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人餐廳 Eatsa 關瞭超半數的店

10-25

當資本和創業者們驟集至各類打著無人旗號的賽道,沉浸在效率提升、體驗更好的故事裡時,人剎那間顯得有些多餘,淪為替代品。

但無人的消費技術真革瞭傳統門店的命嗎?恐怕並非如此,美國無人餐廳代表 Eatsa 關掉大部分門店或許能說明些問題。

日前,Eatsa 官方公告稱,準備關閉在紐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加州伯克利的 5 傢餐廳,留下 2 傢位於舊金山本部的門店繼續運營。

如果說是亞馬遜無人零售解決方案 Amazon Go,才撩起整片無人賽道的狂熱,那麼 Eatsa 或許更應被視為先行者。2015 年,Eatsa 在舊金山開業。這傢餐廳之所以受人關註,就是因為實現瞭 " 無人化 " 的落地。光憑外觀,很難覺得這是傢餐廳:店門口擺放著簡易桌椅,裡面都是些白色電子設備和規整長方體空櫃,前者用來下單、結賬,再到空櫃那取餐即可。

進入餐廳後,你能看到點餐區的白色電子設備,有些類似 iPad,通過刷卡,系統讀取持卡人身份信息,即可開始點餐。Eatsa 提供全素食健康套餐、飲料等供應選擇。確定訂單後,刷信用卡完成結賬。

然後移步至取餐區,你會看到你的姓名出現在長方體空櫃上方的電子屏幕上,大約等 90 秒,你名字的底色將變為綠色,右側顯示對應空櫃的編號,走到相應格子前,你的食物已經在那等你瞭 ……

(來源:雷鋒網)

在你面前,是顯示有你姓名、甚至所點餐食的營養數額、卡路裡等信息的透明電子屏,輕觸打開,取出食物,餐廳基本的全流程到此都完成瞭。

雖說食物還是得靠人做,但 Eatsa 無人餐廳的前端效率體驗,確實比過去服務員攢動的餐廳長進很多。雷鋒網 2015 年時體驗過這傢餐館,據其估算,每人平均花費 2 分鐘點餐,每分鐘有 6-7 份餐做好被遞至空櫃,被顧客取走,就餐高峰由 11:30 至 1:30,一傢店每日能售出近 1000 份食物。即使是高峰期,排隊的人很多,但基本隻用等 6、7 分鐘。

餐廳顧客流轉的效率還在進一步提升。所有你選擇的飲食偏好,都將被記錄,日後再點餐時,將更高效。另外,你還能通過移動應用在還沒到達取餐位置時把餐定好,這樣又節省瞭些時間。

看起來這種賺周邊辦公室白領錢的生意似乎形勢大好,去年起,Eatsa 將無人餐廳模式復制到另外 6 傢門店。可現在,這種全流程餐廳無人化的餐飲體驗 " 擴張 ",得畫上休止符瞭。

" 擴張速度快 ",使得菜品質量難保障,這讓 Eatsa" 步履 " 沉重。官方公告中提及關店理由時指出,由於跨地區經營,Eatsa 難對食物標準化進程及時感知,尤其推進新菜品時更加麻煩。

如果說,Eatsa 擴張太快的經驗教訓,意圖切入類似無人餐廳市場的公司還能汲取避免的話,那麼 Eatsa 的 " 反饋缺失 " 恐怕就是無人模式的 " 原罪 " 瞭。

所謂無人模式,為節省人力成本是主要推動其發展的原因之一。通過機器代勞,過去傳統餐廳需要的至少 2 名收銀員、2 名配菜員就無用武之地瞭。的確,減少瞭人參與,Eatsa 的流轉效率很高,對工作日益繁忙、時間寶貴的白領們來說,接近 " 即點即拿 " 的就餐體驗,也是科技賦能生活的美好故事。

但同時,過去由人承擔的與顧客互動、聆聽反饋的角色隨之流失。無數次的出門就餐體驗裡(即使是快餐店),很多人肯定都嘗試過跟餐廳服務員反映,比如這道菜口味太淡,或者太咸,以期下次有更好的用餐口感。我跟我的同事 Q 聊起這話題時,她跟我提到在她傢吉林那邊的餐館,尤其新開業,店員往往成瞭 " 顧客反饋收集器 ",會問諸如菜品好吃不好吃,是否合胃口,有些還會發放 " 調查問卷 ",希望得到顧客的反饋和中肯的建議。

與人的互動很微妙,表面上看,顧客可能僅僅是向對方表達瞭自己的觀點,但實際細微的深層次影響或許更深遠,這也是我們在其他條件基本一致時,更青睞服務質量好的餐館的原因,細致而周到的服務將帶來好的用餐體驗,使人心情愉悅。

而這些及時性的反饋及體驗,無人餐廳很難實現。在強調快與效率的 " 無人世界 " 裡,你沒法寄希望於顧客當庭點餐時,能幫著填一份反饋問卷,隻能說是他們通過移動應用訂餐,吃飯後,再給出評價,相對有人餐廳的運轉,反饋還是缺失瞭及時的部分。據華爾街見聞報道,今年早些時候,Eatsa 新增瞭更多個性化菜式,而後才根據顧客反饋,恢復瞭部分原有菜式。

可見 " 無人模式 " 並非 " 萬金油 ",人有他特殊的價值。前不久阿裡巴巴前 CEO 衛哲談到無人便利店時說的一句話,私以為用在無人餐廳也恰當。他指出,人非成本,人應該是投資,零售店裡的人,不是理貨員,而是要變成理客員,幫助顧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貨。無人餐廳通過簡化人為操作,擁有快與效率的優勢,同時湮滅與人互動的價值。如何平衡二者,而非想著用無人演繹取代劇情才是更該考慮的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