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正在灰度測試不常見聯系人的功能。
不免俗,這個事情值得說道說道。
這涉及社交產品的運營策略。
對於社交產品而言,是不是好友越多越好 ? 是不是社交資料越全越好 ?
又回到那句我自己都覺得有點乏味的話,凡事皆有度。在一定程度內,社交需要活躍度,需要參與度 ; 但是如果運營者過度強調去提升活躍度,參與度,就很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一個社交平臺,進去孤零零的,沒有聯系人,沒有好友,沒有互動,那肯定不對 ; 但如果無節制去創建聯系,引入互動,各種提醒,各種推薦,各種群的邀請,也會出問題,因為用戶會感覺受到騷擾,侵犯,以及面臨隱私暴露的風險。
對於微信而言,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 ?
用戶失去對這個社交平臺的信任感。比如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敢亂發朋友圈瞭,或者把朋友圈的顯示縮短到 3 天,我越來越多好友的朋友圈裡已經沒有內容瞭。 ( 基於朋友圈爆料的新聞也實在太多瞭。 )
我有個觀點,也是一個觀察心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一個微信群,是不是用戶越多越活躍 ? 這事並不那麼絕對,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情況,某些群不活躍,很可能不是因為人太少,而是人太多瞭。
某些人的存在,可能導致另外一些人不願意發言,或者不願意說一些更私密的言論,這導致群的活躍度下降。相當部分人群面對陌生人,會存在防范心理,這是很多社群難以持續活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之前我說過,對微信而言,朋友圈污染是他們最擔心,也是防范力度最大的事情。那麼,當好友關系逐漸失控的時候,朋友圈污染也就更難控制。
微信這次的想法就是,適當提供一些工具,讓用戶清理一些弱聯系。我個人認為,這不僅僅是針對那些好友已經滿 5000 的人,也是讓更多用戶恢復到熟人社交場景,增強用戶對平臺上社交的信任感。
從我的個人來說,我是支持這個方向的,我自己也有清理聯系人的需求,但很多時候確實無從下手。
但從具體的產品形態,根據一些網民的爆料和分析,我覺得產品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不常聯系的信息不準確,這是很多人爆料的問題,一些仍然有聯系的朋友,被列入瞭不常聯系,不知道這個策略是基於什麼。
2、實際上,刪除單向好友是剛需,但微信一直不開放這個查詢,很多第三方的工具在做,其實那些工具騷擾性更強。查詢單向好友並刪除,我覺得應該是一個合理訴求。如果說為瞭保護那些單向刪除好友的行為不被曝光,我覺得這個保護意義不大。我要刪除誰,是不介意對方知道的,沒必要偷偷摸摸。
3、共同好友是一個重要指標。我看一個好友,希望知道他跟我有多少共同好友,都是誰,這樣可以快速幫助我回憶這個人是哪個圈子的,做什麼的。我比較懶,不太給通訊錄做標簽,所以經常搞不懂這個人是誰,哪裡加的,為什麼加的,但如果知道共同好友,我至少大概可以知道他屬於哪個圈子體系。
4、添加好友的最初場景,建議網絡存儲。這也是一個輔助回憶的手段,經常不知道這個好友是怎麼添加的,有些信息可以追溯,有些不能,我不知道微信的策略是什麼,我懷疑這些信息僅僅保存於當前手機。如果我能知道任何一個人最初添加的原因 ( 我對添加好友的請求是要求提供文字說明的 ) ,和最初添加的文字描述,就可以回憶這個人究竟是誰瞭。現在隻要換手機,或清理聊天記錄,就完全不知道瞭。
當然,這裡可能存在一個顧慮,是否會存在隱私風險,那我覺得至少給用戶一個選擇開關,用戶可以選擇網絡保存添加好友的最初文字說明,也可以選擇不保存。我肯定選擇保存,因為我記性差,確實很多人記不住,找不到,誰在意自己隱私的選擇不保存就是瞭。
5、聯系人智能分組。我認為,基於人際網絡關系,這個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某些人有封閉的彼此關聯,可以基於此自動分出不同的組,然後作為建議給用戶使用,用戶可以選擇接受這樣的分組並打標簽,也可以不選擇。
6、最後強烈吐個槽。蘋果都不給微信贊賞瞭,為什麼微信所有新的產品測試都是先發蘋果。身為安卓用戶飽受歧視有沒有,難道不應該鼓勵用戶轉向安卓麼 ?
眼睜睜看著其他公號作者發各種新版本測試報告和體驗,我身為公號作者都晚人傢好幾拍,從公號內容搜索,到現在這個聯系人灰度測試,真的是各種被鄙視的感覺。
所以,新的灰度測試,我隻能通過其他公眾號來瞭解情況,完全沒有機會體驗 !
還有一些吐槽,可能比較特殊一點。
我有個特別需求,如果有人公開瞭我的朋友圈信息,或者我的群聊天記錄,我希望能夠通過某種方式查出來這是誰,我會拉黑這樣的人。
我相信有不少人有這樣的需求,朋友圈爆料,群聊爆料是一個非常討厭的行為,很多人在不同場景下的表達和描述,存在隱私性,非公開場合與公開場合,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特別是還會被別人斷章取義,失去上下文,從而引發更大的曲解。
這個有一種技術方案是這樣的,就是每個人的聊天記錄存在一些肉眼不可見背景,可以通過特殊工具分析出當前截圖人信息。但這又涉及另一種隱私保護。
我以前說過,要想維持一個高端社群,群聊天記錄嚴禁外傳是需要嚴格遵守的一條鐵律,否則社群活躍度和交流的深度根本不可能維持 ; 但問題在於,這條規則實際上很難被貫徹,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完全無法追溯泄露者。
當然,一個可選的方案是,建群的時候,可以有規則設定。此群存在追溯背景,可以追溯泄露者,加入群的人可以知道這個明規則。但當用戶知道這個規則的時候,就有無數其他方式可以規避。甚至肯定會有第三方處理工具出現,專門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問題依然難解。
實話說,雖然我經常吐槽說 keso 的文章寫得不咋地,不過人傢確實影響力比我牛多瞭,你看人傢說說網易嚴選的問題,對方各種處理,各種解釋,各種改進,立竿見影。
我前幾天實名點名說新浪廣告裡一堆股票美女的廣告,都是割韭菜的,你看新浪有半點反應沒 ? 廣告照放,韭菜照割。
嗯,在人傢眼裡,我吐槽的問題,我的影響力根本不值得一提,這樣讀者又有一個退訂我的理由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