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在努力幫助用戶解決 " 最後一公裡 " 的同時,也給城市治理帶來瞭很大的挑戰,問題最為集中的點就是 " 亂停亂放 ",占用人行道和盲道。
來源:愛范兒(ifanr)
原標題:《「假裝盲人」1 小時,我總共「撞」瞭共享單車 16 次》
共享單車總會突然就出現在你上下班、逛超市、遛狗的路上。
我常常騎著共享單車出行。因此,當出現上訴情況的時候,我的寬容度極高——繞一下又有什麼關系呢?但城市中有不少視力殘障人士,邁幾步臺階、過一條馬路這些對於普通人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既困難又危險。
城市中的盲人出行主要依靠於盲道。大部分盲人在外出時會隨身攜盲杖,用於探索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相對來說導盲犬能夠為盲人提供的幫助更大,但目前我國的導盲犬仍是奢侈品一般的存在——我國共有約 120 隻導盲犬,而視障人士卻有約 1700 萬。
導盲犬,圖自 camdemy
隨處可停的共享單車會不會給盲人出行帶來困擾?看著浩浩蕩蕩的共享單車,大多數人可能會說 " 應該會吧 "。我們希望通過一些實驗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必如此抽象。
你無法想象溫室效應意味著什麼,除非你親眼看見消融的冰川。
於是愛范兒(ID:ifanr)隨機選擇瞭三個地點進行瞭一次 " 盲人出行 " 實驗,起點分別是宋傢莊地鐵、建外 soho、中關村。為瞭安全起見,作者並不敢蒙住雙眼體驗真正的盲人出行,隻是選取瞭以上三個地點附近的盲道徒步前進瞭 1000 米左右的距離。
第一站:宋傢莊
行走距離:1000 米、時間:17 分鐘、撞車次數:4 次
" 南有宋傢莊,北有回龍觀 ",位於南三環外的這座地鐵站匯聚瞭地鐵 5 號線、亦莊線、10 號線三條線路。下午 6 點 30 分,我從宋傢莊地鐵 H 口出來,開始瞭這一站的 " 盲人出行 " 實驗。
宋傢莊地鐵口的人行道上設置瞭共享單車專用停車位,不過由於單車太多,停車位明顯不夠用,大部分自行車停到瞭人行道與商鋪之間的空地上。好在人行道上的盲道並未被遮擋,我這位 " 盲人 " 可以繼續向前瞭。
從宋傢莊出發的 1000 米盲道體驗,我總共撞上瞭 4 次共享單車。
行走大約 100 米以後,到達第一個路口,共享單車的數量激增(大部分人騎車到這裡後會選擇停車然後步行進地鐵),一輛摩拜的後輪擠上瞭盲道。
第二次一輛 ofo 悠然停在路邊,盲道再次被占領。事實上,由於這段路程途經的小區正在開發中還未有居民入駐,盲道行走還算比較順利。
實驗進入尾聲,我行走到瞭一個有些年頭的小區附近,前後分別有一輛摩拜和 ofo 停在瞭盲道上。一前一後,一橙一黃,倒有幾分遙相呼應的意味。
第二站:國貿
行走距離:1200 米、時間:22 分鐘、撞車次數:6 次
又是 6 點 30,在位於國貿地鐵站附件的建外 SOHO,第二次 " 盲人行走 " 實驗開始瞭。
這次盲道行走有一個幾乎完美開始,筆直的盲道上沒有任何一輛自行車,也沒有其他什麼障礙物。
不過,我還沒來得及為朝陽群眾點贊,就在 SOHO 入口處偶遇瞭保安小哥制止瞭一輛共享單車駛入的情景。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一走出建外 SOHO 的保護范圍,就遇到瞭大麻煩。
作為北京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國貿聚金融辦公購物等功能於一身,自然人多車多自行車也多。1200 米走下來,總共遇到瞭 6 次盲道被共享自行車侵占的情況。並且其中有四次是大面積的占用盲道。
在雙井附近,也就是本次 " 盲道行走 " 實驗中最後一次撞上共享單車時,我還特意數瞭一下——大約有超過 300 輛自行車 " 整整齊齊 " 的停在盲道上。
超過 300 輛共享自行車停在盲道上,特別整齊 ……
第三站:中關村
行走距離:1500 米、時間:25 分鐘、撞車次數:6 次
中關村附近有一個商住兩用的小區,第三次實驗在這裡進行,時間是下午 4 點。
這一片有些年頭瞭,人口也相對更加密集。或許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一帶的共享單車數量特別多。在行走實驗的 20 分鐘,總共遭遇瞭 6 次共享單車霸占盲道。
當然除瞭共享自行車以外,有時候也會有居民自用的單車和摩托車參與其中。
可以看到,一整排共享自行車都停在盲道上,別說視力殘障人士瞭,視力正常的人從這些道路上通過也得留點心。
一些
反思
經過三次實驗,我們可以明確的得到答案,共享單車的確會影響盲人的出行。現在問題又來瞭,誰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作為單車的提供者,共享單車企業自然要承擔起一部分責任。在摩拜、ofo 等行業頭部企業的帶領下,共享單車在全國四處開花。據不完全統計:
截至 2017 年 7 月,全國共有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近 70 傢,累計投放車輛超過 1600 萬輛,註冊人數超過 1.3 億人次。
用 " 潮水 " 來形容共享單車湧入城市的速度一點兒不誇張,它在努力幫助用戶解決 " 最後一公裡 " 的同時,也給城市治理帶來瞭很大的挑戰,問題最為集中的點就是 " 亂停亂放 ",占用人行道和盲道。
最近,隨著共享單車們線下投放的放緩,各大品牌已經將重心移到瞭單車運營和管理上來。隻不過共享單車的 " 盲道意識 " 顯然不夠。比如在摩拜單車的 app 中,用戶指南中 " 還車相關 " 一項中,摩拜表示:
摩拜單車應停放在 " 路邊白線或停車架 ",但沒有白線或停車架時,請停放在路邊不阻礙交通的空曠區域或路邊其他單車聚集停放的區域。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 " 不阻礙交通的空曠區域 ",很有可能用戶停車的這塊 " 不阻礙交通的空曠區域 " 之上建有盲道。
第二是," 單車聚集停放的區域 ",在這次試驗中就遭遇瞭單車 " 聚集 " 侵占盲道的情況。雖然魯迅老先生說過 "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就成瞭路 ",但這可不是 " 停的共享單車多瞭,那裡就變成瞭正確的停車地點 "。
除此之外,也沒見著共享單車企業在引導用戶正確停車的時候加強 " 盲道意識 " 的宣傳。
政府等城市管理方也在為共享單車帶來的麻煩尋找解決辦法。前不久,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其存在車輛亂停亂放、車輛運營維護不到位等問題。該意見明確要求共享單車企業推廣應用電子圍欄等技術加強車輛管理。
當然,盲道被占這事兒也不能通通甩鍋給共享單車企業和政府,畢竟車是用戶騎的,也是用戶停的。加強每一位交通參與者的 " 盲道意識 " 尤其重要。
知乎上有一個用戶提瞭一個問題,並同時 @ 瞭 ofo 和摩拜:如何看待共享單車占領盲道導致盲人無處可去的問題? 他得到瞭兩個答案,其中一個答案是這麼寫的:
不會有人回答你的問題的。這個世界是互聯網的,不是那些殘疾人的。你的問題沒人關心。
該用戶一語成讖,這個問題再也沒有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