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並非我們無法領會,而是因為你身陷其中。
就像在公開課 Pro 的現場,張小龍與上千名觀眾一起玩「跳一跳」,輕松秒殺眾人一樣。他的演講雖然句句金句、大爆猛料,但聽完,卻讓人陷入瞭更深的困惑。
「微信是一個工具」;「去中心化是一種觀念」;微信不做「故意感動用戶」的事;微信要探索線下生活,「讓人不再沉迷手機」。這些看似無比正確的產品哲學,到底要將我們引向何方?又如何實現?所有人都在尋找答案。
但有些問題的答案,有時候並非我們無法領會,而是因為你早已深陷其中,也是張小龍不方便告訴你的。
一、微信的去中心和中心化
微信的去中心化是始終堅持的產品價值觀,這個沒有錯,至少在微信這個 App 內部一直如此。
但微信本身,是不是一個中心呢?毫無疑問,必須是的。
事實上,從企業微信的剝離,以及微信要做訂閱號 App 這個重磅消息的公佈,已經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微信一個重大戰略方向。就是圍繞微信這個中心,在線上,微信會將服務和內容以新開 App 的方式進行分散,從而圍繞微信主 App ,形成一個 App 應用的矩陣。在矩陣的外圍,當然還可以包括騰訊系,以及騰訊投資企業的 App,從而完整構建互聯網在線生活服務圈。
而在線下,小程序的出現,已經是微信的一種應用分離,既將線下納入微信,又不讓平臺承載過重。以去中心化為形態,以回歸微信中心為路徑,展現無比龐大的生態圖景。
接下來,微信會變成一個「廣場」。無論是內容,還是辦公,都會有各自專屬的領地,但內容的投放以及企業外部關系的獲取仍可以在微信上實現。舉個例子,你可以在這個廣場上面跳廣場舞,向更多人展示,但練舞的場地卻變瞭。
其實,微信早就被各種 App 應用作為瞭廣場在使用。內容、電商、其它社交軟件,無不想在微信上露出信息、卷走用戶、引去流量。與其這樣,卻又因為逼仄的空間影響瞭自身其它應用的發展,微信不如采取更為開放的方式,把自身需要做重度生產、體驗的部分全部拆分出去,微信變成瞭一個純粹的社交中心、應用中心。
微信自身變得工具化,也讓衍生的 App 變成純粹的工具。
二、微信真的是一個工具,用完即走
有瞭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雙線思路之後,微信的工具化就非常好理解瞭。
微信的工具化,會讓微信中的應用和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分享變得更為活躍,但整體的應用體驗卻非常輕。
因為辦公不在微信上面瞭,大量的內容獲取不在微信上面,微信重歸社交的純凈。同時,可以為社交所使用的工具卻變得異常的多,比如小程序服務分享、內容分享、購物信息分享、小遊戲分享等等。這些應用都以輕量化、閱後 / 用完即被覆蓋為特征,所以才能真正做到用完即走。
同時,用戶使用微信的負擔也會變輕。
微信中的應用更多地指向瞭生活服務,指向不確定性的應用獲得。用戶不用考慮留存,不用考慮收藏,獲得應用的單次滿足即可。如果需要更深度的垂直服務,可以轉移到微信的其它 App 去完成。
微信的娛樂化屬性也會加強,非工作社交讓人放松、購物讓人放松、小程序服務讓人放松,還有小遊戲的加入更會讓人放松。張小龍說小遊戲可以讓他心態平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畢竟,到那時候微信不再有那麼多嚴謹、嚴肅的使命瞭。那時候,在微信上簡單溝通才是正經事,購物休閑才是正經事,玩一個小遊戲才是正經事。
所以,基於此,接下來微信中的社交、分享、裂變還會有大機會。怎樣在這方面腦洞大開,是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三、下拉任務欄的野心
微信下拉任務欄的出現,一度讓人理解為這是微信的中心化入口。
這次,張小龍索性兜瞭底,他讓人們不斷地下拉,不斷下拉,最後所有人都看到瞭這句令人疑慮重重的話,「這不是入口」。
下拉任務不是入口?那會是什麼。
對此張小龍的解釋是這樣的:「它是一個任務欄,一個快捷方式,是我們對於小程序的一種切換快捷方式。如果大傢用過 Windows 或者別的操作系統,你可以回想起來在不同應用間是怎麼做切換的。」
換句話來解釋,就是說,下拉任務欄是微信「操作系統化」的一個獨特設計。通過這個區域,用戶可以找到原先使用過的小程序,進行多任務的切換。張小龍補充微信「用完即走」的下一句話「走瞭還會再回來」,在這裡可以得到體現。
但既然是操作系統,是否還可以做這樣的設想呢?接下來,下拉任務欄不僅僅可以留存近期使用的小程序,還可以暫時性保留用戶打開的公眾號文章、朋友圈瀏覽位置、支付賬單頁面,以及其它服務界面?
在此之前,其實大量用戶的確遇到瞭類似的困擾,比如一篇未被看完的公眾號文章,或者未完成支付頁面,很難被二次找到。接下來,下拉任務欄應該承擔除小程序之外更多的任務處理能力才對。
甚至,我們想法還可以再大膽一點。以後,用戶最新打開的企業微信 App 、訂閱號 App 等,也可以被保留在這個區域,以供用戶從這裡打開,並跳回各自 App。
四、線下:有微信,無手機
人們沉迷於手機,沉迷於微信。對於如此嚴峻的網癮問題,張小龍已經開始關心瞭。
所為,微信接下來會做與線上相反的事情,探索線下。
這個事情看似極為振奮,但好像充滿瞭理想主義色彩。難道線下我們就能離得開微信嗎?我們不一樣是在用微信支付,用微信掃碼,用微信點單嗎?離不開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離開。
然而,微信卻極有可能將它變為現實。
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特別是在線下高頻的零售購物等場景,因為微信對於用戶信息的獲取之後,用戶實際上變成瞭一個移動的 ID、一組數字。於是,用戶原則上已經不再需要手機的幫助,就可以被商傢所記憶,通過人臉識別 + 免密支付,就可以輕松進行幾乎所有的線下活動。
其實,微信已經逐步底層化瞭,微信支付、小程序雖然還是新生,但已經變成瞭微信的一個基礎功能,這些功能會慢慢幻化於無形,與用戶活體,變成瞭系統與數據的關系。它們的功能拉起與使用都會在微信的後端完成,而用戶隻需要在場就行。
我們隻要對比 PC 電腦與移動手機的關系就可以發現,接下來,移動互聯網的輕量化方向,必然是告別手機。就像電腦用於處理更為重度的工作一樣,以後,智能手機會變成更重的實體存在,至少在線下,用戶可以做到有微信,而無手機瞭。
五、微信不應該感動用戶,不代表你不應該
張小龍說,「故意感動一個人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行為,此言一出,會議現場哄堂大笑。
沒錯,你可能也想到瞭某些平臺的做法。但這並不是重點。
張小龍實際上是在為一種平臺化的產品思維做詮釋。因為作為平臺,它是一種基礎設施,它必然應該是客觀的,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存在。所有討好用戶或是客戶,迎合對方或是拒絕對方,都是這個平臺價值觀的塌陷。它會影響產品理性,制造不平等,也會受限格局。
張小龍這是在代表平臺表態,廣佈微信哲學的大道。但對於商傢而言,真的不應該感動用戶嗎?恐怕不然。
事實上,微信就像一條商業街。街道本身是不需要感動用戶的,但街上的每一傢店可以感動用戶。因為街道不需要和用戶去做情感聯系,它的使命是讓街道更幹凈、設施更完整、公共體驗更好,而商傢卻不同。
商傢就是應該感動用戶,因為商傢需要讓用戶與你的產品建立信任、產生熱情,直至出手買單。微信所修煉的是讓用戶忘記微信,商傢所要追求的則應該是讓用戶永遠記住自己。
當然,對於商傢而言,動感情可以;微信允許你感動用戶,不過底線是不能過分煽動用戶,更不能欺騙用戶。
作者:尹非凡
來源:http://www.ifanr.com/minapp/970329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愛范兒,作者 @尹非凡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