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支付寶最近又展開瞭新一輪無現金日補貼大戰,最高獎勵 4888 元。
就連一向高冷的蘋果,也玩起瞭補貼的遊戲,Apple Pay 支付 5 折優惠以及 50 倍的信用卡積分獎勵。
比蘋果還要著急的是銀聯。作為國內支付清算系統的老大,習慣瞭養尊處優的銀聯直到今年才意識到掃碼支付帶來的沖擊,在今年 6 月聯合近 10 萬商戶主推二維碼支付,還推出最高 62 折的優惠活動。
無現金支付越來越受歡迎,哪怕街邊小店都貼出瞭收款二維碼,越來越多的支付平臺看到瞭小小二維碼背後的機會,加入移動支付的混戰。
可是,留給銀聯們的機會真的不多瞭。
隨著無現金支付被更多的人接受,掃碼支付還隻是銀聯危機的冰山一角,更大的痛苦還會在後面逐漸顯現。
別看掃碼支付這麼熱鬧,已經沒什麼商業價值
線下掃碼支付正在從一二線城市往下滲透,增長的空間還很大。可微信、支付寶已經占據瞭壟斷地位。
艾瑞發佈的《2017 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約為 58.8 萬億元人民幣,較前一年同比增長 381.9%。其中,2016 年第四季度具有經濟效益的交易 ( 除去紅包、轉賬等 ) 規模為 11.9 萬億,支付寶和財付通(微信支付、QQ 支付)拿下瞭近 9 成份額。
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還有機會嗎?如果願意砸錢,市場份額肯定會有提升,但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已經沒意義,因為賺不到錢。
掃碼支付普及,使用二維碼支付的商戶絕大多數是小微商戶,利潤空間低,能給支付平臺支付的費率不高。一些個人小店甚至使用個人的支付寶、微信二維碼收款,不向平臺支付任何傭金,也沒有再使用付費支付平臺收款的動力。
對於依靠收取傭金存活的支付平臺來說,他們的利潤空間已經被嚴重擠壓,而占據壓倒性優勢的微信和支付寶,支付業務隻是其在互聯網生態佈局的一環,兩個平臺都不靠支付業務賺錢。一個例子是,在微信和支付寶提現收費之前,用戶提現的手續費都是由平臺負擔。
那麼,像銀聯不差錢的平臺還有機會嗎?這得看用戶的使用習慣。銀聯力推的 62 兒童消費節,實際在推廣的是用 " 銀聯錢包 " 支付。
在微信和支付寶長期培養出使用習慣之後,有多少用戶在看到支付二維碼之後第一時間能想到用 " 銀聯錢包 " 支付呢?
能否被用戶第一時間想到,取決於用戶對這款應用的依賴程度。在手機端,用戶打開微信的頻次更高,微信支付的份額已經超越支付寶。好在,支付寶有自己的護城河——淘寶、天貓。
既沒有較高的打開頻次,又沒有電商的護城河,不僅 " 銀聯錢包 " 會被冷落,連銀聯卡也會逐漸被人遺忘。
無現金支付更大的盤子在 B 端,可銀聯又晚瞭一步
支付服務商們早就應該把掃碼支付讓給微信、支付寶瞭,因為零售隻是網絡支付交易很小的一部分。
國傢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 33 萬億元。但是網上資金轉移量是零售規模的 20 多倍——企業之間的轉賬規模遠大於零售的規模,而在網絡大額轉賬交易上,銀聯做得也還不夠好。
體驗好壞與否,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上:比如能否記錄常用交易賬號,能否自動發送回執,能否根據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數據分析。
看到這個巨大機會並且已經有所行動的不是銀聯,而是聚合支付服務公司。
聚合支付服務商愛貝雲計費 CEO 丘越崑對目前市場的狀況深有體會。在創辦愛貝之前,在中國移動工作數年,親身經歷瞭移動夢網業務從崛起到衰落。" 中國移動太大瞭,像一隻恐龍一樣,面對市場的變化步履蹣跚,反倒是輕型的團隊,能夠快速調整方向。"
從 2010 年至今,移動互聯網模式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發展,從最早的工具性產品,到影音娛樂,再到 O2O,既有微信、淘寶,又發展出瞭餓瞭麼、滴滴、摩拜,但這些跟運營商沒有半毛錢關系——用戶行為、畫像,交易數據都被互聯網公司所掌握,運營商淪為瞭純管道,隻是靠賣流量生存。由於業務沒有太多想象空間,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移動,其市值已被騰訊遠遠摔在身後。
如今的銀聯和當年運營商的處境極為相似:在 C 端的交易,已經被微信、支付寶取代,在 B 端的交易,也正在被聚合支付平臺取代——並不是其管理層看不到趨勢,隻是對於這個龐然大物來說,調轉方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2014 年,微信和支付寶就開始推廣其支付業務,銀聯的移動支付產品直到三年之後才推出。
2010 年依靠安卓雲計費業務起傢的愛貝雲計費,如今在安卓遊戲計費服務上站穩瞭腳跟。面對無現金支付的趨勢,丘越崑瞄準瞭企業及政府端的支付需求,重點解決石化、保險、電力,百貨幾個行業的支付需求。
相比於銀聯隻能提供轉賬服務,愛貝提供的服務包括:全支付管理,包括收入、運營、支出與餘額賬戶管理,全方位提升支付管理的效率;全維度分析,構建用戶交易畫像,全維度分析用戶支付消費習慣,對商戶經營狀況,渠道情況,付費習慣,交易轉化率進行數據整合與反饋;全方位風控,不管是網絡攻擊,還是運營商方面的網絡故障,都可以實現異地承載服務。
其實,無論微信、支付寶支付,還是諸如愛貝等聚合支付,他們都並未脫離銀聯,隻是在銀聯的基礎上,搭建起瞭更便捷的支付服務,銀聯一直都在,隻是越來越隱藏於幕後。有價值的數據被支付服務商掌握瞭,銀聯就像運營商一樣,淪為管道。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中國移動也曾掙紮過,7 大基地分別嘗試過支付、視頻、音樂、閱讀、遊戲、動漫等主流的互聯網業務,沒有一項業務比得過互聯網公司的應用。好在流量的生意足夠大,支撐起中國移動 2016 年 1087 億元的凈利潤,遠超騰訊。
作為支付領域老大的銀聯還在掙紮,可是還能掙紮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