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巴巴王堅:這是一個分佈式 AI 的年代

01-28

文 / 騰訊《一線》薛芳

2018 年 1 月 28 日上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新興科技峰會 EmTech China 於北京國貿大酒店正式召開。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文版 CCO Irene Chen 主持瞭圓桌論壇《雲端上的 AI 風暴》,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和亞馬遜 AWS 首席科學傢 Animashree Anandkumar 參與瞭這一話題。

雙方就分別就阿裡巴巴的阿裡雲同亞馬遜的 AWS 未來在公有雲領域的競爭發表觀點;同時王堅也談到城市大腦的下一發展目標,Anandkumar 對 AI 技術如何推廣提出可行性建議。

以下訪談全文:

Irene Chen:我記得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去年的文章當中,有一篇標題讓我非常印象深刻,講到的事情是雲端將會成為未來 AI 決勝的主戰場。今天在臺上兩位,是來自阿裡巴巴的王堅博士與來自亞馬遜 AWS 的 Anandkumar。毫無疑問這會是將來全世界最重要的兩傢公有雲平臺公司,甚至於可以說這會是兩傢未來最重要的 AI 公司。

第一個問題想先請教兩位,怎麼看待阿裡巴巴的阿裡雲同亞馬遜的 AWS 未來在公有雲領域的競爭?

王堅:其實,關於雲和 AI 的關系,我覺得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重新描述一下,我把雲想象成 Internet(互聯網),因為 Cloud(雲)這個詞有很多的歧義。實際上是說,將來整個 Internet 是 AI 非常重要的承載主體。

此外,AI 與計算的關系也很有意義。雲計算也是我們做城市大腦的原因。AI,或者是我說的 MI(機器智能),是消耗計算資源最多的應用場景。您講的 AI in the Cloud(全部在雲端)在未來至少有兩個事情是非常激動人心的: 1)AI 一定是在互聯網上,盡管可能是在互聯網的設備上,但也是在互聯網上的;2)它所消耗掉的計算資源可能是史無前例的。

Animashree Anandkumar:我很同意,剛才我也聽到有嘉賓說到 AI 是就像是新的電力,那麼在我看來,雲就是電網,能夠讓不同的硬件或者是結構都能夠接入進來。因此,需要確保 AI 在不同的機器和設備上都可以使用。所以我非常同意王博士的觀點,我們需要有一種靈活性的概念,雲到底是什麼。

Irene Chen: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的 AI 應用都是在終端,比如說智能手機、智能音箱,但 AI 需要很強大的運算能力,所以雲應該是 AI 的一個歸屬平臺。可不可以談一談,在未來我們所謂的客戶端跟雲端上的 AI 要怎樣發展:是要進一步整合、還是透過什麼機制去連接,才能夠讓 AI 或者是 MI 的效率更高?

Animashree Anandkumar:這個領域發展很快,深度學習除瞭學習本身,應用場景也很重要。目前在雲端和設備上所做的改進,在未來要考慮一下如何在這兩端之間進行資源的分配。我剛才提到,大多數的計算都是發生在雲端上的,但是它很昂貴,需要很多的數據。如果要把這個模型載入到終端設備上,我們現在還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壓縮模型,讓它能夠在適用不同體量的設備。

比如阿裡在這個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分享,我們也有一個項目叫 DeepLens,希望在不同的設備上都能夠應用這些 AI 模型。安裝好 DeepLens 之後,你可以直接運行這些模型進行不同的深度學習。我們看到,有很多物聯網的設備都在使用不同形式的 AI 應用。

王堅:關於 AI 在終端上還是在雲上,我覺得這不是非常準確的描述。我自己的理解,AI 一定會既在終端上,也在雲上。現在哪怕是一個音箱,都一定是連在互聯網上的。實際上,AI 已經分佈在瞭互聯網上,隻不過最後需要一個終端來最終使用。

此外,從我自己做 cloud company(雲公司)的角度講,相比於雲還是終端,我都覺得 真正的核心還是計算,不論雲端還是終端都需要分配計算資源。

但是,AI 資源在雲端和終端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如果在終端上需要一個晶體管的話,在雲上一定會用到 100 個甚至 1000 個晶體管。也就是對於所謂的分佈式 AI 來說,在雲端用掉的計算能力一定會超過終端。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分佈式 AI 的年代,AI 無處不在,一起協同工作才會出現真正的 AI。

Irene Chen:謝謝博士,我接下來各自有兩個比較短的問題,想請教一下。過去兩年您教育市場上很多人有關城市大腦的事情,接下來的兩年,城市大腦的下一個階段目標會是什麼?

王堅:我認為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讓世界上每個城市都取消車輛的限行,也就是讓現在所有的道路,因為有數據和大腦,發揮到最高的效率。我認為現在的道路資源是足夠的,但沒有進行優化。

而更長遠的目標,應該不隻是像波士頓一樣把道路修到地下去。這個世界本來是不需要修那麼多路的,我們現在不得不這麼做,是因為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今天的中國,每個城市大概都要拿出 20%-25% 的土地來修路,我們相信,如果經過城市大腦的努力,幫助城市省下 5% 的土地資源,將為社會提供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會開啟巨大的市場。

Irene Chen:我的接下來一個問題想問 Andandkumar,從一個科學傢的角度來說,AI 要如何進行普及和推廣?

Animashree Anandkumar:談到這點,我認為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其中一點是要確保每個人都能夠獲得 AI。AI 是沒有國界的,我們想讓每一個願意從事 AI 研究的人都能夠接觸到它。有很多的 AI 實驗都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在過去,這是需要超級計算機來完成的。但是現在,雲端已經成為瞭 AI 走向瞭大眾的途徑。所以我們有很多的項目用於研究、教育或者是非營利機構以及初創企業,我們希望他們都能夠非常輕易地獲得我們的 AI 研究資源。

第二點就是要實現全球化。當前許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語的,比如說語音識別主要是用英語及其各種口音來做實驗。但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廣,確保不同的地域都有機會進行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識別和研究。我們在輸入這些數據的時候,要確保它的多樣化和無偏見,即消除性別和任何形式的種族偏見。有瞭這些數據,我們才能夠確保它的輸出。

因為,即便是語言這樣輸入都會有一些偏見。我們把帶有偏見的文化輸入到 AI 體系的時候,它會蔓延到整個體系中去,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我們有一些全新的研究,去探索公平對於人工智能的意義,以及我們又能夠采用什麼行動來確保數據的公平性,從而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地使用資源。

【一線】為騰訊新聞旗下產品,第一時間為你提供獨傢、一手的商業資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