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休休也就百十萬粉絲,2017 年到現在都賺一個億瞭 "
" 不都說張大奕比范冰冰賺的都多嘛 "
……
某日,本芽編輯部的小芽們,細數過那些微博大 V 們令人艷羨的吸金能力之後,照瞭照鏡子,也產生瞭當網紅的沖動,吸金道路都想通瞭,寫腳本、拍視頻、發微博、接廣告、轉電商 ……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不過,網紅成名之路,並沒有想象的那般輕松。張大奕雖說網傳年入近 3 億,但到手的,大約隻有 8000 萬,中間落差的部分,據傳都進瞭他背後的網紅孵化公司——杭州如涵股份控股有限公司的口袋,其餘多數網紅的收入其實也並非網傳的那麼樂觀。
(張大奕的淘寶店)
內容創業的風口,先起瞭一批微信大號,短視頻緊追,群 V 逐鹿,帶火瞭腰部。一時間,MCN 的創業熱潮洶湧澎湃。
資本的嗅覺總是最敏感,據新芽數據庫,今年 4 月 Papitube 母公司泰洋川禾完成 A 輪融資;5 月,Master 達人也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由凱磐資本領投);7 月 " 快美妝 " 完成 6000 萬元 B 輪融資(華映資本、前海母基金參投);" 何仙姑夫 " 兩個月內先後完成 A 輪與 A+ 輪融資,並推出瞭 MCN 服務品牌 " 貝殼視頻 ";甚至 95 後網紅創辦的聚火科技也完成瞭 WeMedia 投資的 800 萬天使輪融資 ……
微博、美圖、騰訊等平臺方,也紛紛頒佈各傢的 MCN 扶植政策。
那麼,MCN 創業,真的就是一片紅海瞭嗎?新芽 NewSeed(ID:pelink)在走訪瞭多位文創領域的投資人、MCN 創業者之後,梳理瞭這樣一份 MCN 創業指南。
MCN 的本質,是解決短視頻領域的痛點
MCN(Multi-Channel Network)原本是個舶來品,本意是多頻道分發,指的是一傢機構在一個內容平臺上,通過無數個賬號分發內容。引申義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能夠服務和管理一定數量賬號的中間機構。
談 MCN 不得不說短視頻。內容創業風口之上,隨著帶寬成本的降低與微博、美拍、抖音等具備短視頻功能的平臺迅速發展,短視頻行業迅速爆發。
追根溯源,短視頻的興起大致遵循這樣一條路數:一批短視頻創作者,將拍完的短視頻上傳到平臺端,數次傳播之後,進一步激發瞭強烈的創作欲,提高創作質量,第一批網紅誕生。時運通暢者,成瞭 2000 萬粉絲級別的 "papi 醬 ",攜手資本方,第一筆貼片廣告賣出 2200 萬,落袋為安。一時間,效仿者趨之若鶩。
這一過程大約發生在 2016 年年中之前後,我們姑且稱這一時期為野蠻生長階段。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變現的問題。
短視頻變現,無非兩類,廣告與電商。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需要強大的流量基礎和相對精準的廣告主對接。除此之外,粉絲管理、情感維護等問題隨之而來。至此,單個的網紅很難再靠單打獨鬥殺出江湖,在新片場聯合創始人周迪看來,橫亙眼前的,是三個難以繞過的痛點:
痛點 1:微博、美拍等平臺對優質短視頻內容的需求量極大,於是各類扶植補貼策略大力推行,但作為平臺方卻缺乏足夠的時間、精力、團隊去尋找優質的創業者和優質內容,即便找到瞭也不能幫助短視頻創作者系統、長線的成長。
痛點 2:野蠻生長過後的短視頻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除卻極少數的頭部賬號,腰部的內容創作正面臨艱難而痛苦的洗牌時期,如何包裝打造、如何做垂直化、亟需專業化的運營與服務來支撐。但如果要配備一個團隊,成本直線拉升,內容創作便很難支撐,幾乎所有的網絡達人都面臨著是否需要公司化、團隊化的問題。
痛點 3:" 短視頻 +" 的時代,短視頻可以跟任何行業結合起來。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無論是平臺還是創作者,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基於這三個痛點,一個能夠在達人、平臺、廣告主之間優化關系、引導關註、恰當銜接的 MCN 平臺不可或缺。
" 平臺也希望頭部足夠穩定。平臺隻要給予 MCN 一定的資源,就能產生一個千萬級的網紅 ",華映資本高級投資經理劉天傑告訴新芽 NewSeed。
MCN 的四個變現通路
梳理多傢 MCN 機構,不難發現,基於短視頻行業的MCN 變現無非四點:平臺分成、廣告、電商以及用戶付費。
平臺分成大多依賴於平臺,微博也好、秒拍也罷,每一傢都會有自己的扶持政策,其實都是希望能夠給創作者更多的流量扶持以及更高的分成,希望可以給創作者收益,讓內容生態變得更加持續,不少 MCN 公司旗下的一些賬號依靠平臺分成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其次是廣告變現,與平臺分成不同的是,平臺分成基於流量,而廣告變現需要品牌認可,這就需要更精良的內容制作。一個強有力的內容策劃生產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是電商變現,在 MCN 所有的變現渠道中,電商無疑是最有想象空間的,在這個變現通路上,中國甚至已經走在瞭世界的前列。強大的電商快遞網絡之下,網傳各類網紅的網店動輒銷售量過億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隻不過,有組織的網紅,絕大多數的網店是屬 MCN 機構所有。業內人士透露,一般 MCN 機構與網紅之間按照銷售額的 8:2 進行分成。
最後是內容付費,與電商類似,內容付費其實也是消耗用戶對的信任,但內容付費這塊用戶會更加垂直,更加精準。對創作者的要求各更高。例如新片場旗下的《電影自習室》欄目,在升級瞭付費版之後,售賣第一期便達到瞭一萬餘份,銷售額 300 萬元。基於這檔節目,《電影自習室》的線下培訓課程也開瞭起來。
創業者:期待百億規模
投資人:蛋糕並沒那麼大
盡管 MCN 的概念是個舶來品,但在 MCN 的從業者來看,中國的 MCN 模式早已處於領先地位。"2016 年我跟微博和秒拍的高管去美國,那時候最紅火的還是 Maker Studio,今年再去美國參加大會,發現很多美國垂直內容公司都羞於說自己是 Maker Studio 瞭 ",美妝領域垂直 MCN 公司快美妝創始人陸昊表示。
(快美妝旗下簽約紅人)
快美妝成立於 2015 年 2 月,起初是一傢以美妝類 PGC 短視頻為主的公司, 2016 年年初,轉向優質網絡紅人內容孵化的 MCN 模式。今年六月,快美妝剛完成 6000 萬元 B 輪融資。
對於國內的 MCN 市場,陸昊頗為樂觀,在簽約瞭近 200 位網紅之後,當前的快美妝已進入快速擴張器。在接受新芽記者的采訪時,言語間難掩對這個產業的期待," 一定會有百億體量的公司出現 ",並且預判 " 就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 "。
華映資本高級投資經理劉天傑對此並不茍同。" 即便頭部的 MCN 公司新片場,也隻有 10 億左右的估值。與明星經紀公司來比,美國的 CAA 的估值,也沒有非常大的體量,明星經紀公司靠的是媒體資源,MCN 公司手裡拿的是便宜的流量,模式完全不同。如果有電商的話,MCN 的天花板比明星經紀公司要高,如涵估值有 30 億 "。
當記者拿 2016 年風起雲湧的直播熱潮相比時,劉天傑連連搖頭," 沒法比,直播是做平臺,平臺的想象空間太大瞭,就拿估值看來,映客、花椒等平臺動輒五六十億,單個用戶太值錢瞭,MCN 比不瞭 ……"
面對當前 MCN 的熱潮,劉天傑認為,MCN 行業的蛋糕並沒有大傢想象中的那麼大,泡沫也不大,"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泡沫很大的行業有個共同點——估值很大,比如共享,MCN 的天花板能算出來,所以泡沫也不大 "。
垂直細分領域還有機會
劉天傑告訴新芽,盡管自己已經投資瞭罐頭視頻、微念、緹蘇等 MCN 機構,但當前的他已經很少看 MCN 相關的項目瞭," 你去看微博、新榜每個月排的 MCN 榜單,頭部的 MCN 機構已經足夠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很難再去投瞭 "。
創業者各傢都有各傢的打法 ,papitube 以聚合的方式簽約批量網紅,以大號帶小號的方式扶植引流,papi 本人亦涉足影視圈參演電影;快美妝則提出瞭工業化 2.0 的模式,批量收割有潛質的達人,通過培訓、孵化、包裝等平臺運營體系,激發達人的最大潛能,並合理規劃網紅生命周期與變現方式,批量化、最大化的實現網紅商業價值。
可以肯定的是,平臺方對於 MCN 機構的需求與扶持仍會持續,但不管是全品類還是垂直領域,MCN 的賽道已足夠擁擠,做電商繞不過 " 一條 ",做廣告不得不提 " 二更 ",母嬰品類又難以避開 " 青藤文化 ",紅海泛濫,留給創業者的機會還有哪些?
投資人總能從擁擠的賽道中發現規律," 融資數量雖然很多,但大部分還是集中在偏早期的階段,B 輪之後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多,也反映瞭這個市場上的變現方式、變現能力、變現效率上都還處在正在形成、摸索的階段。" 華映資本合夥人劉獻民在最近一次 MCN 主題沙龍上表示。
劉天傑亦並不否認在一些小眾的垂直細分領域,仍會有一些機會存在," 比如 B 站的二次元,以及 MCN 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