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 長按可復制)
來源: 觀察者網 記者:羅思義
中國今年舉辦兩大重要國際會議—— 5 月已經在北京主辦 " 一帶一路 "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9 月將在廈門舉辦金磚國傢峰會。雖然出席這兩大盛會的涵蓋不同類型的國傢,但兩個峰會均是發展中國傢唱主角。
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世界上 84% 的人口現生活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傢。發展中國傢經濟增速不僅快於發達國傢,而且對世界 GDP 增長的貢獻率也超過發達國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7-2021 年發展中國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 60%。
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其對全球的影響來看,發展中國傢的戰略都是至關重要的全球經濟議題:全世界最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傢,發展中國傢的經濟增長間接影響著發達國傢,以及發達國傢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
遵循實事求是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清楚地說明,對發展中國傢來說,中國遵循的模式遠比西方主張的經濟戰略成功。
這樣的事實必然對中國和國際社會產生決定性影響:
• 在全球化的經濟中,其他國傢的經濟增速也會對中國產生關鍵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事實證明,一部分國傢的快速增長有助於其他國傢快速增長,同樣地其他部分國傢緩慢增長的逆效應也會對中國產生負面影響。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傢借鑒中國成功的發展戰略,而非西方推薦的失敗戰略,符合中國自身利益。
• 中國的發展戰略遠比西方主張的戰略更成功,這一事實說明,借鑒中國的戰略而不是借鑒西方並不怎麼成功的戰略,對發展中國傢來說更為重要——已經召開的 " 一帶一路 " 高峰論壇和即將召開的金磚國傢峰會應重點討論中國的發展戰略。
• 因為中國的發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戰略遠優於西方。
•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對推動 " 一帶一路 " 與金磚國傢發展所做的研究,以及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與其他中國經濟學傢宣傳中國發展戰略所做的工作,對中國和國際社會有著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 中國一些人罔顧這些事實,向發展中國傢推銷西方所主張的遠不如中國成功的經濟戰略,就顯得極為荒謬。
這樣的經濟事實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中國的政策、中國今年將要舉辦的兩大地緣政治盛會更是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單獨來看," 一帶一路 " 和金磚國傢峰會都很重要,兩者合在一起看正反映瞭習近平所強調的中國自身利益與國際社會利益的真正統一(人類命運共同體)。
下文將首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中國的戰略相比西方向發展中國傢推銷的模式,更成功這一事實,然後再分析這些事實的現實意義。
中國與發展中國傢發展趨勢比較:
中國發展速度遠快於其他發展中國傢
按照中國偏愛的當前匯率計算的發展中國傢發展趨勢比較的數據,(詳見圖 1),按照西方經濟機構偏愛的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也呈同樣的趨勢(詳見圖 2)。表 1 所示的則是關鍵年份的數據綜述。
圖 1
但不管按哪種方式計算,都得出同樣的結論:中國的發展戰略遠優於西方主張的模式。
根據數據所總結的基本趨勢:
•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1980 年,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69%,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2%。2016 年,形勢完全逆轉瞭。
• 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11%,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66%。
• 根據 IMF 對中國增長的保守預測來估計,2021 年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9%,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則為 66%。
• 由於 1981-1982 年中印匯率大幅振蕩,按照當前匯率計算要稍微復雜點。如果按照此期間的平均匯率計算,那麼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54%,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18%。
•2016 年則相反,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11%,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則為 66%。
按照 IMF 預測,2021 年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2%,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則為 77%。
圖 2
下文將給出更詳細的分析,但三十多年的全方位匯總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經濟表現遠優於其他發展中國傢。
中國用 37 年的時間從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傢之一,轉變為隻有一小部分人口的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這個事實必然意味著,中國的經濟戰略遠優於西方大力向發展中國傢推銷的戰略——強調私有化的 " 華盛頓共識 "。
中國所取得的進步,令每個發展中國傢都希望效仿。下文將按時間順序對中國所取得的進步作出分析,以及比較其與同期西方的表現,然後根據世界經濟發展概況得出相應的結論。
1949-1978 年中國創造瞭史無前例的社會奇跡
要全面瞭解 1949 年中國建國以來所取得的進步,就有必要明白中國當時幾乎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傢之一—— 1950 年,列入計算的世界 141 個國傢中隻有 10 個國傢的人均 GDP 低於中國 ( 2 ) 。貧窮帶來的社會後果是,1949 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 35 歲,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73%。
中國 1949-1978 年和 1978 年後兩個重要發展階段所取得進步的數據印證瞭中國官方的分析。
基本說來,可以總結為:
•1949-1978 年數據顯示,盡管中國在此期間取得瞭人類史上主要國傢中最偉大的社會成就,但其 GDP 並未實現快速增長。
•1978 年後,中國取得瞭人類史上主要國傢中最快的經濟增速。
更精確的國際比較數據顯示,從 1949-1978 年,中國創造瞭史無前例的社會奇跡。眾所周知,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為敏感的指標。因為預期壽命概括瞭所有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積極因素(如經濟繁榮、良好的教育、良好的醫療保障、環境保護等)和消極因素(如貧困、糟糕的醫療保障、環境污染等)。
從 1949 年到 1976 年毛澤東逝世,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 29 歲——從 35 歲升至 64 歲,即這 27 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每年增長 1 歲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從 1950 年的 73% 升至 1976 年的 105%。
這整個期間,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大國人均預期壽命像中國這樣如此持續快速增長過。為讓大傢對中國所取得的這一非凡成就有更直觀的認識,特為大傢制作圖 3,呈現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盡管中國在此期間取得瞭史無前例的社會成就,但中國經濟增速僅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1950-1978 年,中國 GDP 年均增速為為 4.9%,世界平均水平則為 4.6%;中國人均 GDP 年均增速為 2.8% ,世界平均水平則為 2.7%。
圖 3
1978-2016 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幫助中國國際地位大幅上升
正如圖 1 和圖 2 所示,眾所周知,1978 年後,中國經濟增速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這導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大幅持續上升。但中國經濟表現遠超奉行西方所推銷的戰略的發展中國傢,當時並不是普遍為人所知。根據世界銀行數據:
•1978-2015 年,中國 GDP 年均增長 9.6% ,世界平均增速為 2.9%,發展中國傢平均增速為 4.2% ——中國經濟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 3 倍多、發展中國傢的 2 倍多;
• 因為中國人口增長相對緩慢,這導致中國人均 GDP 增速相較西方更快。 1978-2015 年,中國人均 GDP 年均增長 8.6% ,世界平均增速為 1.4%,發展中國傢平均增速為 2.5% ———中國人均 GDP 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 6 倍多、發展中國傢的 3 倍多。
由此帶來的累積效應,可明顯從中國在此過程初期和末期的相對國際地位中看出來。
• 正如上文指出,由於這個過程初期中印匯率大幅振蕩,按照當前匯率計算稍顯復雜。如果按照 1981-1982 年的平均匯率計算,那麼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18%,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54%。
•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1980 年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2%,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69%。
2016 年,形勢則完全不一樣瞭。
• 按照當前匯率計算,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11%,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 66%。
•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僅為 12%,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口比重為 66%。
概括地說,2016 年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不到 12%,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為約 66% ——中國的國際地位徹底改變瞭。
除全球總體統計數據外,中國所取得的進步生動地說明,中國正逐步超越大型發展中國傢。
• 按照當前匯率和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 GDP 分別於 1991 年和 1992 年超越印度;
• 按照當前匯率和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 GDP 分別於 1998 年和 2009 年超越印尼;
•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 GDP 於 2016 年超越巴西。
也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所取得的社會成就甚至超過經濟成就。按照世界銀行最新數據,2014 年人均 GDP、預期壽命高於中國的世界人口比重僅為 19%,人均 GDP、預期壽命低於中國的世界人口比重為 63%。
2017-2020 年中國經濟形勢預測:2023 年中國或躋身高收入經濟體
本節將對 2016 年後的中國經濟形勢作出預測。預測將以 IMF2016 年 10 月發佈的《2016 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作為依據。我選擇該報告是因為它們較為保守——誇大其辭對嚴肅的問題毫無用處。
IMF 預測的中國增長率低於中國的目標,其預測 2017-2020 年中國 GDP 年均增長 6.0%,而中國十三五計劃所定的目標是 2016 年至 2020 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 6.5%。但即便如此,IMF 數據顯示:
• 按照市場匯率計算,2021 年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將僅為 2%,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將為 77%。
•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21 年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將為 9%,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傢人口比重將為 69%。
也即是說, 2021 年隻有極少數的發展中國傢的人均 GDP 將高於中國,中國的人均 GDP 將高於東歐多個國傢。確切地說, 2021 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將超越所有而非一小部分發展中國傢。屆時中國將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傢之一,成為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傢之一,匯總數據請見表 1。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也將躋身高收入經濟體——按照中國當前增長率,預計到 2023 年左右中國將可邁入高收入經濟體。
下表數據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遠優於西方向發展中國傢推銷的模式——不管是 " 華盛頓共識 ",還是任何其他變種。
中國發展模式的外延效應:效仿中國模式的國傢均成績斐然
中國的發展戰略較西方模式相對成功的比較,進一步明確印證瞭事實,繼中國後取得最快增速的發展中國傢也是采用中國的發展戰略,其取得的成果遠優於西方模式。
對中國發展模式與 1989 年正式問世的 " 華盛頓共識 " 的全面比較,請見拙文《世行數據中隱藏著一個秘密》。文章顯示,除人口低於五百萬的小國或者石油生產占主導地位的國傢外,繼中國後取得世界最快增速的國傢是柬埔寨、越南和老撾(詳細數據見表 2)。
此外,受中國發展模式影響的國傢,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從 1978 年起,中國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 6 倍;從 1989 年起,中國的增速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 6 倍,與此同時越南和老撾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逾 3 倍。
中國的成功吸引瞭中南半島諸國,如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的關註,他們效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取得成功後,導致中國的經濟戰略影響進一步傳遞到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傢——印度。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在其先前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就經常訪問中國。莫迪政府任命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傢、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前研究員、《黯然失色:生活在中國經濟統治的陰影下》一書的作者阿文德 • 薩勃拉曼尼亞 ( Arvind Subramanian ) ,為首席經濟顧問。
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新經濟政策呈現三方面較為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強調加大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其次是強調發展制造業,三是吸引投資,讓盧比匯率更具競爭力。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政策是效仿中國模式。
正如中南半島那些國傢一樣,印度經濟增長成績斐然,幫助其與中國一道,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除瞭印度這個典型例子外,中國的經濟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資所發揮的作用,也開始在一些非洲和拉美國傢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 • 羅德裡克 ( Dani Rodrik ) 指出:
" 在非洲,埃塞俄比亞是過去十年中最引人註目的成功故事。自 2004 年以來,該國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瞭 10%,並因此實現瞭貧困狀況和醫療衛生條件的顯著改善。該國資源較為貧乏,並未像其它許多非洲國傢那樣從大宗商品繁榮中獲益,其經濟自由化進程和體制改革也並未像世界銀行和其他捐助者一貫建議的那樣扮演主要角色。
這一快速增長實際上是大幅增加公共投資的結果——上世紀 90 年代占 GDP 的 5%,到 2011 年的 19%,增速全球排名第三。埃塞俄比亞政府發動瞭一場預算支出高潮,修建公路、鐵路、電站,以及一項令大部分貧困農村地區生產力顯著提升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這些支出一部分來自國外援助,另一部分則來自引導私人儲蓄向政府提供資金的非常規政策(如融資管制)。 "
林毅夫指出,中國的發展戰略的影響已輻射到國外,比如他的新結構經濟學最近成為波蘭政府制定的 " 波蘭長期發展規劃 " 的理論依據。
對比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的減貧成就:中國模式完勝
中國發展戰略相較西方模式具有決定性的優勢,不僅在增長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出,而且也可在減貧成就上看出。
按照世界銀行界定的國際貧困線標準,從 1981 年至今,中國帶領 7.28 億人擺脫貧困。另一個社會主義國傢越南則帶領 3000 多萬人擺脫貧困。受 IMF 所倡導的主導模式來發展的世界其他地區,僅帶領 1.2 億人擺脫貧困。
簡言之,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為 83%,中越兩個社會主義國傢的減貧貢獻率合起來為 85%,資本主義國傢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僅為 15%。
當然,數據也擊破瞭 " 資本主義制度能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和快速減貧 " 的說法。如果資本主義國傢是拉動經濟增長和減貧的引擎,那麼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增速和減貧成就也應是表現最出色的,而不是相反。
經濟結論:中國應適時發揮思想領導力推動發展中國傢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的發展戰略與西方推銷給發展中國傢的模式的比較結果顯而易見。
• 中國 1978 年後所奉行的、由鄧小平開創的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模式,幫助中國取瞭主要世界大國中最快的經濟增速。這證明,這種戰略對發展中國傢來說遠優於西方模式;
• 繼中國後人均 GDP 增長最快的國傢,是深受中國的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戰略,而非西方模式的影響;
• 中國發展戰略和西方模式之間的減貧成就差距,甚至大於增長成就差距——單單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就為 83%,加上效仿中國經濟模式的國傢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為 85%。資本主義國傢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僅為 15%。
因此,對發展中國傢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發展模式,而西方模式包括 " 華盛頓共識 ",則是一種失敗的戰略。
因為經濟發展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問題,從客觀分析的角度看,如果一個國傢要獲得更大的經濟發展,那麼其就應以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起步——因為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模式遠優於西方模式。
這些統計數據對人類的全方位影響,遠不止純粹的經濟意義。超過 80% 的世界人口,包括中國,是居住在發展中國傢。經濟發展,人均 GDP,不僅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水準,而且也決定人類壽命長短。
按照國際分類,高收入國傢的人均壽命(81 歲)比低收入國傢的人均壽命 ( 61 歲 ) 長 20 歲。發達國傢的最貧窮人口與最富裕人口之間的人均壽命也存在類似的差距。
芝加哥最貧窮和最富有地區的人均壽命差距為 16 歲,而費城則為 20 歲;倫敦最貧窮和最富有地區的人均壽命差距為 25 歲。美國 1% 的最貧窮婦女和 1% 的最富有婦女的人均壽命差距為 10 歲,1% 的最貧窮男性和 1% 的最富有男性的人均壽命差距則為 15 歲。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按照國際標準,全球仍有 7.60 億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每天僅靠不到 1.9 美元維持生活,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甚至還有一些人處於饑餓狀態。在全球范圍內,人均 GDP 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 80% 以上,而消費是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對大多數人來說,經濟發展的這些影響,是決定真正的人權的最重要因素。世界上尚有 9.6 億人沒有廁所。英國最大水資源公益組織水援助(WaterAid),就這些糟糕的統計數據所作的《並非笑話:世界各地廁所概況)(It ’ s No Joke – State of the World ’ s Toilets)報告指出:" 近 40% 的印度兒童發育不良,這將會影響其生活變化與印度進一步的繁榮。"
人權首先是,每個人有一個廁所、能夠享有讀書寫字等基本生存條件的權利,而不是由於貧困早夭。其次,人權是人民有接受教育、享受休閑時光等這些權利,這些才是滿足人們現實需要的最重要的人權。
美國宣稱,印度婦女的人權優於中國婦女,因為其生活在 " 議會制共和國 " 國傢。盡管事實是,她們比中國婦女壽命短 9 年,她們的孩子有 40% 的機會早夭,她們沒有廁所,接受教育的機率也不高。所以,美國的說法不過是人權笑話而已。
因此, 中國有必要傳播自己的發展模式,推動更多的國傢發展,這不僅符合中國自身利益,同樣符合全人類利益。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所取得的成功說明,中國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的目標已經實現瞭。而利用中國成功的經濟戰略推動發展中國傢發展,正是中國發揮作用的時候瞭,正如習近平近來曾引用的 "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
用西方術語來講,現在是中國發揮思想領導力的時候瞭,因為全球發展的事實顯示,中國成功的發展戰略才適用於發展中國傢。
而由於意識形態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反對中國的已被證明遠比其模式成功得多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因此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沒有權利譴責發展中國傢中數億相對貧困的人群。事實上,西方這樣的立場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
中國一些人主張中國放棄遠比西方成功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而事實證明,西方的模式遠不及中國成功。所以,他們此舉不僅違背他們國傢自身的利益,而且也違背全人類的利益。
註釋
1,下述註釋僅供經濟專傢驗證本文數據,非為新增內容。
本文論述未來趨勢的圖表數據源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包括占世界 GDP 比重逾 99.99% 的 191 個國傢(其中包括 133 個發展中國傢)的數據。其他數據始於 1980 年。但因為 1980 年繼中國 1978 年啟動改革開放僅兩年,因此這不會顯著扭曲趨勢——世界銀行始於 1978 年的數據交叉驗證瞭這一點。IMF2016 年數據是預測數據,但因為該數據是在 2016 年 10 月發佈,已接近於年底,因此圖表中的最終結果不會發生顯著改變。
《世界經濟展望》中人口大到足以顯著影響計算結果的遺漏的國傢是 1990 年前的尼日利亞、1992 年前的前蘇聯和 1998 年前的緬甸。但這不會對當前的研究結果造成顯著影響,因為 1990 年前的尼日利亞和 1992 年前的前蘇聯的人均 GDP 均明顯高於中國,1998 年前的緬甸的人均 GDP 明顯低於中國。
至於小國,其人口太少不會對計算結果產生顯著影響。但為呈現完整性,特將《世界經濟展望》數據中遺漏的國傢名單整理出來,名單如下:
按照當前匯率計算,將 191 個國傢中數據有遺漏的國傢分為以下幾類,時間從 1980 年算起。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國傢和地區有:多米尼加(1981)、幾內亞(1990)、毛裡塔尼亞(1990)、蒙古(1990)、納米比亞(1990)、尼日利亞(1990)、蘇裡南(1990)、也門(1990)、津巴佈韋(1990)、吉佈提(1991),所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1992),愛沙尼亞(1993)、斯洛伐克共和國(1993)、尼加拉瓜(1994)、捷克共和國(1995)、立陶宛(1995)、馬耳他(1995)、密克羅尼西亞(1995)、波黑(1996),馬紹爾群島(1997)、塞爾維亞(1997)、薩摩亞(1998)、黑山(2000)、帕勞(2000)、蘇裡南(2000)、澳門(2001)、圖瓦盧(2002)、伊拉克(2003)和聖馬力諾(2004)。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國傢和地區有:厄立特裡亞(1992)、柬埔寨(1996)、緬甸(1998)、利比裡亞(2000),東帝汶(2000)、阿富汗(2002),南蘇丹(2011)。
購買力平價數據和當前匯率數據具有相同起始日期的國傢中人均 GDP 高於中國的國傢為:文萊(1985)、塞爾維亞(2000)。人均 GDP 低於中國的國傢為:柬埔寨(1987)、馬紹爾群島(1997)、津巴佈韋(1998)。按照當前匯率計算,馬紹爾群島 1997 年的人均 GDP 高於中國,圖瓦盧 2002 年的人均 GDP 高於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數據計算,兩國人均 GDP 均低於中國。
《世界經濟展望》中敘利亞 2010 年後、以及埃及和巴基斯坦 2015 後沒數據或沒預測數據,但所有這三個國傢的人均 GDP 均低於中國,因此均被劃入相應分類。
1980 年前的人均 GDP 數據除非另有說明,均是根據安格斯 • 麥迪森 ( Angus Maddison ) 所著的《世界經濟千年史》(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數據計算。
2,這 10 個國傢包括非洲的八個國傢——博茨瓦納、佈隆迪、埃塞俄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萊索托、馬拉維、坦桑尼亞,以及亞洲的兩個國傢——緬甸、蒙古。
本文轉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