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奢侈品牌向 “流量”低頭?

11-04

2001 年,風頭正盛的華人歌手李玟獲 Chanel 邀請,簽約為該品牌亞太地區的代言人,就在不久前,時年 26 歲的她方身著一襲紅色旗袍,在 73 屆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驚艷獻唱。

然而未曾想,李玟與 Chanel 的這一合作卻遭到瞭當時香港名媛們的極力反對。有報道稱,那些來自香港上流社會的名媛富太們,認為李玟的形象與 Chanel 品牌氣質不搭,要進行聯名抵制拒買抗議,一時之間,沸沸揚揚。故事的最後是,盡管 Chanel 方面對於遭遇名媛抗議一事一直予以否認,但是僅三個月,李玟與 Chanel 的合作就匆匆收瞭尾。

上述的這場代言 " 鬧劇 ",在今年的 4 月份,被當作瞭 " 溯古 " 的例證,對應的問題大約都是 , "Angelababy 代言 Dior, 會如十六年前一般被香港的富太太們轟下去嗎?"

會這麼問的,心裡大多是希望 " 舊事重演 " 的, 然而,網上的爭議聲浪頗高並沒能阻止這位佳作寥寥的明星穩坐 Dior 中國區品牌大使的交椅。而在一個多月前,Dior 又宣佈瞭今年以來的第三位中國區品牌大使——趙麗穎,此一次,輿論在網上炸開瞭鍋,關於 Dior 形象大使的爭議又起波瀾。

然而,近日裡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明星合作,絕不僅僅 Dior 一傢。今年以來,從熱巴走秀意大利奢侈品牌 Dolce & Gabbana 到竇靖童代言 SK-II,一官宣就炸鍋,人們不禁問,大牌們在選擇 " 代言人 " 這件事情上,怎麼越來越令人看不懂瞭呢?

對於自傢新代言人引發的一系列爭議,Dior 的 CEO Sidney Toledano 曾強硬回應稱, " 雖然 Dior 不是一個青少年品牌,但我們希望年輕人會對 Dior 產生渴望。" 同時在談及 Angelababy 時特意強調:" 當我們與某人建立夥伴關系時,我們不看重她身後的粉絲數量和千禧一代受眾,而是其優雅的魅力。" 但老實說,似乎其身後 " 粉絲數量和千禧一代受眾 " 遠比所謂 " 優雅的魅力 " 要來得有說服力的多。

要讓一貫驕傲的奢侈大牌們承認向流量低頭,不會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所幸,從結果上來看似乎是 " 行之有效 ",奢侈品市場終於迎來瞭久違的 " 暖意 "。上個月又臨財報季,各傢紛紛曬出成績單。

其中,法國奢侈集團開雲(Kering)集團在第三季度裡錄得 23.2% 的增長,旗下品牌 Gucci 與 YSL 銷售額皆錄得雙位數的同比增長;Dolce&Gabbana 上一年財年度同比增長 9.6%; LVMH 集團也在截至 2017 年 9 月 31 日的 9 個月內獲得瞭同比 14% 的增長。這當然不會是單一原因促成的業績大漲,不過在今年,Burberry 業績終於轉危為安時,不少人將功勞歸至瞭新晉代言人吳亦凡——《吳亦凡拯救瞭 Burberry》——外媒激動地高喊著。

打從 2012 年起,奢侈品圈的寒風從便大肆地刮,經年來各傢也是各出奇招,想要扭轉頹勢,而若是仔細去研究幾傢策略,似乎都與兩個關鍵詞息息相關:" 中國市場 " 以及 " 年輕化 "。而若是這般看來,選擇流量明星當代言人,倒是理由充分。

(一)

在最最早些的時候,奢侈品牌們是連廣告都不屑於做的。 艾利 柯佩曼 ,Chanel 的前董事長曾透露過奢侈品牌高層和設計師們的一個共識, " 推銷時尚是很忌諱的,會降低品牌的格調。" 但即使是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依舊會選擇幾本格調不錯的雜志,刊登一些香水、化妝品類的廣告,用質感十足的幾張照片向讀者們販售一個所謂奢華的夢。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眾的消費者不大可能花好幾十萬為自己訂購一件 Chanel 的禮服,卻可以毫不猶豫地拿下一支 300 元的口紅或一瓶 800 元的香水,以完成自己對浮華生活的禮敬。而事實證明,這些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矜持的吆喝確實行之有效,為品牌帶來的收益也是相當可觀。

現如今奢侈品品牌的廣告自然不再局限於香化類產品,但要知道的是,其實在 " 入門級 " 或配件品類上的營銷上,大牌們從來就是非常依仗 " 流量 " 的,隻是在曾經雜志為主的時代,我們不這麼說而已。它們依靠高定系列、限量版產品、百萬級別的箱包服飾穩守住品牌的高端形象,再依靠中端的產品線去賺錢,而對於這一部分而言, " 流量 " 即曝光,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光景最勝的 2002 年, LVMH 集團的董事長阿諾特曾吹噓 : " 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時尚廣告主。很明顯,廣告賣得越多,營業收入越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眼下奢侈大牌們紛紛啟用流量明星,依舊是延循著舊的邏輯。

近年來,談及明星甚至各時尚 KOL 時, " 帶貨 " 一詞總是頻頻被提及,很明顯這是將流量與銷量進行瞭轉化再量化,所謂的 " 帶貨指數 " 亦是衡量明星商業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

今年 5 月份,麥肯錫發佈的一份《中國奢侈消費者報告》中表示,至 2025 年,預計全球奢侈品市值將增加 1 萬億元人民幣,達到 2.7 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消費者依舊是這其中的主力軍,將一舉買下 44% 的全球市場。

雖然舉國難見自己的奢侈品牌(茅臺我覺得不算),但在消費奢侈品這件事上,中國消費者向來是不遑多讓的,這也使得品牌方們不得不一再的 " 示好 " 中國市場,但即使到今天,所謂的示好也並不是統一甚至更優惠的價格,並不是同步上線最新的款式或是針對亞洲人身型的特點,定制特別款,並不是選擇中國作為首發市場,這裡依舊是奢侈大牌們的 " 二手 " 市場,它們則一臉高傲又貪婪地賺取著 " 時差 " 的紅利。

而大牌們選擇示好的方式,不過是讓越來越多的中國臉孔出現在他們的各種官方活動、宣傳照片中,作為 " 代言人 "、 " 形象大使 "、 " 中國區品牌大使 "、 " 中國區品牌摯友 "..... 於是你能看到意大利奢侈品牌 Dolce & Gabbana 力邀王俊凱、迪麗熱巴擔任開場秀嘉賓、Dior 今年一口氣連任四位中國區品牌大使,倪妮成瞭 Gucci 墨鏡的全球代言,雅詩蘭黛的全球代言人、亞太地區代言人、中華區彩妝大使、紅石榴系列大使我猜你也記不住分別是誰誰誰,但是毫不意外,都是中國女星。

那麼,品牌方為什麼要有這麼多花式代言?

其實有句老話可以作為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那就是, " 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品牌方費盡心思地編出這麼多頭銜,不過是為瞭一來可以降低風險,肯德基的例子就不再說瞭, 這年頭挑選明星做代言兼職好比買彩票,你不知道明天和負面哪一個會先來;二來,品牌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明星代言去聯結不同的粉絲群、用戶群。

國內知名時裝秀總策劃史伊表示 : " 現在的媒體渠道太過分散瞭,像以前那種隻守住幾個主流媒體,投放廣告、找幾個一線明星,就能夠把故事講得很排他的時代已經過去瞭,你不能指望你的用戶能夠輕易地接受你試圖傳達的主觀信息。" 因而奢侈品牌的多線路出發,恰恰是其謹慎的表現,它們需要不同的流量明星去跟各自聯接的用戶群去分別講述不一樣的故事。而這些所謂的 " 流量明星 ",其在各個渠道上 " 撬動 " 的能力是已經被證實的,在粉絲購買力可觀的情況下,至少在銷量上,不太容易出紕漏。

除此之外,資深時尚評論人糖霜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 當奢侈品牌已經擁有瞭廣泛的認知度,並且能夠不斷訴諸其他各種市場手段強調核心價值時,為什麼還一定要用明星來推廣精神呢?隻需拿捏恰當,用明星推廣產品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而這時候最需要的,是一些針對本地市場靈活調整的創意。

私以為,現在廣為中國消費者熟知的奢侈大牌們正是出於這麼一個階段,其實對於這些品牌而言,關於品牌精神、內核的教育要不已經被完成,要不就是無人在意,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一位流量明星的機場街拍圖來得有用 —— " 這件外套不錯 "、 " 這個背包好看 ",而不是試圖傳達所謂 " 女性的優雅 "。

(三)

16 年前,因為不滿李玟的氣質,香港的名媛富太們就可以抱團將其拉下香奈兒代言的寶座,而今天,盡管對於趙麗穎、Angelababy 出任 Dior 形象大使的不滿聲此起彼伏,但並沒有人真的能把兩位的 " 大使 " 身份革瞭去,至少就目前來說,品牌並沒有打算做出新的調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富太們即使也不爽新任的代言人,他們對於品牌操縱的能力早已消失不見。

在過去,奢侈品牌們隻需費心於富人即可,畢竟他們為集團的銷售額貢獻瞭 80%、甚至 90% 的力量,現如今,為奢侈品買單的消費者近一半是日益崛起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大眾消費者,這間接地稀釋瞭以往的有錢人群在品牌這裡的話語權。

另外,時尚媒體人唐小唐還曾談到,及時名媛們依然能有聲量,但這種政治不正確的事情在今天也很難再次去做。 " 單是考慮到社交媒體上,可能會被 Twitter、Facebook、微信、微博上明星粉絲的吐沫淹死,他們背後的傢族被 " 人肉 "、遭殃,都會放棄杯葛代言人的念頭。"

然而值得註意地是,中產階級對於經濟環境的變動是最為敏感的,因而,日益成為幾個知名奢侈品牌消費主體的他們,在 " 暖春季 " 裡能迅速帶飛各大品牌上揚高漲,在 " 寒冬季 " 裡也會迅速地撤離,而那些曾經的 " 驢牌 "" 雕牌 " 的中堅力量, 富人階層,早已上行流動到更小眾高端的奢侈品牌上去瞭。那那些越來越被中產們消費得起的奢侈品牌們,還能是真正的 " 奢侈品 " 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