於能源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都針對煤炭,因此答案依然很不確定。
首先,從人均能源消費來看,中國還是處於很低的水平。2016 年,中國的人均電力消費量約為 4000 千瓦時,人均能源消費量約 3.1 噸標準煤,均僅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或是日本、韓國一半的水平。以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經濟增長離不開能源的動力,能源需求還是有增長潛力的。
其次,中國仍處於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城市軌道交通、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鄉鎮以及農村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有政府支持,再形成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高潮並非不可能。在能源需求較弱的時候,人們往往難以做出樂觀的判斷。但市場的嗅覺卻要比絕大多數人都更為敏銳。而用電量、鐵路貨運量、企業利潤等硬性的指標,也往往能給出更為直接且準確的預判。
綜合來看,這輪煤炭價格上漲有短期季節性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能源電力需求提升導致的。為此,決策者可能也需要準備好應對的措施。相關的政策建議有以下幾點:
第一,需要考慮放開對煤炭生產的行政管制。以行政的手段簡單地對產能進行控制常常有悖初衷。合理的煤炭產能應該是動態的,需要根據市場的現實情況進行不斷調整。考慮到煤炭企業市場勢力的存在,以及監管部門無法準確掌握實際的產量情況,行政調控措施應該減少到最低限度,不能簡單劃定一個產能比例。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市場能夠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以避免出現煤炭價格大起大落。當然,由於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波動,煤炭需求和價格波動難以避免,但能源供需會有一個自我平衡的過程。
第二,需要從宏觀角度來看待煤炭的產能過剩。以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增長速度,過剩產能的消化速度也可能是很快的。在過去的 20 多年中,煤炭在短期內也曾出現瞭數次需求增速與經濟增長不同步的現象。雖然長期而言煤炭有逐漸被替代的趨勢,但在相當長時間內其依然是中國最主要的能源品種,經濟增長與煤炭需求依然是正相關關系。經濟在處於調整的時候,政府看到需求沒有增長,而大量的產能又不斷投產 ( 這些產能大多是基於先前需求的快速增長而規劃的 ) ,很自然地就會想到要用行政的手段壓制產能。但從歷史上看,這樣做的後果常常會導致短缺:比如 2004 年的電荒。決策者如果無法掌握市場變化,則應該避免由於政策措施而加劇供需失衡。
第三,由於經濟新常態和霧霾治理,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會加快速度。即使如此,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還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經濟增長與能源電力需求增長會逐漸回到穩定的、比較高的比例。對於煤炭比例短期大幅度下降的預期,可能比較樂觀。
( 作者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