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中國目前面臨三隻“灰犀牛”

07-27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明確將設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來協調監管、覆蓋監管空白領域,主要釋放瞭兩個信號:

第一,過去幾年金融業各類機構在業務創新的旗幟下超常規發展," 超 " 出瞭許多風險問題,而這些風險的產生不少源於監管套利,要杜絕監管套利的漏洞,監管協同成為控制風險的必要制度建設 ;

第二,自從進入 " 大資管時代 ",中國金融的混業經營已經勢在必然,在這種趨勢下,功能監管、業務監管的有效性將大大強於機構監管,無論任何機構、發展同樣的業務遵守同樣的規則有利於市場的公平性和規范性。從這個角度看,設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監管體系適應業務發展的舉措。

中國目前面臨三隻 " 灰犀牛 "

首先,從資產負債率來,房地產行業 78% 的負債率客觀上已經形成地產 " 綁架 " 金融的共生效應,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和去產能導致的房價下行風險,有可能造成銀行業不良資產的擴大,消除房地產泡沫和控制銀行不良資產之間形成瞭政策的兩難。

其次,2014 年到 2016 年,在金融創新的浪潮中誕生瞭 1 萬多傢私募基金和各種各樣的資管公司,其業務規模的擴張主要依靠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和券商的資金池業務,隨著證監會對資金池業務的限制以及銀監會對表外業務的規范,10 萬億元左右的 " 理財產品 " 將在 3 年之內逐步退出,這使得募新還舊的項目風險消化機制受到嚴厲制約。因此,在去產能、調結構壓力下釋放出來的企業債務信用風險有可能引爆理財市場的一個又一個 " 地雷 ",並由此引發金融市場的信心危機。

第三,美聯儲的加息形成的國際資本 " 虹吸 " 效應對中國的資本外流構成瞭直接壓力,人民幣利率有可能陷入穩增長和穩匯率之間的兩難選擇。

私募基金產品清盤或現 " 多米諾效應 "

目前央行正在籌謀的統一資管產品規制將大大提高理財市場的風險透明度,對於化解影子銀行醞釀的潛在系統性風險具有積極作用。影子銀行最大的風險就是通過金融產品的層層嵌套,使得底層資產的風險度量難度大幅提高,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金融風險控制規則的失效 ; 層層嵌套同時導致不同金融產品之間的風險關聯度大大提高,復雜的產品嵌套在風險擴散和傳遞方面的效應大大提高瞭金融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

以私募基金為例,從 2015 年 3 月到 2017 年 3 月,兩年時間,私募的規模從 2.79 萬億元迅速膨脹到 8.75 萬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結構化設計,把大量的公募產品嵌套進去,例如銀行、券商的集合理財產品,這樣一來,高風險的私募產品通過嵌套在其中的 " 優先級 " 產品,化整為零,變相甚至直接推銷給中低收入群體,使之成為公募或者半公募的產品。客戶的風險城市能力、承受意願與其投資產品的實際風險發生瞭偏離。

從發達國傢金融市場的發展實踐來看,私募是針對富裕階層的少數高風險偏好群體的金融產品,其產品的客戶適當性控制是私募風險控制的核心。但在我國金融市場,大量巧妙復雜的結構化設計使得一些私募產品公募化。例如,資金池業務廢止之前,大部分私募基金多或多或少地發行結構化產品,把來自銀行、券商的客戶資金納入優先級資金,而真正私募的資金和自有資金成為劣後級,作為產品的安全墊,這種結構化設計大大提高瞭私募基金的杠桿效應,同時也大大提高瞭私募基金的杠桿風險。 ( 林采宜系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傢、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論壇理事 )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 " 首席經濟學傢論壇 " 微信公眾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