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個精神角落,首先得讓豆瓣活著

08-19

文 | 波波夫

精神的角落不需要聚光燈,但活著就得掙錢。

雖然近期豆瓣搞瞭幾個大新聞:先是被同行調侃用戶最無價值,接著被曝要上市,後來又是產品線調整。但低調恐怕是豆瓣創始人阿北最習慣的狀態:悄悄改版、悄悄商業化、悄悄上市。

對用戶的不打擾正是一個體面的創業者應有的禮貌。但許多眼尖的豆瓣用戶還是發現瞭變化,豆瓣 App iOS 5.0 版七月底上線後,幾張老面孔—— 一拍一、豆瓣東西、同城票務交易和一刻,都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四款產品——豆瓣時間、市集、書店和視頻。

這四款產品正是豆瓣對當下時代潮流的回應:付費閱讀在免費內容之外興起、短視頻取代瞭圖文帖子成為更主流的信息載體、電商比價推薦也不如自營電商對公司收入規模的增長貢獻來得更快。

作為一個興趣內容社區,豆瓣與用戶的關隻能停留在「精神角落」還遠遠不夠,要想進一步加深彼此關系,還必須提供「神交」之外的服務。不過,豆瓣對時代風向的轉舵,能否加速這艘文藝之船的航速?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

01 斷舍離

用戶在變,豆瓣無法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消失的幾張老面孔—— 一拍一、豆瓣東西、同城票務交易和一刻,宛如四具標本,代表瞭最近幾年豆瓣商業化的探索方向:2015 年 1 月上線的一拍一主打女性攝影服務,2013 年 9 月上線的豆瓣東西瞄準電商導購,同城票務交易則聚焦本地服務。

這些項目都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

其一,都帶有強烈的中介式平臺化探索性質。多年前,豆瓣已經意識到要采用一種較輕的中介模式,來完成對服務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匹配,使得豆瓣真正成為一個能夠打通線上與線下的平臺。畢竟,去哪兒在出行行業的崛起、美團對外賣的整合都探出瞭一條成功的商業軌跡。

其二,都偏向小而美。從印象派到雲音樂,網易一系列產品的市場口碑也證明瞭小而美的商業價值。豆瓣推出的一拍一針對的是傳統影樓行活兒無法滿足的需求,這屬於典型的小眾拍攝需求;豆瓣東西雖然切入瞭網購的汪洋大海,但僅從導購一個點切入,按照豆瓣用戶 " 高線、年輕、追求個性品質生活 " 的調性進行選品。

這些項目同時還肩負著增強用戶粘性的使命,僅僅作為一個興趣內容社區,豆瓣與用戶的關系還不夠深厚,還隻能停留在「精神角落」的層面上,要想進一步加深彼此關系,必須提供「神交」之外的服務:幫愛美的用戶推薦不同與影樓行活兒的攝影師,幫用戶發掘淘寶、京東電商平臺上的尖貨,甚至為用戶精選當日最佳的帖子。

遺憾的是,這三個小而美帶有濃鬱豆瓣審美的項目上線之後,均未能帶來大規模的營收,斷舍離雖在意料之中,但還是比外界想象的來得早瞭些。

如果順著斷舍離的策略,聚焦核心服務能力,一度成為無數用戶生活背景聲的豆瓣 FM,下線可能性也極大。從情感上,許多用戶也許不舍,但從市場看,在 QQ 音樂、網易雲音樂的巨大陰影之下,音樂版權購買難度與價格水漲船高,下線也許隻是時間問題。

02 精神角落的再商業化

豆瓣創始人、CEO 阿北內部信透露出的上市決定,揭示瞭豆瓣近期一系列動作的動機。斷舍離的背後是服務能力的再聚焦,App 改版折射瞭豆瓣新一輪商業化思路,「電商 + 廣告」預料將是未來的營收兩大方向。

目前,豆瓣的營收結構中廣告占瞭很大一部分,廣告展示以信息流廣告為主,隨機測試發現,豆瓣 App 裡的大概每一到兩屏會出現一則廣告,廣告強度仍有提升空間,隨機刷新可以發現有網易嚴選、淘寶、東傢等廣告主的身影。

電商類廣告目前已經超越搜索廣告,在所有細分廣告中位列第一,這也預示電商的紅利期還遠沒有見頂。電商業務也是豆瓣新一輪商業化的重心所在。

從目前的佈局看,豆瓣電商分為兩類:知識電商和精品電商,前者以豆瓣時間為代表,後者則包括豆瓣市集和豆瓣書店。

豆瓣今年以來新推的產品線之中,目前市場地位最為穩固的當屬豆瓣時間,基本上與知乎 Live、得到、分答形成瞭四足鼎立的格局。

豆瓣時間的討巧之處在於,大咖色彩濃厚,從北島、白先勇、葉嘉瑩、姚謙,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講者自帶光環也為豆瓣時間這款全新的內容付費產品,成功進行瞭品質和品牌的雙重背書。

相比形態較為成熟的豆瓣時間,豆瓣在精品電商上的佈局則更具想象力。

豆瓣市集目前上架商品不多——日歷、收藏夾、帆佈包,但爆款率較高,承襲瞭豆瓣一貫的小而美的風格。《豆瓣電影生活日歷》上架一周即告售罄,淘寶上的尾貨亦有賣傢炒至近兩千元高價。售價超過百元的豆瓣早餐帆佈包,首發三日售罄。

近期,在市集裡,豆瓣還專門推送瞭一篇用戶調研:「如果豆瓣出新周邊」,用戶熱門回復的前三條依次是:安全套、黃豆醬、電影本。可以預見,豆瓣市集未來在 SKU 上不會擴張太快,但可能會緊密圍繞豆瓣用戶的高頻需求展開,比如耳機、音響、水杯等,可能會走上一條比網易嚴選更為精品化路線。

豆瓣書店也隱藏瞭豆瓣電商未來的另一種可能。瞭解一傢書店的氣質和目標客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它們賣的什麼書,進入豆瓣書店頻道,首屏推薦的是「迄今最美的葉芝詩集」——《寂然的狂喜》。

從產品豐富度來看,豆瓣書店在一眾產品線中 SKU 規模最大。作為依靠書評起傢的豆瓣,本身坐擁巨大的作者和存量書評資源,豆瓣做書店的邏輯通順,但是圖書電商市場競爭激烈,前有京東、亞馬遜這樣的超級平臺,還有知乎書店這樣的後起之秀。豆瓣書店能否另辟蹊徑,值得期待。

除瞭深根用戶關系、增強用戶黏性之外,做大電商業務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做大豆瓣的總營收規模,為其進行後續融資及上市打下財務基礎。

03 豆瓣用戶皆無用?

坐擁海量用戶,卻一直未能大規模商業化,是外界對豆瓣固有的印象。豆瓣最新對外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第四季度,豆瓣註冊用戶 1.5 億,月活 3 億。

這不僅僅是豆瓣的難題,更是整個內容社區的共同局面。從美國的 Twitter、Snapchat 到中國的微信、微博,始終都在用戶體驗與商業轉化之間艱難平衡。

微博在實現瞭用戶的騰籠換鳥之後,在廣告流和信息流的洶湧澎湃中宣告迎來第二春;微信通過賦予用戶自我調節朋友圈質量(三日可見、半年未聯系好友篩查),希冀回復到 2011 年啟動測試版的那個春天;甚至社交新秀 Snapchat 也在絞盡腦汁創新廣告展示,以取悅華爾街投資者。

當同行們都在求新求變時,做一個同時取悅自己、用戶和廣告商的內容社區委實不易。以至於帶有精神潔癖的豆瓣以及豆瓣用戶被同行調侃為:「中文網站圈裡面最沒價值的兩群用戶」之一。

這種判斷顯然忽略瞭「價值」二字本身的意義——粉絲追星的積極向上、踏平亞文化小圈子的集體主義、假惺惺的溫良恭儉讓——這些並不構成衡量用戶價值的標準,尤其不符合界定一個內容社區好用戶的標準。

每一個用戶都是有價值的,但這取決於創業者的眼光。

馬歇爾百貨商店創始人馬歇爾 · 菲爾德在 19 世紀就提出「顧客就是上帝」,開啟百貨業無條件退貨的先例;創辦塞爾弗裡奇百貨的哈裡 · 戈登 · 塞爾弗裡稍晚又提出瞭「顧客總是對的」,把顧客置於服務的中心,從而大獲成功。

相比那些極速商業化、透支用戶口碑的社區來看,更為克制、審慎的商業化或許是一個更富遠見的選擇。一如亞當 · 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試圖傳遞的正能量: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一傢公司也當如此。

那麼,回到豆瓣用戶,要想弄清楚這 1 億人究竟有沒有價值,首先得瞭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度為豆瓣的商業化操碎瞭心、在小組裡出各種主意,他們中的一些人還為王小波的妻子操碎瞭心、擔心她的言論會惹來麻煩,他們中的一些人還為那些遭受性侵的兒童操碎瞭心、把這個社會陰暗一面公之於眾、他們還為優質影視資源操碎瞭心,手工抄寫種子超鏈接。

如果這樣的用戶,仍然被定義為沒有價值的廢柴,那麼一定是其他地方出問題瞭。

也許在 APP 叢林中,沒有公司可以做到像日本北海道 JR 石北線舊白瀧車站那樣,直到最後一位乘客離開才停止服務,但是順應大多數用戶需求而作出改變依然需要支付勇氣和信譽。

中國的互聯網不再需要、也無法容納第二個微信、第二個微博,但的的確確需要一個精神角落,供無用的靈魂棲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