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擁有刻板印象也許是一件好事,它能夠讓你閉上眼聽到形容詞就能想到公司的主體,烙印在腦海裡揮之不去。但有時,一個公司 " 跨界 " 帶來全新的視角,卻更能勾起消費者蠢蠢欲動的好奇心。
所以,把 " 不務正業 " 當成 " 主營業務 " 來做,這種引起噱頭的方式在巨頭公司中已經屢見不鮮。由此,我們時不時地會聽見一些有趣的聲音:瀘州老窖造自己的香水、Gucci 的奢華咖啡廳客人絡繹不絕、網易嚴選 " 黑店 " 走性冷淡路線…
而今,專註披薩的必勝客也推出瞭可以點外賣的球鞋。
用鞋子定外賣,能踩到重點?
" 打個球,彎下腰,按個鍵,披薩就能送到手。" 近日,必勝客再次推出瞭一款 Pie Tops II 高幫復古籃球鞋,利用鞋舌 LOGO 內置的智能芯片,可以一鍵下單預定披薩,配送員會根據鞋子發出的藍牙 GPS 信號位置將披薩準確送到客戶手中。這款鞋子是必勝客為迎合 NCAA(美國和加拿大全國大學體育協會)與球鞋結合的黑科技。雖是一個小小的品牌營銷,但也賺足瞭全世界的噱頭。
仔細琢磨,距離凱鵬華盈合夥人、" 互聯網女皇 " 瑪麗•米克在美國 Code 大會上發佈 2017 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半年的時間裡,百勝的乖兒子必勝客已然看透瞭當下的局勢。
當時的報告中很明顯地揭示瞭一個現象:外賣 O2O 領域正分天下,在店就餐正在被送餐上門所取代。單單在舊金山灣區的 10 大外賣餐廳中,外賣就占到營收的 7%,2015 年這一比例僅為 2%。所以,從一個具有 " 錢景 " 的外賣領域入手,必勝客的宅急送勢必想要博上一博,用球鞋做噱頭的確會為外賣業務增添瞭不少趣味。
美利堅的百勝要沾沾中國 O2O 的喜氣
美聯社曾報道過:中國創新公司正在把活力帶到美利堅,美國多個企業正在享受這樣的 " 美遇 "。中國 O2O 市場的快速發展,的確令世界不容小覷。據數據顯示,中國外賣行業的滲透率為 6.1%,線上化率為 74%;美國的外賣滲透率為 12.5%,線上化率約為 6%。美國外賣滲透率雖比中國高一倍多,但是線上化率遠遠不如中國,所以線上外賣平臺,在美國還有發展,在中國則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自百勝餐飲集團宣佈與春華資本及螞蟻金服達成協議,二者共同向百勝中國投資 4.60 億美元之後,百勝中國宣佈完成從 Yum! Brands 分拆,以獨立公司的身份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就顯示瞭對中國市場極大的決心。
在最近的百勝餐飲 ( Yum Brands ) 公告四季度公司凈利潤升至 4.360 億美元,上一年同期為 3.030 億美元。收入從上年的 18.9 億美元降至 15.8 億美元。全球同店銷售額上升 2%,其中肯德基上升 3%,必勝客上升 1%。這與必勝客 2016 年全年同店銷售下降 7% 已經樂觀很多。
不過一盆冷水直接砸瞭下來:必勝客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卻要目睹越來越多的國內新興餐飲品牌的湧現,他們分流著必勝客的用戶群體,影響著銷售的業績。不從其他角度調節,勢必晚矣,於是必勝宅急送業務開始燥瞭起來。
但重鼓的士氣到底有多大用處呢?從去年的 8 月份,餓瞭麼宣佈收購百度外賣,三分天下的國內市場很快變成餓瞭麼和美團外賣兩傢獨大,霸占著國內絕大部分的外賣市場份額。必勝客宅急送比起兩大平臺所擁有的巨大用戶體量,外賣市場的滲透率不言而喻。
據相關數據顯示,用戶覆蓋率方面,餓瞭麼以 42.6% 居首,在 12 月外賣類 APP 月活躍用戶數排行榜上,餓瞭麼的數據同樣位居第一,達 4674.7 萬人,美團外賣月活躍用戶為 3749.8 萬人。
由此看來,滲透率不高的百勝隻能踩著巨人的肩膀往前走瞭:肯德基和必勝客紛紛接入瞭餓瞭麼和美團外賣,但最終的餐飲配送還是由百勝中國獨立的配送團隊宅急送進行配送服務。
這或多或少多能為百勝中國走垂直型餐飲配送市場助力。雖然有瞭線下門店的支撐、以及到傢美食會和宅急送的部分流量、但是打通市場壁壘的時間估計還要很漫長。
形式大於內容,市場是否會買賬?
這已經不是必勝客第一次弄出名堂,早在 2016 年就在英國推出瞭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用來打碟的餐盒,你可以一邊享用美味,一邊享受音樂。
文體領域的跨界是百勝集團業務試水的寶地,而當年的小米也曾經趟過這一攤水。
對於小米來說 2018 年雖是紅紅火火的一年,但是 3 年之前,印度的市場還沒有開拓,銷量排名也沒有回歸到國內前三,小米深深沉浸在焦慮和危機感之下。這和它當時的品牌形象有很大的關系:驍龍 810 的不給力、拿不出好的旗艦產品、千元機又因為友商的競爭而顯得有點低迷,小米在國內手機市場上的潰敗。
" 人到低谷總有很多奇怪的想法。" 小米在當時推出穿戴設備手環後,產品進入緩慢增長階段,為瞭加速智能生態佈局,兩個星期內與李寧達成協議,推出智能跑鞋。當時的李寧深陷轉型困境,而小米手機還沒站穩腳跟就快速跨界。
" 兩個臭皮匠是趕不上諸葛亮的。" 隨後買傢上頻頻吐槽:跑瞭一公裡,碎瞭我的膝蓋!效果已經顯而易見。
不過在 2018 年 " 擬 IPO 的小米 "+" 紐約時裝周的李寧 ",說不定能掀起 " 跨界熱 " 也沒準。
結語
為瞭讓企業模式的路子能走對、走寬,許多公司都在不斷嘗試新的 " 表演 "。跨界,或許會讓本有的業務更加富有新鮮感,更或許可以開辟新大陸,走向另一個世界的極端。但這每一步棋是否走對,仍要看市場買不買單。效果如何,也隻有冷暖自知。畢竟大多數的成功者通常不會跨界,隻要坐享其成,就可收割果實,滿載歸返。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註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文章評論區聯系授權。如不遵守,投資界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