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點下的冷思考:誰的“雙十一”?!

11-05

又到瞭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各傢電商巨頭在盤算著如何沖銷量和流量,而消費者也摩拳擦掌做好清空購物車的準備。而在這場饕餮盛宴之下," 雙十一 " 購物節的商業內涵是否真的值得這樣的熱度響應,還需要我們冷靜下來思考。

商業的競爭從來都是赤裸裸的。最後輸贏的關鍵在於消費者買誰的賬。

(一)

懂懂筆記在鈦媒體上寫瞭一篇文章《又是一年雙十一,中小賣傢的電商節恐懼癥:你們剁手,我們割肉》,文中記錄瞭一個服裝中小賣傢 Jason 從 2011 年開始的歷年 " 雙十一 " 經歷,從最初的 " 雙十一 " 受益者,逐步轉變為 " 割肉者 "。

最後,Jason 不得不通過降低產品質量來獲取收益。

實際上,在 2014 年之前,電商造節曾是像 Jason 這樣服裝中小賣傢的狂歡日,因為那時競爭並不激烈,電商平臺推廣的成本又很低,很少的推廣投入就能取得很好的銷售效果。

但在 2014 年以後,市場情況發生瞭變化。加入電商平臺的競爭者越來越多,推廣費用也越來越高。同時,電商平臺為瞭提升收益,對流量規則和推廣規則也不斷做出一系列調整,使得平臺上的流量越來越向頭部傾斜。

這個有點像 " 二八定律 ",就是 20% 的頭部賣傢,圈走瞭 80% 的流量;剩下的 80% 中小賣傢,再來瓜分區區 20% 的流量。

而對於今年的電商購物節,Jason 回答:" 做,還是得做,但質量隻能請大傢多擔待瞭。"

Jason 曾大吐苦水:" 我真的希望沒有電商節,這些節日根本就是大賣傢的遊戲,是平臺和快遞公司的遊戲,我這種中小賣傢隻有哭的份,甚至是劫難。"

這篇文章描述瞭電商平臺上服裝中小賣傢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拋去個人的情感因素,從商業競爭角度看:賣傢采取降低質量的方法獲利無可厚非,隻要不是假冒偽劣。如果覺得不賺錢,賣傢可以權衡利弊,退出平臺或不參加 " 雙十一 "。

試想一下,馬雲們辛苦建立的平臺,也是要付出成本的,要收費也很正常。這與實體零售企業收取進場費、通道費等從本質上看並無太大區別。

我提供服務,自然要收費,如果你嫌貴,可以不用我的服務。關鍵在於,誰占據資源和渠道優勢,占優勢的自然更具話語權。

從理論上看,無論賣傢是否賺錢,平臺方和包括快遞等在內的服務方都應該是賺錢的。但從長期看,如果賣傢一直不賺錢,平臺方和服務方還會賺錢嗎?

這無非是平臺方、賣傢和服務方的博弈而已。最後你也隻能慨嘆,是因為馬雲們建立的商業模式足夠牛,影響力足夠大 ~

當然,最後輸贏的關鍵卻在於消費者買誰的賬。

(二)

商業的競爭從來都是赤裸裸的。

" 雙十一 " 已經形成瞭品牌效應,是一個大 IP,大傢認為 " 雙十一 " 是便宜的節日。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對《靈獸》表示,現在網上銷售已經成為常態,這種節日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會越來越低。

未來," 雙十一 " 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凸顯瞭兩個趨勢:

一是,加入的商傢會越來越多,品類越來越廣。比如會把原來不曾納入的品類納入進來,如汽車、房子等;二是越來越多的傳統實體商傢會加入,深度廣度越來越大,但讓利幅度會逐漸縮減。

實際上,從商業競爭的角度看,隻有營收超過正本,有利可圖時,才能形成良性的商業循環。

單純持續的價格競爭,隻能使商品的質量越來越低,最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目前,消費者對於 " 雙十一 " 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理智。

因為消費者知道,無論是監管政策和平臺方的規則怎麼變化,賣傢們總會想出各種應對的辦法。

2015 年,國傢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 " 雙十一 " 第三方綜合信用評價工作媒體通氣會,《2015 年 " 雙十一 " 綜合信用評價報告》。

數據顯示,750 萬件促銷商品中,有 52.99% 出現瞭事先提價、當天降價的情況,少部分商品甚至提價高達 200% 以上。

與兩個月內的歷史低價相比," 雙十一 " 當天的促銷價格中有 53.6% 的商品實際上是上漲的,實質性下調的隻有 34.6%。這一問題在暢銷商品中尤為突出,先漲後降的情況占到瞭驚人的 75.52%。

這意味著,有一半多的消費者在 " 雙十一 " 購買的商品實際上並不便宜,甚至更貴。

2016 年,雖然也有相關的報告,但卻沒有具體的數據比例。

試想一下,想要在一年之中解決 " 事先提價、當天降價 " 的情況,恐怕沒那麼容易吧。

那 2017 年的 " 雙十一 " 是否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三)

早在 2015 年,吳曉波就曾寫瞭一篇名為《我們真的還需要 " 雙十一 " 嗎?》的文章。

文中他提出瞭六個觀點:

一是," 光棍節 " 的互聯網啟蒙意義已然消失;

二是,趕羊式的營銷運動已經不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

三是,商傢在拼價血戰中的獲利模式始終沒有形成;

四是," 雙十一 " 的銷售記錄失去真實的參考價值;

五是,集中爆發的物流配送造成新的公共危機;

六是,雙寡頭型的平臺競鬥日趨惡性化及惡俗化。

雖然靈獸君不全同意吳曉波的觀點,但這些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

那麼," 雙十一 " 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呢?靈獸君覺得,可能是對所謂 " 新零售 " 的檢驗吧。因為無論是阿裡,還是京東都在大力投資 O2O 領域,並建立瞭線下合作關系和渠道。

阿裡方面稱," 天貓小店 " 將接受 " 雙十一 " 的檢驗。據介紹,5 萬傢金牌小店、4000 傢天貓小店、覆蓋近 60 萬傢零售小店將加入 " 雙十一 " 陣營,累計觸達 1 億消費者。

天貓方面透露,今年的 " 雙十一 " 會是線上線下融合的一次新零售大閱兵。據瞭解,一共有 100 萬線下門店參與 " 雙十一 ",其中有約 10 萬個智慧門店覆蓋全國 334 個城市,並已在吉隆坡等境外城市佈局。

2017" 雙十一 " 究竟能將新零售演繹成何等模樣,拭目以待。

不是觀點的觀點

過去 " 雙十一 " 之美,在於解決瞭商傢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更多積壓或銷路不暢的商品,送到瞭消費者手中。形成瞭平臺、賣傢和消費者多贏的局面。這是基於消費者買到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商傢賣出瞭商品。

在 2016 年 " 雙十一 ",馬雲曾說過,數字對阿裡來說已經不重要,看到後來增長數字慢下來,他反倒松瞭一口氣。

馬雲還說,未來純電商的日子也會變得難受,如果電商不去考慮 89% 的傳統零售,不把數據、物流線上線下整合到一起,電商走不久,雙 11 也走不久。

又是一年 " 雙十一 ",各電商的各種預熱和推廣也早已開始。

現在幾乎就可以預見,最後的結果是除瞭銷售額又創新高以外,讓人感覺更多的是乏味和乏善可陳。

這是在否定 " 雙十一 " 嗎?絕對不是!" 雙十一 " 在推動商業進步、技術進步、物流等的作用,至今沒有人或企業能夠替代。

但隨著越來越多商傢加入 " 雙十一 ",情況在逐漸發生改變,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現在也許改好好思考一下," 雙十一 " 在新時代,應該被賦予怎樣的意義和內涵,而不僅是消費和娛樂。

因為時代在變、行業在變,消費者也在變。

作者:楚不留香

來源:http://www.iyiou.com/p/58738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億歐網,作者 @楚不留香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