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坐擁百萬財富,居然還算是窮人?

08-16

" 關於新中產,你瞭解嗎?新中產的基礎特征是—— 80 後、接受過高等教育、來自一二線城市。"

中產的界定最重要的標準往往是財務性概念,但更大程度上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認同的概念。

很多人符合新中產的標準,但他們卻不認為自己享有中產的生活品質。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往下看告訴你答案 ↓

中國經歷瞭財富爆炸式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個人財富也在飛速積累。瑞信的報告顯示,2000 年到 2016 年,每個中國成年人的財富從 5670 美元上升到 22864 美元,17 年翻瞭 4 倍多。

▲ 2000~2016 中國成年人個人財富變化圖(單位:美元)(來源:瑞信全球財富報告 2016;制圖:NBD 圖數館)

一般而言,個人財富的積累取決於國傢經濟發展狀況。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單從經濟增速的角度講,中國可謂是 " 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是國民財富能夠實現累積的基礎。試想在吃不飽肚子的時代,誰還有心思去討論 " 中產人群 "?

關於中產人群的定義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有一些還令人啼笑皆非。早在 2010 年,專業造榜停不下來的《福佈斯》認為," 生活在城裡,年齡在 25 至 45 歲之間,擁有大學學位,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和企業傢,年收入在 1 萬到 6 萬美元 ",滿足這四個條件,就是中國的中產人群。然後它推論中國有 3 億以上的中產人群,超過瞭美國總人口。但殊不知當年中國光農村貧困人口就有 2688 萬,直到現在,全面脫貧依然是 " 十三五 " 的重要任務。

如果要按這個標準套用 " 中產人群 "," 月入 3 萬的上海白領 " 可能就要哭暈在廁所瞭。顯然,中產人群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概念。因為它受制於個人財富類型、收支和國傢經濟實力等諸多因素,尤其與各國的具體國情緊密相連。

掏不出錢的 " 百萬富翁 ":四成個人財富被房產套牢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消費升級的意義日益凸顯。但是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產人群,真的還有富餘的消費能力嗎?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個人財富規模達 126 萬億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令人咋舌的是,這些財富中的 40% 都投向瞭房地產。按這個比例計算,一個月入 1 萬的人,其中就有 4000 塊套在房產上。而令人驚訝的是,在五年前,中國居民居住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還不到 10%。

▲制圖:NBD 圖數館

要實現消費升級,就要引導中產向高端產業的消費轉型。而消費的條件之一,就是手裡有現錢。但現階段,中產人群正在逐漸增加對固定資產的配置。2016 年,中國中產的固定資產投入超過瞭金融資產,成為中產個人財富的最大來源。

▲中國中產人群個人財富如何配置(來源:瑞信全球財富報告)

按上圖的比例,算算 " 月入 3 萬的白領 ",最終能夠用在 " 消費升級 " 上的花費有多少。如果是稅後 3 萬元,那麼白領實際手裡握有的現錢隻有 15600 元,而這筆錢還需要償還 9% 的債務,還完債之後隻剩下 14196 元。上海 5 月的平均房價約為 5 萬元,月入 3 萬的白領大概率上隻能付得起首付,假如首付 4 成,分 30 年還清,月均需要還款 10445 元(忽略上海房市政策中對個人公積金貸款額度上限的規定計算),這樣白領剩下的錢隻有 3751 元,假設上海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 2300 元能夠滿足白領生活的的最低需求,最後白領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錢隻有 1451 元。也就是說,月入 3 萬的白領,最後可能用在 " 消費升級 " 上的花費隻有不到 1500 元,再加上消費升級主要與文化、娛樂、IT、旅遊等產業有關,剩下不到 1500 元的白領很有可能選擇放棄消費這些花費較多但需求彈性較大的項目。

層層過濾下來,白領雖然名義上已經是中產,但最終對 " 消費升級 " 基本沒起到作用。

這不是孤本。從資產的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的房價上漲,中國的百萬富翁也遍地開花,但是買房者大多是按揭貸款買房,也就意味著購買者從買房的那刻起,就背上瞭 " 房奴 " 的包袱,後續還要支付大量的錢。雖然固定資產增加瞭,但是實際握在手裡的錢卻減少瞭。獲得 " 百萬富翁 " 的名號容易,真正能拿出 100 萬現金的中產卻不是很多。

怪象:收入漸增卻無人承認自己是中產人群

瑞信 2015 年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中產人數為全球之冠,高達 1.09 億人。但社科院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對中產身份的認同度並沒有《報告》中的數字那麼高,2014 年時,即便是年入 30 萬的勞動者,也有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不是中產。而年入 4.2 萬元的勞動者,對中產身份的認同則更低,隻有 31%。4.2 萬元是當年城鎮個人收入的平均值,也就是說,即便是年收入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的人,認同自己是中產的比例也隻有三成左右。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從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明明經濟在發展,勞動者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符合中產定義的人也越來越多,但認同自己是中產人群的人卻沒有顯著增加。

原本應該是較為富裕的中國中產人群,卻伴隨著持續的焦慮。

這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質有關。一方面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瞭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激發瞭勞動者對生活品質和物質欲的追求;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還無法滿足勞動者的訴求,從而使中產人群產生焦慮,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預期的生活品質,以致於手裡握著錢也不敢花,醫療教育等資源的短缺仍是不爭的事實,仍然會導致 " 看病難 "、" 上學難 "。而這些社會問題,才是中產焦慮更主要的原因。

社科院 2015 年全國抽樣調查數據還顯示,34.9% 的中產稱 " 生活負擔很重壓力很大 ",超過六成的中產認為 " 社會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

所以,在目前的環境下,中產人群與其說是一個經濟概念,不如說是一個心理概念。中產這個名詞背後的心理意義,大於其經濟意義。" 在上海有四套房的掃地阿姨 " 即便辭職不幹,勞動收入為 0,但憑借房租,依然可以過上有保障的生活,但 " 月入 3 萬的白領 " 似乎很難有這樣 " 任性辭職 " 的底氣,因為他的財務並不自由。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是或不是中產對他們的意義並不大,能否擁有 " 底氣 ",才是每個勞動者更看重的東西。

中產更像一道心理防線和一道安全感的屏障,高速的經濟發展帶來劇烈的社會生活方式變革,節節升高的房價和緊缺的醫療教育等資源加劇瞭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相比於確認一個人是否是中產,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顯得更為重要。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