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渾濁的 " 酒王 " 五糧液 ( 53.750, -0.26, -0.48% ) ,10 年輸給茅臺 3800 多億市值
陳光
來自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 酒王 " 五糧液,曾經最貴的酒、最知名的酒、規模最大的酒,現如今,卻連 " 送禮都未必拿得出手 " 瞭。
近日拜訪一位有大好事發生的故友,對方有小酌之好,便計劃買兩瓶五糧液 " 普五 " 作禮,不料相識的店老板卻建議:既是大好事,應該換茅臺,因為 " 茅臺最體面,五糧液未必拿得出手 "。
聽後猛然覺得,五糧液好像真的已經跟茅臺不在一個層級瞭:這兩年,在所謂的高大上場面、桌子上,也多是茅臺,鮮有五糧液。
老板為茅臺 53 度飛天開出瞭 1400 元的 " 良心價 ",這個價格超越瞭茅臺的 " 紅線 "。
今年 4 月,茅臺出臺瞭 " 史上最嚴 " 經銷商處罰制度,誓言要將 53 度飛天的零售價控制在 1300 元以下。
但是這套制度並不好使。斷貨、加價、限購、秒殺 …… 價格管控之下,茅臺不斷上演令消費者不滿的戲碼。
實體店或是抬價或是囤貨不賣,線上商城長期斷貨,即便以 1299 的價格 " 拍下 ",也要付高於 200 元的配送費,實際價格還是超越 " 紅線 "。
更有消息稱,某些地區零售商的拿貨價,已經邁過 1500 元大關。
關於茅臺的供不應求,業內有很多分析甚至陰謀論,但不論如何,至少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茅臺,願為之一擲千金。
前幾年,大眾還在擔心 " 八項規定 " 之後再無茅臺,卻不料茅臺更加 " 茅臺 " 瞭。
而另一邊,被那店傢 " 鄙視 " 的五糧液卻頗為尷尬。
今年,五糧液有過兩次調價,一次由公司主導,一次 " 據說 " 由市場主導。調整後,五糧液 " 普五 " 和 "1618" 的零售價均在 900 元左右,但電商平臺的價格顯示,普五的促銷價為 899 元,下單享有 40 元優惠,成交價僅 859 元。
而在線下市場,按照業內未經證明的說法,五糧液的部分零售商依舊存在倒掛現象,即進價比銷售價格還高。
兩者的落差令人頗為感慨,但差距究竟從何而來?
茅臺是醬香型,五糧液是濃香型,在中國,濃香型白酒有更廣的受眾,市場上也常年流傳著 " 喝茅臺的從不買,買茅臺的從不喝 " 的調侃。而在競爭激烈的濃香型市場,沒有一個能有五糧液的口感,是很多好酒者的共識。
因此可以肯定,即便差在瞭品質,差距也不會這麼大。
對於茅臺、五糧液而言,最重要的資產是品牌,茅臺和五糧液之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品牌之差。近一兩年,這個差距越來越明顯。
甚至可以說,經過這幾年的進與退,茅臺已把五糧液徹底甩開。
品牌之差的表象是,高端宴會,甚至很多傢庭聚會都喝茅臺;落實到公司的經營上,則是越來越懸殊的盈利能力與公司價值。
2016 年,茅臺實現營收 388.6 億,利潤高達 167.2 億,進入 2017 年,茅臺繼續爆發,第一季度營收和利潤的同比漲幅均超 14%。
另一邊,五糧液 2016 年的營收為 245.4 億,凈利潤僅為 67.85 億,其利潤規模隻有茅臺的 4 成。
反應在資本市場,兩者的差距則更為明顯。
2007 年 10 月,五糧液的市值高達 1719 億元,同期的茅臺是 1680 億。
10 年後,截止 7 月 25 日收市,當初傲視茅臺的五糧液,市值隻有 2122 億,而茅臺卻高達 6004 億。
如此算來,10 年間,五糧液的市值輸給瞭茅臺 3800 多億。
這真是,有對比,就有瞭傷害。
出於這樣的落差,五糧液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一直飽受抨擊,甚至有投資者大罵 " 被五糧液套瞭 10 年 "。
資本市場還有句調侃:持茅臺 10 年,獲利多少倍,持五糧液 10 年,覺都沒得睡。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即便這樣,依然有不少投資者對於五糧液抱有一以貫之的期待,認為它是全球食品消費中估值最低的品牌。投資機構數番唱多它 " 能上 3000 億 ",股民們也想著:它的市值至少應該是茅臺的一半吧。
遺憾的是," 一半 " 從未到來。
時間是真正的試金石,它能讓上位者和下位者交換位置。科技行業被認為日新月異,強如諾基亞也有翻車的風險,但世人往往忽略的是,即便在最傳統的行業,品牌的交替與翻覆,也是不驚覺間已是覆水難收之勢。
曾經的 20 年裡,五糧液都是中國酒業的王牌。茅臺沉浸在 " 國酒 " 的名號中曲高和寡時,五糧液的年營收是其 5 倍。
那時的五糧液,是價格最高的酒,最具品牌知名度的酒,也是規模最大的酒,輿論謂之 " 酒王 "。
然而,酒王正變得渾濁。
"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 般的盛景,轉眼成瞭 "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 似的懷古。
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
蜀地溫潤的環境,造就瞭川酒的濃香,五糧液是其中最香的一個。
1915 年,五糧液漂洋過海,代表中國白酒遠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引發萬眾矚目。其後改革開放,它又在市場經濟中迅速壯大,成為四川第一品牌。
五糧液的發展離不開它的釀造古法,也離不開關鍵的推動者。時至今日,提及五糧液時,很多人還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集團前董事長王國春。
在業內,王國春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不論功過是非,沒有王國春,或許就沒有五糧液的 " 酒王 "。
1985 年,39 歲的王國春成為宜賓五糧液酒廠廠長,自此開始瞭長達 22 年的 " 統治 " 生涯。王上任時,五糧液隻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地方性酒廠,他離任時,五糧液正享受著 " 酒王 " 的最後榮光。
王國春膽子大、懂市場,很長時間裡,其他酒業品牌隻能跟隨他的腳步。
比如,1989 年,五糧液帶頭提價,這一變化直接奠定瞭白酒產業持續至今的價格體系。而同一時間,茅臺還停留在作坊式生產,連國務院參評的 " 國傢一級企業 " 都沒能通過。
王國春在任期間,留下瞭很多類似的決策和故事,其中最關鍵、對五糧液影響最大的,是買斷經營制度,以及其衍生而來的 OEM 授權制度。
這一制度曾幫助五糧液橫掃四方,卻成瞭其如今的桎梏。
1992 年,王國春率先將買斷經營制引入白酒行業,各大區的經銷商得以大包大攬。他們以優惠的價格從酒廠進貨,又以極大熱情不斷開拓市場,輔以猛烈的品牌攻勢,五糧液很快四處開花,攻下全國市場。
僅 2 年時間,五糧液的價格和規模便全面超越 " 汾老大 ",酒王的名號就此得來。
幾年迅猛發展後,五糧液又借上瞭資本的力量。
1998 年 4 月 27 日,五糧液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 29.77 元,很快便被拉升至 57 元。
而當時,茅臺的銷售額隻有區區 8 億,市場占有率僅 0.01%。
53 度飛天茅臺,頂著 " 經典國酒 " 的名號,單價才 200 塊左右,比五糧液的 " 普五 " 便宜瞭幾十塊。而即便價格最高," 普五 " 依舊是供不應求。
那個時期,無論是品牌形象、價格、規模,五糧液都一騎絕塵。
但是,這傢企業的野心,不止是成為高端酒的老大。或者說,地方性國有龍頭企業的身份,決定瞭它不可能局限於單品,坐等自然增長。
為瞭追求規模和利潤,王國春曾展開一系列多元化經營,但多以失敗告終。不過,圍繞白酒和五糧液這個品牌,王國春做出瞭相當成功的創新。
五糧液是高檔酒,在中低檔領域,還有大量的發展空間,著眼該市場,在買斷經營的基礎上,五糧液推出瞭全新品牌五糧醇,借助五糧液出品的由頭,這個初生品牌迅速大獲成功。
眼見利益滾滾,五糧液又相繼孕育出瞭五糧春、金六福、瀏陽河、京酒等品牌,且均名利雙收。
那也是川酒最輝煌的年代,借著五糧液的東風,川酒行業的產值與日俱增,GDP 和利潤不斷攀升 ……
但凡事有兩面性,這些品牌都是沾著五糧液的光、讓五糧液貼牌,他們越成功,五糧液就掙得越多,但在此過程中,五糧液主品牌的價值卻被反復稀釋。
買斷經營、品牌授權(貼牌生產)、上市,這些將五糧液捧上天的力量,又在日後將其拽回地面。
金六福、瀏陽河是五糧液品牌制度中的幸存者,他們茫茫多的 " 兄弟 " 中,充斥著大量溺亡的不幸者。
五糧液旗下究竟有多少貼牌產品?這個問題一度是業內的不解之謎。
金六福的成功引發一陣白酒買斷熱潮,買斷經營成瞭五糧液挖掘財富的金庫。曾有報道稱,就連一手開創貼牌模式的王國春,都搞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個子品牌、孫品牌。
亦有統計稱,2000 年至 2003 年期間,五糧液的對外授權品牌一度多達上千個。
但並非所有和五糧液聯系上的都有好命。同等價位的貼牌產品越來越多,競爭愈發激烈,血腥的白刃戰隨處可見,活下來的隻是少數,絕大部分早已夭折。
即便是幸存者,活得也不舒坦。
幾年前有消息稱:不少五糧液的貼牌商,自營的品牌並不賺錢,最大的利潤是拿到五糧液的酒來賣。五糧液對於這些貼牌商有政策支持,下單超過一定數量,就會按出廠價贈送一定量的五糧液酒。
貼牌商過得好不好,五糧液不必擔心,因為它的相關利潤極其穩固。貼牌商買斷瞭品牌,必須到五糧液旗下的包裝廠購買包裝,該廠的報價據稱是同價位酒的數倍。
同時,五糧液要求貼牌商每年的下單量必須保持 30% 的增長,這造成瞭不少貼牌商庫存積壓嚴重,無法消化的品牌隻能安靜等死。
依靠大量開發貼牌產品,五糧液的銷量和利潤得到迅速提升,但是其主品牌的價值卻在這輪盛宴中被不斷分食。
五糧液的很多子品牌都集中在某些區域市場,歸屬大經銷商。五糧液隻負責收錢、生產,銷售由大經銷商全權包攬。
經銷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賺錢,而不是維護五糧液的品牌形象。漸漸地,五糧液、地方酒企和經銷商之間的明暗角逐漸盛,其主品牌商譽受到接二連三的沖擊。
白酒說白瞭就是賣品牌,五糧液能夠出這麼多子品牌、孫品牌,也完全是靠著 " 酒王 " 的招牌。一旦主品牌形象受損,一切都成瞭空中樓閣。
遺憾的是,從買斷經營至今,五糧液從未擺脫品牌價值被稀釋的困擾。
集團早就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但一直面臨積重難返的局面。
十幾年間,從 "1+9+8 品牌戰略 ",到 "1+5+N",再到 "1+3+5",五糧液一直希望砍掉子品牌,但打著五糧液口號的酒依舊數不勝數。
每年的白酒展銷會上,五糧液軍團都是最龐大的,多到每隔兩三個站位就能看見其子品牌。五糧陳、五糧源、福喜迎門、新概念 …… 這些酒無一例外地標註著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的字樣。
雖然分屬不同公司,但這些品牌都聘用瞭差不多的設計師——除瞭品牌名稱外,其產品幾乎與五糧液有著一模一樣的包裝。
在電商網站上輸入五糧液和 52 度,你會得到茫茫多的搜索結果," 五糧液 " 三個字總是被放大在最顯眼的地方,而這些產品的價格卻千差萬別。
甚至就連在線下買 " 普五 ",老板都會和你反復確認,畢竟除瞭這些打擦邊球的子品牌,純正五糧液系列下面,還分瞭 52 度五糧液、珍藏五糧液、五糧液年份酒等一堆品種。
靠著貼牌掙得錢越多,酒王的品牌辨識度就越弱。20 年後的今天,酒王已不像從前那樣具有鮮明的辨識度,就連 " 普五 " 也漸漸淪落為瞭普通。
相較之下,茅臺一直堅持 1+3 戰略,即 1 個世界級茅臺,加 3 個重點系列酒(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以及賴茅)。其始終高舉高打的飛天茅臺,更是獨樹一幟,甚至成為越來越多高端消費者心目中唯一的頂級品牌。
於是也就出現瞭," 茅臺最體面,五糧液未必拿得出手 " 的說法,並且越來越成為共識。
有人納悶:品牌稀釋算什麼大問題,直接一刀切、砍掉絕大部分子品牌,不就行瞭嗎?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對於大多數貼牌生產超過 20 年、與子品牌早已融為一體的企業而言,一刀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五糧液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曾有傳言稱,五糧液內外部的利益關系盤根錯節,外人根本無法理清。品牌授權的資質以及與部分高管的聯系;大經銷商賣五糧液還是自己品牌的權衡;地方酒廠與五糧液千絲萬縷的關聯;乃至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 ……
這些復雜的線條交織成瞭一張密集的大網,內部的力量根本打不開。
退一步而言,即便這些傳言都是誹謗,僅從可見的結果看,一刀切砍掉子品牌,不僅會影響五糧液的規模和利潤,甚至會影響地方的工業產值和 GDP,這樣的責任誰來承擔?
五糧液不僅是宜賓的城市名片,在四川全省的經濟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國資委控制的大型國有企業中,五糧液一直都是利潤的重頭。
對於宜賓市政府而言,五糧液的重要性可以想見。因此,當這艘巨輪陷入增長緩慢的境地時,當地政府比誰都焦慮,迫切希望做出改變。
沒有人可以抵抗這樣的意願,即便是掌權 22 年的王國春。
2007 年 3 月 21 日,五糧液發佈公告,原宜賓市副市長唐橋將接替王國春的五糧液董事長職務。一紙公告後,王國春時代結束,五糧液進入唐橋時代。
" 政府想通過外力來推動五糧液的改革。五糧液內部權力非常復雜,依靠內部的力量恐難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唐橋上任於酒王的黃昏,他上任不久,茅臺的年凈利和市場便雙雙超越五糧液,差距隨即越拉越大,即便其整體規模依然保持領先。
2012 年,五糧液的營收依舊稍稍領先於茅臺(272.01 億對 264.55 億),但 2 年後,茅臺不僅營收大舉反超五糧液 105.63 億,凈利潤更是其 2.5 倍。
因為這些數字,輿論對於唐橋並不友好,但很多事情不是個體可以改變的。
巨輪降速時,曾經的順流都成瞭逆流。五糧液的大經銷商制度建立在高增長、高利潤的基礎上,利潤下降時,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在零售市場,五糧液的價格開始出現普遍倒掛現象,經銷商很難賺到錢。五糧液對於經銷商也有一個政策支持,即完成一定銷量即可在年終獲得一定數量的五糧液酒。不少經銷商為瞭賺取返點,不得不壓低價格出售甚至竄貨,導致其經銷體系陷入混亂。
即便如此,大規模砍掉子品牌依舊不可行,畢竟地方國企可以不追求利潤增長,但一定要追求規模和稅收。於是,五糧液一邊清理舊的子品牌,一邊拓展新的子品牌,到頭來究竟是增加還是減少,外界壓根搞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拱手將白酒一哥位置讓給茅臺後,即便砍掉其他的品牌,也很難找回曾經的酒王榮耀。
伴隨著市值和銷售陷入困境,曾經的小問題,都成瞭大問題。
投資者質疑五糧液的上市主體和集團之間存在巨額的關聯交易。由於五糧液上市時隻是將釀酒的資產裝進上市公司,基酒、加工、包裝材料,以及銷售等都沒有放入其中,導致集團下屬企業與上市公司之間存在大量關聯采購與關聯銷售。
" 關聯交易會導致利益說不清楚,容易出現利潤轉移。" 一位證券分析師說。
遵循著這條線,投資者又將怒火傾向瞭宜賓市政府,抱怨五糧液是地方政府的提款機,甚至某些團體的提款機,卻唯獨是小股東們的苦主。
如是抱怨的背景是:在過去的 16 年裡,老對手茅臺一共給股民分紅瞭 430 億。
就連競爭對手也急著給五糧液扣帽子:中國白酒如今不透明、混亂的經銷體系,和當年五糧液主導的買斷經營脫不開關系。
唐橋沒能扭轉這樣的頹勢。
2017 年 3 月 30 日,經歷 " 唐橋十年 " 後,五糧液宣佈換帥,四川省經信委副主任李曙光成為新的接替者。
李曙光今年 55 歲,此前並無酒業從業經驗。
這位曾經的旁觀者能否看得更清楚?一切依舊是未知數。
但放在李曙光面前的,是容不得片刻蹉跎的緊張局面:茅臺依舊快速發展,市值上已經成瞭世界酒王;五糧液身後,洋河正步步緊逼,瀘州老窖 ( 52.800, 0.80, 1.54% ) 等亦是摩拳擦掌。
五糧液希望做出改變。
改變的首要任務應該是重塑品牌。
2016 年 3 月,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中玉,第一次談到瞭一個重要問題:白酒新常態就是要減少政府對市場幹預,不再盲目追求銷售規模的粗放管理。
是年年底,五糧液一次性清理瞭 300 款旗下產品。
2017 年 7 月,又傳出集團旗下將有 18 個系列退出歷史舞臺 ……
如若改革推動徹底,五糧液或許會面臨陣痛,但這樣的變革勢在必行,因為經銷商和消費者對於五糧液的品牌信心,已經到瞭極其關鍵的節點。
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為品牌買單。正是出於此,茅臺才把五糧液甩得越來越遠,從產品到資本市場一路享受著溢價。
如五糧液繼續像過去 10 年這樣頹勢下去,在越來越多追兵的圍追堵截下,這個酒王恐怕連老二的位置都保不住。那樣的局面一旦發生,五糧液怕是會徹底失去自己。
沒人希望看到酒王繼續頹勢下去,不論是四川人民、全國白酒愛好者,還是資本市場上翹首以待的投資者們。
我也如此。我的父親珍藏著一些陳年五糧液,我不希望看到它們連拿去送禮,都得再三考慮 " 是不是好意思 "。
或許是因為五糧液的頹勢,最近,同為川酒的郎酒直接放出狂言,要對標茅臺,似乎五糧液早已不被其放在眼裡。
這背後以及整個白酒行業的更多故事,我們將在往後陸續為您分解。帶您看看,當眾人的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前沿科技產業時,這個最悠久、也最跟普羅大眾相關的行業,在新的時代如何演繹、進化。
消費升級是未來經濟的一個大核心,相信這些酒業品牌的興衰起伏,對整個消費品行業,也都有參考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