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盜圖者”,互聯網環境下的貓鼠遊戲

11-05

2011 年,一隻叫 Naruto 的獼猴搶過攝影師大衛 · 斯萊特的相機,拍下瞭自己的照片。

大衛 · 斯萊特本以為可以從此過上愜意的生活,假如照片每被使用一次可以獲得 1 英鎊的版權方,至少已經有 4000 萬英鎊裝進瞭口袋。但斯萊特前後隻拿到瞭幾千英鎊版權費,因為版權爭議,很多機構拒絕向斯萊特支付版權費,並且被動物保護組織告上法庭,成為史上第一個被動物告上法庭的人。

經過兩年的漫長訴訟,這樁著名的人和動物版權糾紛終於有瞭結果:大衛 · 斯萊特向慈善組織捐贈該照片未來收益的 25%,用於保護這隻名叫 Naruto 的獼猴,以及它的棲息地。

國內的很多人把這則新聞當作段子來看,我們不相信人和動物會存在版權糾紛,甚至說我們壓根就沒有基本的版權意識。而對於圖片的侵權,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達到瞭不同層次的三種境界:

其一,不知版權為何物:不知道版權的存在,也就不存在侵權的意識,所有的圖片都可以名正言順的為之所用。

其二,明知而故犯:明明知道版權的存在,並未形成版權保護的意識,看到喜歡的圖自然就拿去使用咯。

其三,汝能奈我何:即便已經形成侵權行為,可又能如何,版權方似乎不可能親自找上門來進行維權。

在那個紙質出版物盛行的年代,攝影師還能把圖片賣給出版社的方式,換取應有的報酬,但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當下,攝影師們最後的權利早已被踐踏殆盡。

互聯網環境下的貓鼠遊戲

近些年已經出現瞭多起對簿公堂並天下皆知的版權糾紛。先是廈門一位攝影師狀告林志穎的微博 P 圖侵權,以 34.5 萬的賠償和公開致歉收場;後有攝影師和微博紅人 " 小 G 娜 " 關於著作權的口水戰;以及劉翔向滴滴出行索賠 126 萬的版權官司 ……

王朔說:" 社會潛移默化太厲害瞭,人要墮落你讓她走電梯她也會摁往下走的箭頭。" 在一連串的圖片版權官司中,國人對於圖片的版權意識也開始覺醒,卻又選擇瞭群體性的耳鳴。

換而言之,圖片侵權的亂象,互聯網是最大的幫兇。版權所有者有意識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互聯網世界裡龐大的信息流又為侵權者提供瞭天然的藏身之地,盡管攝影師狀告侵權方的案件時有發生,可終究還是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這個遊戲的無解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貓為什麼抓不住老鼠,另一個是貓為什麼不願意去抓老鼠。

貓抓不到老鼠的原因很簡單。不同於音樂、視頻等其他數字內容形式,圖片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也導致盜版的查詢成本更高。效仿國外的版權保護機制,國內也相繼出現瞭大量的第三方版權平臺,然而情況並沒有因此變得樂觀。

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16 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中,在 2016 年所有的網絡侵權案件裡,網絡圖片侵權案件以 24% 的占比排名第二。

貓不願意去抓老鼠的原因可以歸咎於復雜的維權環境。不健康的圖片行業狀況導致圖片生產者的價值被嚴重低估,而在現有的法律條款下,版權方訴訟維權時間長、精力耗費多,讓大多數版權方和維權者隻能望而卻步。

有大量用圖需求的個人、機構、企業等正是抓住瞭版權方找不到盜版、疏於維權的心理,對盜版用圖心存僥幸,對版權保護置之不顧,因而讓行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一個通俗的道理是,傳統的貓抓不到老鼠的時候,一定會出現更有效的 " 捕鼠工具 ",在互聯網的語境下便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秩序

有數據顯示,國內每年網頁上的圖片使用量超過 6000 億,各大自媒體平臺消費圖片 430 億張,如果按照 5% 的正版率計算,市場規模已經高達 1500 億。" 義動君子 , 利動貪人 ",不管是出於道德正義還是商業目的,人工智能的出現為圖片的版權保護和維權等問題引入瞭新的行業秩序。

早在一年前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就驕傲的宣佈百度的人臉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 99.7%。無數人對此進行瞭場景構想,或許是在人臉識別等生物安全上的應用,或許是作為無人駕駛技術的底層支撐,以及在 AR 等前沿領域。也有人做出瞭一個不那麼大膽的推測:圖片識別的準確率那麼高瞭,是否可以應用於版權保護呢?

果不其然,百度之後相繼上線瞭百度 " 源 " 計劃和版權開放平臺,並在不久前正式發佈瞭版權衛士工具。產品的邏輯很簡單,借助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海量的圖片數據資源,幫助版權方快速、準確地找到互聯網上的侵權線索,並能夠在 2 小時內提供一份全面的侵權線索報告,包括疑似侵權的網站、地址和時間等。

對圖片版權擁有者來說,這不失為一個好消息,吐槽許久的頑疾終於有瞭解決之道,至少讓貓有瞭抓到老鼠的能力。

最為敏感的恐怕還不是藏匿在互聯網大海深處的個人和機構,而是各大活躍的自媒體平臺。人工智能之於圖片侵權的殺傷力,讓不少自媒體平臺陷入瞭兩難的境地,平臺既不能放任圖片盜版而毫無作為,又不能以犧牲用戶粘性為代價。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傢號等給出瞭相似的對策,即和第三方版權平臺合作,為用戶提供正版圖庫,以避免進入圖片涉及侵權的雷區。

但是,圖片版權保護的初衷絕非是讓用戶對其避之不及,而是培養大眾的版權意識,願意為正版版權付費,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人工智能試圖建立的新秩序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圖片內容生態,背後的決定性因素集中在以下兩點:

1、厘清圖片保護的邊界,以疏代堵。

國內的版權建設並非毫無建樹,文學、影視、音樂等內容形式的版權概念已經成熟,比如各大視頻平臺對影視版權的采購,在線音樂平臺對於獨傢版權的熱愛,以及文學市場一整條 IP 產業鏈的構建。

圖片版權的特殊性在於場景的復雜度,特別是圖片版權管理的不規范,間接導致瞭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直接的侵權行為。想要改善這個局面,絕非是一刀切的打壓,而是以疏代堵的引導和版權意識的培養。

就目前來看,百度上線瞭版權圖片開放合作平臺後,通過百度圖片搜圖,部分圖片的右下角已經出現瞭 " 版權 " 標識,並提供版權購買頁面的跳轉。

這對圖片盜版重災區的社交網絡和新媒體平臺而言,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思路,適時的提醒用戶可能存在的侵權行為,扭轉用戶對圖片版權的認知。

2、完善版權的保護機制,鼓勵原創。

著名人文攝影師 " 勤奮的劉小朵 " 曾經提到對圖片侵權的看法," 因為盜版,照片的交易所得甚至難以維持生計,而攝影師沒有便捷的維權途徑。" 類如百度版權衛士等解決瞭快速找到侵權行為的門檻,但這隻是邁出的第一步。

" 網上傳播是第四傳媒 " 的說法在國外已經流行瞭很多年,多個國傢為此修改瞭著作權法,較為典型的就是文初提到的 " 猴子版權案 "。不過,法律是無形的保護,在修訂著作權法之外,國內還應建立看得見的保護機制。具體來看,第三方版權平臺應該在版權保護的同時,賦予攝影師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幫助其提升自身影響力與價值。

就目前來說,較為理想的狀況是:諸如百度等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版權保護工具,並與第三方版權平臺形成戰略合作,從圖片生產者入手,打通 " 創作者、平臺、用戶 " 三方的變現通道,保障原創者的應得利益,進而形成良性的生態。

結語

在這場戰爭中,人工智能加持的版權方不再是絕對的弱勢群體,原先被堵死的維權之路再次打通。值得樂觀的是,音樂、影視、文學等同樣經歷瞭從盜版泛濫到尊重版權的過程,圖片版權需要的隻是時間。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