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貼吧、知乎用戶心理與表現

08-19

作者:大青飛啊

全文共 3088 字,閱讀需要 6 分鐘

—— BEGIN ——

社區類產品很多,這裡選取瞭豆瓣、知乎、貼吧進行分析。

之所以選擇這三款產品,除瞭都有一定代表性外,其玩法、模式有都有很大不同,而這不同背後利用的心理特點是否有著某些共性地方是值得研究的。

一、各自用戶群的心理及表現

1. 豆瓣

豆瓣為用戶提供一種服務,根據用戶的口味幫用戶找到相應的東西,包括書影音、同城之類的內容。

豆瓣裡的用戶群體集中在 18~35 歲,通常學歷較高、收入較高。

對用戶的認識不隻是廣播日志,還有一系列標榜個人身份的標識;如電影、讀書、音樂、相冊、關註的小組,這裡的用戶經常泡小組和經常玩廣播日志的會有些不一樣。

根據常年混跡豆瓣的觀察,豆瓣用戶大都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裝逼的需要(虛榮、榮譽感)

玩豆瓣的人很容易被貼上小眾文藝、小清新的標簽,似乎玩豆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雖然真正的文藝青更多是那些有一定文字能力、對生活極度敏感的人,如鄧安慶。

2)尋找認同歸屬感

豆瓣裡很多標榜身份的小組,如小組 " 我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傻逼 ",還有以興趣愛好、話題圈起來的小組。

現在豆瓣 er 們通常會標榜自己屬於一個 靠吸貓生存下去的一群 hin 喪的群體。

3)習慣養成

自制力不強,需要他人監督才能堅持下去某件事,如 " 每月養成一個好習慣 "、" 提前上床我們一起讀書 " 之類的互助小組。

4)借鑒經驗 &po 經驗

如 xxx 考研經驗貼、xx 語言學習方法、xxx 旅行攻略之類的經驗貼。

5)獵奇、空虛、窺探他人隱私

如某些帖子直播自己同性戀愛經歷會獲得極高的關註和 follow。

6)商業目的

現在很多小組裡的帖子有發佈小廣告行為。

7)作為日常社交的補充(隱私)

豆瓣上空間比較自由,一個人也可以 high 的起來,所以很多玩豆瓣的人對強關系鏈沒有很大需求,更願意將其作為 qq 微信微博等一個補充手段,在這裡可以發一些比較私密的東西。

8)曬和秀

相冊、日志、廣播等。

9)獲取信息

通常找書找電影會直接來豆瓣看書評和影評,相較而言,豆瓣的評分還存在著一定的可取之處。

2. 貼吧

貼吧以某個興趣點為基礎,用戶可自由地表達交流想法。

貼吧以某個事物名詞為主題,相對而言更細分更純粹,分類比較全,用戶基數大。

貼吧總體用戶比較低齡化,目前多集中在 90 後和 95 後,這些用戶追求個性,興趣廣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有較高的投入;另外這群人正處在價值觀和自我概念形成的階段,還不是很成熟,且由於群體效應,容易出現從眾跟風的現象。

所以能看到貼吧的低齡、亞文化、明星崇拜等特點。

以下是在貼吧中觀察到的一些常見用戶狀態(行為及心理)以及表現:

1)獲得成就感

2)情緒更容易激動、語言更無下限

貼吧上的某些內容確實沒什麼下限,各種有顏色的段子;另外容易出現站隊、互噴的行為。

3)尋找歸屬感

可以看到貼吧上各式各樣的主題,這些主題以某個事物名詞命名,更細分純粹,用戶很容易在這裡找到一個有歸屬感的群體。

4)刷存在感

貼吧相較知乎豆瓣門檻低,且用戶量很大,隨意發個貼,都能引起圍觀和評論點贊。

5)明星崇拜(從眾)

如 EXO 鹿晗、掏糞男孩的吧用戶基數異常龐大。

6)獲取資源、教程

可以看到貼吧裡很多資源帖和教程貼,如 xxx 遊戲幾級通關教程,xxx 視頻下載鏈接。

7)當然不乏一些以商業為目的為主的帖子

3. 知乎

類似國外的 Quora,以話題為中心進行提問和回答,相較百度的知道,問題及答案的質量都高出不少。

這裡的用戶(早期)都是某些領域相對比較專業的人,所以社區的問題及回答質量都挺高。

混跡於知乎的人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知乎相對很多問答類社區,還是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逼格(雖然現在玩的人越來越雜),就如從事互聯網行業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不玩知乎。

2)滿足虛榮心

" 一覺醒來,竟然有瞭這麼多贊 "," 謝 xxx 邀請 "," 滿 xxx 贊爆照 " 等等可見一斑。

3)獲得認同感

能看到某些知友的回答在收到瞭贊或認同的鼓勵後,會去主動優化完善自己的答案,提供更多的觀點和依據,就像是遇見懂自己的 " 知音 " 會表達更多的想法。

4)知識共享 / 交流的需要

雖然現在知乎有些雜,但不乏一些幹貨的存在,很多用戶還是比較樂意去知乎上請教一些 " 專業人士 ",畢竟這種知識的獲取成本相對而言比較低。

5)曬和秀

在回答他人的問題時,時不時地拿自己個人經驗來講道理,秀一點小優越,傳播點正能量。

6)情緒會更激動,站隊現象

二、用戶心理共性總結

從以上幾個比較熱門和典型的社區中總結的用戶心理,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三、 滿足用戶心理共性所做的事情

各社區針對用戶以上心理特點,同時也為瞭更好地管理和運營社區,做瞭些相應的功能(運營)來激發和維護。

1. 滿足用戶安全感的需要

強調規章制度的建立;任何社區都會強調規章的遵守,這種制度除瞭能夠約束用戶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帶給用戶保障,能滿足用戶安全感的需要。

社區不能無為而治,但是規章的約束程度也不能過強,總被提示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最後難免會消磨用戶積極性。另外,等社區運行到一定程度,可以適當放權,將這種管理移交到用戶手上,能促進用戶的參與感。

2. 滿足用戶歸屬感社交的需要

1)按小組、話題進行分類;這種分類的設計,能讓用戶迅速找到自己想要加入的團體,且因為有著共同的特點,用戶能快速地融入到團體中,另外用戶對自己加入的團體會表現出更多的認同,會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投入去建設所屬團體。

2)標簽;和身份等級、權威性並不一樣,算是對用戶特征一個比較具體的畫像 ,從弱關系鏈到強關系鏈的轉變過程,往往需要用戶對他人有個比較直觀的認識。

3) 私信、關註;這也是為瞭滿足用戶從弱關系到強關系轉變的一種需求吧。

在社交這塊,一方面創造環境和平臺給用戶去去找到去融入自己的圈子,另一方面在轉向強關系鏈的過程,也需要保護用戶的隱私,防止騷擾行為,所以這裡體現瞭 " 黑名單 " 的重要性。

3. 自尊的需要

1)榮譽勛章、身份等級標識;這種標識象征著個人的身份和權威,用戶都喜歡被尊重,被他人贊賞,這種身份標識能給其他用戶一個初步印象 " 這人好像很牛 ",同時也能激發用戶為瞭獲得更高的身份等級更用心地投入。

2)知乎個人主頁的被點贊數、被感謝數;知乎上結合自己產品的特點,在個人主頁上顯示點贊數、感謝數以及回到問題數,通過這幾個指標反映一個用戶的專業性。

3)豆瓣上看被關註數

為滿足用戶的虛榮心,或許還可以加一些秀場類似物,把某一模塊 or 領域等級較高或專業性較強(具體按照各社區的情況去評估)的頭像集中展示出來,類似微信運動有個占領主頁的功能設計。

4. 自我實現

1)百度貼吧裡的吧主和建吧者;有時可能並不是一個人,或許其目的就是為瞭讓每個用戶都有機會通過對吧的管理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2)百度平等 ID 體系;讓每個用戶都能有發聲機會和平等的話語權,每個人都可以發帖,可以層層蓋樓,樓主與層都是平等的關系,通過貢獻的內容和大傢的接受度來形成在群體裡的權威,所以一個普通用戶就能影響很多人,直至形成一種文化潮流(亞文化)。

3)豆瓣小組的互助小組

4)知乎問題的回答

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讓用戶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對社區能產生貢獻,同時通過一些激勵措施來讓強化用戶的這種貢獻行為。

5. 利用群體心理來提升社區的熱度和參與度

1)意見領袖,各種社區或早或晚會有大 V 的出現,這種大 V 的意見經常能引起很多用戶的站隊、圍觀、轉發,進而提升社區的熱度。

2)而群體情緒容易激動的特點也經常能使一件很小的事情被吵的很熱,引發更多的人來參與關註,當然對於出現的言辭叫激烈的罵戰,管理員還是需要幹涉一下。

3)另外群體表現出來的從眾心理也能使某個話題上升到非常高的熱度,前面舉例的百度貼吧裡的一些明星主題吧,用戶群就達到百萬級。

群體心理可以利用,但同時需要註意群體心理的負面效應,適當的幹預還是很重要的。

—— END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