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
文 | 李俊
" 優質的深度報道給我帶來豐富的信息輸入,很大程度地滿足這需求。相信有這種體驗的人不止我一個,也許,這就是深度報道的價值所在," 幾天前的今日頭條金字節獎頒獎典禮上,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揭示瞭金字節的初心和使命。
在這個內容創業的時代,有幸還能見證這樣一個針對優質內容的頒獎典禮。在這場被將被譽為科技媒體含金量最高的盛宴,我們看到瞭諸多優質的科技原創報道。但這卻和真實的內容創業生態相去甚遠。
金字節獎,隻是證明瞭我們還不能沒有編輯
在這次頒獎典禮上,今日頭條副總裁趙添對外公佈瞭不少頭條號科技資訊的數據,在她看來,科技已經成為全民話題,並在消費科技內容的人群地域在下沉,優質長文仍然被用戶所青睞。
" 一年時間,科技內容的日均閱讀數從去年 7 月的 8700 萬,增長到今年 7 月的 1.7 億,今年是去年同期的 1.9 倍。日均文章數,今年 7 月日均則是去年同期的 1.2 倍。每 5 個頭條用戶中,有 1 個為關註科技的用戶,"
" 對比後發現,金字節候選文章的閱讀量,則是遠遠高於科技類文章的平均閱讀量。金字節候選文章,每篇文章的閱讀量為 6 萬;科技類,每篇文章的閱讀量為 7946。從閱讀量上看,前者是後者的 7.6 倍。"
趙添的結論以及對外披露的數據,自然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金字節候選文章閱讀數會遠高於科技類的平均數,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智能分發下,優質長文被用戶青睞,而更多體現的是今日頭條的人工幹預。
例如財經雜志的《共享單車:資本局中局》就被 Push 彈窗過,這些文章在經過人工加權後,得以在極短的時間觸達到數百萬科技興趣人群,獲得的閱讀數自然會遠比普通科技類資訊高,但這些優質內容的傳播對整個行業卻並不具有借鑒意義。
張一鳴曾在多種場合下強調," 我們是一款基於機器學習的推薦引擎,用戶在任何時候打開它都會有新的結果。我們沒有編輯團隊,完全基於機器來決定給不同的人看不同內容,所以我們將自己看成信息的分發渠道,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推薦給他。"
但實際情況下,今日頭條有大量的編輯團隊存在。隻不過移動互聯網為今日頭條帶來瞭海量的內容,這些編輯和原本門戶時代的編輯職權出現瞭很大的差異化。36kr 在《最後的角力:媒體的崩壞和重塑》一文中對新媒體時代的編輯職權的變化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建議大傢去仔細閱讀。
" 在新的內容生態裡,新秩序尚未建立。眾所周知,微信公眾號是新時代中生態建立得較好的地方,微信號有建立自己品牌、維護住粉絲的動力,它也逐步建立起瞭對版權的保護,有侵權投訴機制。但在信息流中,文章和媒體的關系被打散瞭,用戶沒有主動關註的過程,往往對作者是誰並不在意。這使得作者缺乏保持高質量的驅動力,更加傾向於加熱詞、標題黨、抄襲等方式掙快錢。" ——《最後的角力:媒體的崩壞和重塑》
再以財經雜志的《共享單車:資本局中局》為例,根據過往的經驗,在今日頭條上這樣的標題 + 配圖,如果沒有人工加權,最後能獲得的閱讀數很可能不會超過 1000。所以金字節的出現,表面上看是對優質原創內容的尊重,但更大意義上還是在說明:個性化推薦時代,我們仍缺不瞭編輯。即使內容生產機制已經去中心化瞭,但機器仍然很難對優質內容進行識別,編輯的價值觀仍然不可替代。
殘酷的現狀,真實的頭條號內容生態到底是怎樣的?
雖然金字節獎對當下的內容創業生態不具有借鑒意義,但趙添在頒獎典禮上的數據,還是透露瞭當下的內容創業殘酷的生態。
今日頭條科技類文章日均總閱讀數為 1.7 億篇,每篇文章的平均閱讀數是 7946,也就是說,今日頭條上每天產生的科技資訊大約為 3 萬篇。每天分發超過 3 萬篇科技資訊,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瞭不起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卻建立在無數底層內容創業者辛的辛勤勞動基礎之上。
眾所周知,今日頭條是第一傢扶持內容創業者的平臺。最著名的扶持計劃是「千人萬元」和「百群萬元」計劃,再加上近期頭條號推出的「禮遇計劃」,在頭條號平臺上,每個月至少有 1200 人能夠在原有收益基礎上,獲得 1 萬元的現金獎勵。
但這些配額相比數十萬內容創業者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至於分配到科技類的名額數量其實就更少瞭。按照今日頭條現有的分類來看,這個比例很可能不到 10%。以每日 3 萬篇科技資訊、每位頭條號作者每天生產 3 篇文章來計算,頭條號的科技領域的作者大約有 1 萬人。1 萬人隻有 120 人獲得瞭原創補貼,這並不是一個樂觀的數字,而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人依靠的仍然是廣告分成。
那麼想要在頭條號平臺一個月分成超過 5000 元,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按照現有的分成機制,今日頭條平臺的原創圖文分成差不多是 1000 閱讀 1 元,想要實現單月分成超過 5000 元,這意味著一位作者單月累計閱讀數要達到 500 萬,平均每天的閱讀數要達到 17 萬。
按照趙添公佈的數據,每篇科技文章 7946 的平均閱讀數,這意味單個科技作者想要實現月入 5000 元的理想,需要每天生產 22 篇文章,很顯然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絕大多數頭條號作者每天的產出也就是 3 篇左右,平均每天的閱讀數 2 萬。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科技類頭條號作者每個月的分成不會超過 1000 元。
而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分成比例,還是針對有「原創標簽」的頭條號作者。在《今日頭條的這 4 個小改變,對內容創業者意味著什麼?》一文中,我曾提到:由於原創標簽會決定一個頭條號作者的分成系數,同樣的閱讀數,擁有原創標簽的頭條號作者比沒有原創標簽的作者分成高 10 倍。但對一傢面臨巨頭圍剿的企業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對所有作者進行補貼,所以在開放原創標簽這件事頭條一直比較謹慎。
實際上的殘酷還遠不如此,頭條的推薦機制是「爆款的文章會被推薦給更多的人」,這種推薦機制之下往往會導致一個直接的結果:流量大部分都被分配給頭部內容,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科技資訊的閱讀其實是遠低於 7000 的。當絕大多數科技作者單月分成都沒有超過 1000 元時,還有人會覺得內容創業很繁榮嗎?
開心是一位來自貴陽的頭條號內容創業者,去年過完年後,他辭掉瞭現在的工作加入到內容創業的大軍。" 做瞭 3 個頭條號,每天寫 15 篇稿子,再把這些文章同步到其他平臺,一個月差不多能有 4000 元分成,在貴陽這樣的城市算是一份體面的收入,我的目標是未來一個月賺 1 萬元。" 不過事與願違,隨著今年頭條號不斷下調作者分成系數,如今他的月分成已不超過 1500 元。
我們可能見慣瞭邏輯思維、一條、二更這些內容創業時代的佼佼者,但更多的內容創業者還是生活在底層,缺乏有效的變現方式,也不會獲得平臺的支持。內容創業給後來者的機會正在不斷減少,對於頭條號的內容生態也同樣是如此。
今日頭條的出現開啟瞭一個新的時代,正如知名媒體人尹生的一篇文章《誰也阻擋不瞭中國互聯網的今日頭條化》所說的:" 不是今日頭條本身有多厲害,而是用戶的時間越來越被內容所占據,而內容中自有黃金屋。互聯網商業史表明,誰遠離瞭用戶,誰就將被潮流拋棄。" 但這傢公司在如何實現內容生態共贏方面,恐怕還需要做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