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光速 IPO,郭臺銘的關鍵一步

03-17

67 歲的郭臺銘,如何再造新鴻海?

華商韜略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微信:hstlkf

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華商文

360" 借殼 " 直沖 4000 億的熱議尚存,A 股市場又迎來新寵。

3 月 8 日,中國證監會的消息顯示,富士康(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獲通過,最快 3 月底,這傢巨無霸便可登陸 A 股。

作為多年來的 " 大新聞制造者 ",富士康的 IPO 也來得非比尋常。

2 月 1 日,富士康報送瞭 IPO 招股書申報稿,僅僅 36 天後(20 個工作日)便獲通過,大幅度刷新瞭 A 股市場 IPO 的時間紀錄,而整個 2017 年,中國企業 IPO 的平均審核周期為 1 年 3 個月。期間,就連經營未滿 3 年這樣的鐵門檻,都被有關部門申請豁免(" 新 " 富士康成立於 2015 年 3 月 6 日)。

富士康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將申請募集資金 272.53 億元,預計將發行 19.6953 億股,預計發行價在 13.84 元左右,對應發行市盈率為 17.18 倍。

272 億元的募資額創下瞭 A 股市場近 3 年新高,也是 A 股科技企業有史以來的新高。從營收數據看來,2017 年,富士康營收 3545 億,A 股上市企業中,僅 13 傢企業在其之上,且這些公司均為國企背景。

因此,成功登陸的富士康,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

富士康一系列紀錄的背後,是整個 A 股市場的大變革。2 月底,有消息指出,監管層將設立 " 獨角獸 " 上市綠色通道,對符合規定的生物科技、雲計算、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這四大行業內的企業實行 " 即報即審 "。

A 股正致力於培育一批自己的科技公司,A 股發行上市制度要向新經濟靠攏,一些境外上市的科技巨頭的回歸也成為可能。

在暢想中的 "BATJ" 回歸之前,富士康成瞭綠色通道的首位受益者。不同於這些互聯網企業,在很多人看來,富士康的 " 科技 " 成色要遜色幾分,有觀念認為它至今仍是以勞動密集為核心驅動的企業。

富士康希望撕去外界眼中 " 傳統代工廠 " 的標簽。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富士康募集的 272 億資金,將主要投向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等 8 個方面,集團由此全面向 " 工業互聯網 " 轉型。

工業互聯網被認為是中國智能制造全面升級的基礎,它包括網絡、數據和安全三大體系。相關數據預測,到 2020 年,工業互聯網的產業規模將達萬億規模。

富士康是代工廠還是工業互聯網企業?資本市場對此已經展開瞭爭辯,因為這直接關系著這傢企業的市值預估與未來走勢。

A 股電子設備及服務行業加權平均市盈率約為 43 倍,按此估算,富士康的總市值將達 6827 億元,遠超母公司鴻海精密。針對富士康市值,各大證券給出瞭不同的市值估算:低至 15 倍市盈率,高至 40 倍,落差達 3000 億之巨。

有分析師提醒投資者:富士康雖然走的獨角獸綠色通道,但實際上它更像是巨象——巨大、緩慢,力量與弱點並存。相較高市盈率的科技公司,富士康也有可能成為新一代中石油。作為當年全亞洲最賺錢的企業,中石油 IPO 時被渲染為 " 不買中石油,後悔一輩子 ",但結果卻套牢瞭一眾股民。

3545 億年營收、159 億凈利潤的顯赫數據之下,富士康的巨象之態在於龐大的員工構成、日趨高昂的人力成本與較為 " 平庸 " 的凈利率。

富士康有 27 萬員工,其母公司鴻海精密的員工數達 120 萬。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富士康也遭遇 " 用工荒 ",人力成本不斷提高。2017 年,富士康直接人工成本達 165.6 億元,平均每人成本 6.1 萬。而按照 159 億凈利計算,平均每名員工創造的利潤不足 6 萬元,人均成本高於人均利潤。整個 2017 年,富士康的凈利潤率不足 5%,在行業中僅為平均水準。這些數據,均與互聯網為主的科技企業有著較大差距。

巨象的體態,獨角獸的心,過去的幾年裡,郭臺銘為瞭鴻海的轉型升級煞費苦心。

2008 年開始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狂潮,給鴻海帶來瞭飛躍式發展,2016 年,這傢企業的年營收達43587 億新臺幣(約合 9420 億人民幣),營業收入幾乎全部來自 3C 電子產品。

飛奔之中,危機感始終圍繞著郭臺銘。直到目前為止,鴻海的成長依然主要依賴於代工,而越是代工成長到越大,這種成長就越難繼續。

郭臺銘不想鴻海永遠代工,更不想鴻海踏步不前,他要鴻海一直成長。這些年,他一直在推動轉型。

危機感越強,動力和動作越大,是郭臺銘的個性。

於是外界看到,他一邊啟動內部創業,指望激發鴻海百萬大軍的創新和成長力;一邊苦戰拿下夏普,向終端和品牌進軍,向三星開戰;一邊和馬雲、馬化騰、孫正義交朋友,擁抱互聯網、智能化;一邊去美國投資建廠,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

郭臺銘常說,幹事業最重要的是有決心,所謂創業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沒有決心。

為瞭彰顯自己的決心,2016 年底,收購夏普之際,郭臺銘提出瞭一個目標:要將夏普當成人生的另一次創業,鴻海的股價不漲到 200 元新臺幣,自己絕不退休。

提出口號時,鴻海的股價為 80 元新臺幣,總市值 1.45 萬億新臺幣,這意味著,退休之前,郭臺銘要讓鴻海再賺兩萬億新臺幣的市值。

為瞭這個目標,郭臺銘回到瞭創業時代:早年間,他白天跟白班幹,晚上跟夜班幹,夜班散場還要連軸轉,實在撐不住,才把電話簿當枕頭,睡不瞭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來接著幹。

入主夏普後,把重振夏普當作再次創業的他,常常工作夜晚兩三點,辦公室還燈火通明,甚至通宵達旦地運籌帷幄、排兵佈陣—— " 除非明天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郭臺銘給鴻海設立瞭非常多的目標:他希望夏普稱霸電視業,做強手機業務;希望鴻海以 " 雲移物大智網 + 機器人 " 為戰略主軸,以全世界為舞臺,打造科技日不落帝國。

從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到醫療健康、AI、5G、電動汽車 …… 短短兩年間,郭臺銘的投資與佈局幾乎無所不在。

但細化到目標的完成度,鴻海則是喜憂參半:

2017 財年,夏普終結三年虧損,預計盈利 3.59 億美元,但出於 " 歷史遺留問題 ",夏普北美的經營權依舊在海信手裡,這令郭臺銘如坐針氈。

工業機器人方面,郭臺銘希望富士康旗下的工廠逐步智能化,以應對逐年增長的人力成本,為此,他攜手阿裡巴巴,向軟銀旗下機器人公司 SBRH 註資並獲得其 20% 的股份。但直到目前為止,智能機器人大規模替代人工還停留在暢想階段。

而在最具體的目標:鴻海市值上,郭臺銘離自己的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鴻海目前的股價為 93.4 新臺幣,去年 11 月至今,其股價下跌瞭 20%。

股價下跌源自下滑的凈利潤,集團最新的財報顯示,2017 財年第三季度,鴻海凈利潤為 210 億元新臺幣(約合 45.3 億人民幣),同比下滑 39%,創造瞭 9 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代工的瓶頸、蘋果的掣肘等困擾如約而至,退休前要讓鴻海股價翻倍的郭臺銘,已然走到瞭最關鍵的時刻。

富士康的 A 股上市,成瞭其重要轉折點。這一步之後,是繼續 " 掙紮 " 於代工,還是擁抱廣闊的科技時代,仍是未知。

從過往經歷看來,郭臺銘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但凡他提出的目標,沒有一個落空,隻有完成時間的差別。

這些目標的提出與實現,伴隨著他從小作坊走向瞭統兵百萬、說一不二的地區首富。

郭臺銘是典型的草根創業傢,到他成人,都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傢裡最好的傢具隻是把藤椅。

郭臺銘走上創業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個朋友找他幫忙,替一傢外商找個塑料零件加工廠。必然是,半工半讀也才讀到船務專科的郭臺銘,在航運公司實習時,就已經有瞭開工廠的想法。

當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很多同學都學什麼幹什麼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生意送上門瞭,此時不做更待何時?郭臺銘把母親做標會籌的 10 萬臺幣拿過來,再找幾個哥們合資,在臺北註冊瞭資本為 30 萬臺幣的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業,純粹是為瞭從名字上夠格接那張單子。

他當時真是不夠格開廠的,窮到模具都買不起。為完成定單,郭臺銘四處找模具廠幫忙。但千辛萬苦生產搞起來,不到 1 年光景,生意卻不能持續瞭。石油危機越來越嚴峻,加工貿易一片蕭條,外商的單子很快就下面沒有瞭。

做牛做馬一年多,結果是:東拉西扯欠一屁股債,兄弟們全都退股說拜拜。郭臺銘輸得不服氣,卯足勁向嶽父借瞭 70 萬臺幣要把輸掉的贏回來。當時,電視機生意火爆,他把公司改名鴻海精密工業並轉型電視機零件代工生產。

帶著失敗者的標簽重新開始,路走得更加艱難。郭臺銘後來比喻,當時的自己就是 " 寒冬中的孤雁 ",他咬緊牙憋著勁,非得飛出一個春天來。

危機陰霾漸散,制造業慢慢蓬勃後,郭臺銘以將近兩年始終伴有破產危機感的抗戰,帶領鴻海從虧損走向盈利。到 1977 年時,其資本額已增加到 200 萬臺幣。

此時,臺灣經濟起飛,制造業蓬勃發展,房產地皮和工業原料價格持續上漲,不少開廠的人都做起瞭炒房炒地或者囤積倒賣原材料的快生意。手握百萬資本的郭臺銘,看著這種錢來得這麼輕松這麼快,也一度有點 hold 不住自己,天天盤算:我到底是要把這些錢拿去跟著炒,還是繼續把苦哈哈的工廠辦下去?

糾結兩星期後,郭臺銘決定還是把工廠辦好,不羨慕別人的快錢和輕松錢,做長遠的生意,做贏到最後的人。他堅信,談長遠,興辦工業一定要比投機炒作好!

要做長遠的生意,必須擁有更好的設備、技術和人才。於是,郭臺銘決定用這筆錢興建自己的模具廠,告別過去千辛萬苦拿到訂單,還要求爹爹告奶奶找模具,而若人傢不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的悲劇。

不少朋友都認為郭臺銘是傻掉頂,甚至他自己也一度認為是做瞭錯誤決定。不到一年,當初找上門讓他買,他也動過心的土地漲瞭 10 多倍,但他的模具廠和一堆新困難,卻讓剛剛有點錢的他又成瞭兩手空空的人。

一方面是模具開發的壓力,因為設備和員工都是新的,郭臺銘和創業夥伴,後來的鴻海總工程師陳一飛,決定借機打破臺灣模具界的 " 師徒制 " 傳統,將模具的開發公式化,但這受到老模具師傅的強烈反對,甚至集體抗議。

一方面是財務壓力,模具本身不產生利潤,剛開始成本較高,工廠產量小,規模效應也發揮不出來,已經盈利的鴻海受此拖累,轉眼又再度資金周不轉。

他費盡周折把這些解決想要擴產,卻又遇到一個新的大麻煩:找不到理想的人才。優秀的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寂寂無名而且看上去毫無前途的鴻海沒人愛。

處處都是困難,甚至傢庭生活也受到牽連。

當時,郭臺銘的兒子剛出生不久,他每天一、兩點才睡,五、六點就要出門。" 為瞭睡好,隻好跟太太分房睡。兒子整整哭一個月,最後我忍不住問太太:為什麼兒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說∶‘你已經三個月沒有拿錢回傢瞭!’ "

為瞭節省錢,那時的郭臺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傢去打。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隻剩下 2000 塊錢:初一給父母 1000;初二給太太娘傢 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一頭紮進工廠中。

" 有時真不知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過年我都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一天不累積技術,便一天要受制於人!"

除瞭這些經營上的困難,郭臺銘還要面對黑白兩道的挑戰。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動不動就上門收保護費,政府那邊也不省心," 早上有人來推銷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錢購買,下午就會有官員來做消防檢查。"

因為這個經歷,當後來新加坡一位部長向郭臺銘請教,為什麼新加坡中小企業不如臺灣中小企業有競爭力?郭臺銘回答:你們新加坡把企業照顧得太好瞭,臺灣則讓我們練出蟑螂般的生存能力。

錢已經投下去,模具廠也建起來,沒有退路的郭臺銘隻能咬牙向前。錢不夠瞭,無法通過銀行融資,更沒有什麼風險資本,他就到處借,支票利息給到 3 分。人才難找,他一個一個親自談。訂單不夠,他就一個一個去求。

當時臺灣還有票據法,票據無法兌現要坐牢。為此,郭臺銘還把公司總部從臺北市搬到偏遠的土城,因為那裡的監獄是臺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萬一他出事被關瞭,員工可以天天就近匯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 " 隔壁 " 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這個當時心酸到哭的故事,到今天他還到處笑著講。

在坐牢的準備都有瞭的努力下,鴻海走出瞭郭臺銘創業中最後一次破產危機,而且跟隨電子業的蓬勃走上快車道。1982 年,郭臺銘將公司改制為鴻海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新臺幣 1600 萬元臺幣,並且將業務轉型到電腦連接器上。

之後,他用連續在美國碰瞭兩年釘子也不放棄的堅持,以及別人賣 1 塊我賣 6 毛的殺手鐧,從當時全球最大連接器廠 AMP 手中搶下一堆連接器大單,並且推出第一個自有代工品牌—— FOXCONN(富士康),把鴻海推進瞭臺灣制造業 1000 大。

1988 年,郭臺銘在深圳設立瞭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嘗試利用人力、土地和綜合成本更低的大陸,把他 " 量大、低價 " 的策略幹出新高度。磨合成熟後,1992、93 年,他以 " 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瞭 " 的氣魄,相繼在深圳、昆山擴建和新建瞭兩個累計 8 萬人的大廠。

早早把全球科技老大美國市場掌握在手裡,早早大手筆佈局未來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兩張天牌一起打的郭臺銘,由此開啟鴻海的狂奔時代,並一路狂奔到今天,成為全球最大最強的科技制造企業,被稱為 " 科技界成吉思汗 "。

鴻海新聞發言人邢治平曾私下告訴華商韜略:很多人都知道郭臺銘,但絕少人真正懂郭臺銘,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韜略和格局。那麼早就想到拿到這兩張天牌,可算是其中的經典。

如今,郭臺銘收購夏普、諾基亞,進軍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帶領鴻海向品牌模式轉型,還提出以人員流、貨物流、過程流三個實體流,加上訊息流、金融流以及技術流三個虛擬流持續整合,打造 " 六流 " 國際化科技集團的新目標,誓言像他崇拜的王永慶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再寫華人工業界不老的傳奇。

從底層含淚帶血爬起來的郭臺銘,對草根創業者格外情有獨鐘,並樂於分享創業經驗和教訓。在所有關於創業的討論中,他最看重的是兩個詞:勇氣、決心。最最看重的是決心,因為決心可以產生勇氣,乃至一切。

他說,所謂創業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沒有決心。

比如,很多高素質經理人,各方面條件不錯,也有好想法和好項目,但卻沒做成,甚至做都沒去做,缺的是決心。很多被這些人看不上沒條件的人,要麼被環境逼迫,要麼主動背水一戰,最後卻成瞭,靠的也是決心。

決心是什麼?是有瞭目標,再苦再難,有口氣在,就要心無旁騖,千方百計,義無反顧去思考、去執行,是要舍得一身剮。到現在為止,坐擁金山銀山的郭臺銘,依然每天至少工作 16 個小時,雖然 " 百萬員工讓我頭疼得要死 "。

郭臺銘說,無論創業還是想在職場謀得更好的發展,如有這種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確定的。這個事情不成,下個事情,下個事情還不成,再下一個,總能成。現在資源、資金、資訊如此發達,機會遍地都是,人也都聰明,關鍵就是看你有沒有決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絕不罷休,下定決心 " 浴火鳳凰 "。

郭臺銘認為,隻要談工作,就要有目標、有壓力。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責任心。第二,勇敢面對挫折與困難。第三,要有決心,說到要做到。他說:" 現在好像有句話,‘錢多事少離傢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存這種心態,我隔天就打斷他的腿。"

經常被指責霸道的他,還不斷勸誡求職者:挑老板的時候,越嚴厲越兇的人越要跟!因為這樣的老板,才會真正激發你的潛力,讓你成為超越自我的人。

對於挑戰和壓力,郭臺銘以勇氣面對,以決心克服。他說,人最重要的是學會走逆境,而逆境越早來越好!他回憶過去時,最懷念的恰恰是那些最困難、最咬緊牙關的日子,這些付出和痛苦讓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

2005 年,華商韜略首次采寫郭臺銘先生的故事時,他就說," 等營業額超過一兆(臺幣,一兆為一萬億),我就要走瞭。" 並預計自己 2008 年就能實現目標," 吃瞭秤砣鐵瞭心,99.9%,2008 年一定交棒出去。" 結果,當年年底他就達到目標,但卻並沒有兌現承諾走人。

如今鴻海的營業額已經做到四兆半瞭,但他依然沒有退意,而是改口說,鴻海股價漲到 200 元(現 90 元左右)就退休。很多人認為這不可能,但他就是要挑戰不可能。這也是他至今依然勇氣和決心當頭的象征。而他對接班人的第一個要求也是,要找那種打死也不後退的。

郭臺銘不但有決心,更有個性。這一點大傢都知道。不太知道的,恐怕是他到底是個怎樣個性的人?華商韜略有個故事給大傢參考:

郭臺銘剛剛配司機開車外出時,車子被一輛摩托刮蹭,他下車,不但沒追究摩托車的責任,還拿瞭 1000 元給摩托車司機去修車;再有一次,他的車被公企 " 中華郵政 " 的車撞到,他看兩方都有保險,就算瞭;還有一次,他的奔馳 300 跟奔馳 500 撞在一起,一看對方比自己還豪,他立即決定:下車好好算賬。

他說:" 這就是我的個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