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樓市火爆!為什麼它還會套死你?

07-30

三四線樓市是一邊高歌猛進,一邊又在不斷制造成本更高的房子。在當地人均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後續這些房子,其實是個更大的 " 灰犀牛 "。

本文主要內容:

真正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並不簡單

城市群周邊的三四線城市

三四線樓市火爆,但我仍舊不看好

上半年,排名靠前的 40 傢房企累積銷售額達 21143.56 億元。同比增 54.5%。超

2.1 萬億的銷售額,大部分來自於三四線城市。

真正的三四線城市

真正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發展得相當快。但各種購房動機則相對分散。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1、二代農民工的住房升級換代的需求

這些需求不敢說完全合理,但卻十分旺盛。舉個例子,筆者的老傢,皖西南小城市,這裡的農村已經找不到多少年輕人瞭。他們中大部分去瞭長三角和珠三角打工,這些人正在或者已經到瞭適婚年齡,農村的房子是鐵定看不上的。有的是男方父母主動在縣城買房,方便中間人幫助找對象,有的則是夫妻雙方結婚有一段時間,孩子到瞭入學年齡,他們咬咬牙在縣裡或者市裡買套房,方便孩子上學。

2、部分購房需求下沉

這類人其實工作生活在大城市,但戶口並沒有遷入,算不上真正融入大城市。他們為瞭給自己買個保障,也傾向於在老傢買套房子作為退路之一。以他們的收入在這些小縣城買套房,不費什麼勁。

3、城市居民的換房

這類需求其實是支撐瞭當前大量三四線城市的樓市,這類需求其實是真正的需求,房子差瞭換套好房子住,再正常不過瞭,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換房本來是一件極其慎重的事,三線城市的房地產發展瞭這麼多年,也沒有出現過集中換房的情況,今年出現這種情況,是極不正常的。

個中原因我想大傢都清楚,老房子沒瞭,隻給錢不給房子,這些人可不就隻能買房瞭。所以,這類需求隻能是 " 一錘子買賣 ",這一波爆發瞭,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都不會再有瞭。

城市群周邊的三四線城市

這類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實際上是由外部購房者決定的。他們大多來自於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比如滄州、唐山、沈陽、蚌埠、六安、蕪湖、淮安、揚州等地。一些城市由於不斷收緊,即使你有錢現在也沒名額買房,需求轉移至周邊的三四線城市。

據我瞭解,目前一個最普通的三四線城市,今年的買房成本相對於去年,有瞭明顯增加。房屋總價由幾十萬躍升至上百萬,首付也是十幾萬增加至三四十萬。在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這樣的價格還有這麼大的成交量,必然是大幅增加債務所致。

總體上來說,中長期是看好的,因為這些三四線城市與大城市非常近,城市的發展必然要求人口向大城市及其周邊集中,需求是長期存在的。

但短期來說,這些城市也存在瞭不小的風險。這類城市以燕郊為代表,最大的不確定在於政策,由於購房者全是外來的,一旦給當地樓市加碼,比如來個 3 年社保什麼的,有效需求就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斷檔,那些著急賣房的人再怎麼降價也沒用,根本找不到購房者接手。

三四線樓市火爆,但我仍舊不看好

城市一方面因產業優勢而吸引人才,形成人口凈流入,即 " 開源 ";另一方面則因資源充沛而留住人才,防止人口凈流出,即 " 節流 "。因而充沛的資源也是城市化的必要條件。而城市資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別是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

教育資源:集中在一線城市

教育資源在城市間的分佈並不均衡,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在更高級別的教育資源上,一線城市的資源集中優勢更為突出。在小學數量上,一線城市平均有 767 所,而三四線城市平均有 633 所,兩者數量大體相當。但在更高層次的普通中學、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上,一二線城市均數倍於三四線城市。而在普通高等學校數量上,一線城市平均擁有 62 所,而三四線城市平均隻有 4 所,不到前者的 1/10。高等級教育資源向一線城市集中可見一斑。

一二線城市學校數量遠高於三四線城市,一定程度上與兩者本身的人口規模差異有關。兩者人均教育資源差距有多大?即便從省級數據看,教育資源的分配也是極其不均衡的。北京、上海普通高中生師比分別為 8 和 9,一二線城市集聚的江浙地區,生師比也僅在 10 左右。但中西部地區各省生師比普遍高企,江西高達 17.5,是北京、上海的兩倍,這意味著其人均教育資源僅有北京、上海的一半。

高等教育水平決定瞭國傢競爭力。當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集中度有多高?僅從高校口徑來看,似乎較為有限——北京、上海高校占全國比重約為 6%,招生人數約為 4%。但科研機構口徑下,相應比重則大幅提升,數量占比和招生人數占比分別為 16% 和 22%。這意味著,在當前教育資源配置制度下,年輕人經由高考、考研,從三四線城市進入一線城市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並謀求就業機會,而這也是優質人才向京滬集聚的過程。

醫療資源:優質資源集聚京滬

醫療資源的分佈同樣存在著一線城市集中的現象。在醫院、衛生院床位數量上,一線城市平均擁有約 8 萬張床位,而三四線城市平均隻有約 1.6 萬張床位,一線城市約是三四線城市床位數的 5 倍。在醫生數量上,一線城市平均擁有醫生數量約 5 萬人,而三四線城市平均隻有約 0.75 萬人,約是一線城市的 1/6。醫療設施和從醫人員的緊張,使得三四線城市人口為滿足醫療需求,進一步地向一線城市集中。

如果分區域看,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均勻就更為明顯瞭。一二線城市大多分佈在東部地區,其醫院數量占全國比穩定在 40% 左右,而三四線城市占比較高的中部地區則從 05 年的 32.3% 跌至 15 年的 29.2%。過去 10 年間,北京、上海醫院數量占比微幅回落瞭 0.5 個百分點。然而,12 年以來,其三級醫院,尤其是三級甲等醫院數量占比不降反升,這意味著優質醫療資源再度向一線城市集聚。

優質醫療資源向一線城市集聚,是否本身就與人口集聚有關?未必如此,比較各省人均醫療資源(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量),其分佈同樣是向東部尤其是一線城市傾斜。北京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接近 4,浙江接近 3,而中西部地區普遍在 2 左右甚至更低。

交通資源:一二線數倍於三四線

交通運輸的便利與否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一二線城市常為交通運輸的樞紐,起著連接各地區經濟往來的重要作用,而三四線城市交通運輸條件有限,基礎設施的制約使其不足以帶動地區經濟的繁榮。平均來看,一線城市實有道路面積為 106 平方公裡,而三四線城市僅 12 平方公裡。在交通設備上,一線城市平均擁有營運公共汽車 2 萬輛,出租汽車約為 4 萬輛,而三四線城市平均而言,隻有 700 輛左右的營運公共汽車和 1700 輛左右的出租汽車,公共交通水平與一線城市仍有顯著差異。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居民負債率已經達到瞭 46.1%,比去年末又增加瞭 1.3 個百分點,房貸增速為 31%,是這兩年最快的。

而一二線實際上是受限的,增加的當然是三四線瞭。更為麻煩的是,三四線樓市是一邊高歌猛進,一邊又在不斷制造成本更高的房子。在當地人均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套句時髦的話,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如果要崩瞭,也絕不是 " 黑天鵝 ",而是 " 灰犀牛 ",因為風險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下跌並不是毫無征兆。

*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