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2018 年,要說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什麼最火,直播答題肯定算頭一號。
從去年年末起,先是王思聰的《沖頂大會》,映客的《芝士超人》,緊接著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的《百萬英雄》,花椒直播旗下的《百萬贏傢》等等,到現在,這股熱潮不但沒有消退,反而有越來越多的巨頭企業殺入,比如阿裡、百度、網易等就分別在旗下手機應用中新增瞭直播答題的欄目,最近,由新世相開發的直播答題遊戲《百萬黃金屋》也上線微信小程序。
太陽底下無新事,知識問答並不是什麼新鮮遊戲,早年央視就有諸如《開心辭典》、《幸運 52》、《智力快車》等知名答題節目,後來也有過《一站到底》這樣曾經火熱的 IP。隻不過,相比華山論劍般門檻較高、大眾隻能一旁觀看的電視答題節目,如今的直播答題在手機 APP 上可以說是做到瞭全民參與。
現階段的直播答題遊戲大都是模仿一款名為《HQ Trivia》的美國直播答題 APP,這款小知識互動遊戲由短視頻應用 Vine 的幕後團隊開發,每天兩場直播,玩傢通過回答 12 道問題來贏得豐厚的現金獎勵,去年年底,該應用在 App Store 的下載量已突破 100 萬。不幸的是,這種遊戲模式被中國同行看上瞭,於是立馬在大洋彼岸出現瞭一批 " 跟風者 "。
▲ 當前國內直播答題遊戲的母本《HQ Trivia》
各傢在玩法上幾乎雷同:每場直播出 12 道選擇題,全部答對者瓜分當場獎金。連界面也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體驗幾近一致,不免令人產生強烈的視覺疲勞。
▲ 如果不標註,根本分不清這是誰傢的 APP
這種簡單粗暴的玩法自然很快吸引到瞭不少國內用戶,隨著邀請好友贈送復活卡機制帶來的病毒式傳播,以及廣大媒體的多輪傳播與渲染帶來的感官刺激,直播答題渲染迅疾火遍國內。第一波吃螃蟹的平臺初嘗勝果更引來瞭其它平臺一波又一波的模式復制。
這一熱潮不禁讓我想起去年手機吃雞的熱潮,也是借著 PC 端《絕地求生》的火爆吸引各手遊開發商蜂擁而至。隻是相對來講,幾無技術門檻且又對觀眾有著獎金吸引力的直播答題顯然是要更加熱鬧些。
中國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就是有某種慣性,他們創新能力普遍不強,模仿的速度倒是十足地快,一聽說有什麼 " 風口 " 立馬一擁而上,成效如何另說,搶占陣地才是第一位的,萬一成功瞭呢?早先做智能手機如此,近年來的共享單車等互聯網行業如此,此前吃雞手遊如此,此番直播答題亦是如此。
對於這輪熱潮,已經有不少媒體在關心這種直播答題瓜分獎金的遊戲模式未來變現的路子在哪,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附著於媒體、直播平臺,時段固定的答題遊戲更多地還是作為平臺的一個導流工具而存在,吸引關註度走流量是第一位的(或許到瞭歲末各傢公司需要走一波流量讓 KPI 好看一些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畢竟雖然看起來投資不菲,但吸引來的用戶數量亦是甚眾,如果能用相對低的獲客成本迅速將大批用戶吸引到平臺上來倒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
隻是,由於當前國內各平臺一擁而上做著同樣的事情,毫無壁壘,當用戶在一個平臺答題不能夠獲利或者獲利太少時他們就會轉移到其他的平臺上,反正遊戲體驗幾無差別,因此這些答題遊戲也隻能給平臺帶來短期或者說瞬時流量,並不能提升用戶粘性,用戶隻專註於答題拿獎金而並不在意平臺的其他內容,用戶選擇你或許隻是因為你給的獎金多,當你不能再給足用戶刺激時,用戶很快將離你而去。如此一來,莫說變現,連導流恐怕最終也隻是 " 付諸東流 "。
也有分析指出:擺脫當前的同質化,做出差異,在形式上有所創新,才是各傢直播答題在當前混戰中脫穎而出的出路。但是看看各傢現在做出來的模樣,很難讓人覺得他們帶著什麼創新的想法而來,更多地隻是想蹭蹭熱度、不被 " 風口 " 拋下而已。
至於用戶們,隻要能在這瘋狂撒幣的熱潮中分一杯羹,圖個開心就好。隻是千萬別給自己營造什麼愛智求知的幻像,知識類遊戲,終歸也是遊戲,並不比泡在其他遊戲中高明更多,何況這些在模式上抄都懶得抄直接復制粘貼的遊戲其所謂知識的含金量能有多高也可想而知。
這不,今日頭條旗下的《百萬英雄》兩周前就搞出瞭 " 江蘇肉夾饃 " 的梗,花椒旗下《百萬贏傢》此前也因為在一道題目中把港臺列為 " 國傢 " 這種低級政治錯誤被北京網信辦責令整改。更消說那些廣告專場已經把毫無知識性的廣告直接作為答題內容。
當然瞭,歲末年初,有大佬願意撒錢,娛樂大眾,也總不算個壞事。隻是隱藏於背後的商業目的如果總是這麼沖動,認為燒錢能夠解決一切,那麼當狂歡的煙花散盡,又當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