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第三方支付 高盛說出瞭 10 個讓國外震驚的事實

08-17

8 月 7 日,高盛(Goldman Sachs)發佈瞭《金融的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崛起》。報告指出: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中國傳統金融機構未能滿足的金融需求,正在被大量科技與金融跨界融合的公司,諸如螞蟻金服、騰訊、京東和平安填補,後者已經在中國金融體系顯露鋒芒,他們重塑瞭中國消費者的支付、借貸和理財的方式,讓金融服務變得更便利、普惠。這也使得中國從一個消費者高度依賴現金的社會,走向無現金甚至無卡交易的時代。

高盛認為:

1、支付是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大門,是當前最富創新性的領域。支付本身帶來的收入並不多,重點在於將支付納入閉環的生態系統,尋找其他商業模式;

2、民營資本在網聯的股權比例超過 60%,意味著新一代的金融基礎設施不再由國有資本壟斷;

3、整合、監管與國際化,這是理解中國金融科技的三個要點。

中國第三方支付主要數據一覽

第三方支付:從 1550 億美元到 11.4 萬億美元

從 2010 年到 2016 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增長瞭超過 74 倍。大約 16% 的交易與消費相關,56% 的來自個人之間的轉賬。

網絡借貸:從 40 億美元到 1560 億美元

從 2013 年到 2016 年,網絡借貸總資產增長瞭 36 倍,但是相對中國龐大的金融系統,其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不過 0.8%。

整合思維:阿裡 95 次提到 " 生態系統 "

在 2016 年報中,阿裡巴巴 95 次提到瞭 " 生態系統 "。平安、騰訊、京東和百度在年報中也大量提及這個詞。工行在年報中共 22 次提到瞭 " 金融科技 " 或 " 互聯網 "。

民營資本:網聯民營資本比例超 60%

在新的中心化的網絡支付清算機構(網聯)中,民營資本占比超過 60%。網聯最大股東是央行、外管局旗下投資平臺,緊隨其後的是螞蟻金服(9.61%)和騰訊(9.61%)。這種股東結構與現有的清算組織銀聯截然不同。

國際擴張:第三方支付覆蓋 28 個國傢和地區

中國消費者可以在其他 28 個國傢和地區的實體零售店使用他們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移動支付:75% 的交易額通過手機端完成

在全部的第三方支付交易中,75% 的交易額通過手機完成。相形之下,美國的商業支付市場,僅有 20% 的交易通過手機完成。

無現金交易:40% 的零售交易通過第三方支付完成

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額在中國零售交易中占比達到 40%。相形之下,美國無現金交易中,第三方支付的比例僅為 7%,盡管無現金交易已經占到整個零售市場的 75%。預期到 2020 年,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在零售交易中的占比將達到 75%。

平均交易金額:傳統銀行卡比第三方支付高出 10 倍

不過,第三方支付存在 " 叫好不叫座 " 的尷尬。在中國,傳統銀行卡的平均交易金額為 930 美元,比第三方支付賬戶高出 10 倍,後者僅為 88 美元。

用戶基礎:第三方支付賬戶達 34 億個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總共有 34 億個第三方支付賬戶。其中,支付寶 5.2 億個(截至 2017 年 3 月末),騰訊有 6 億個(截止 2016 年末)。相形之下,PayPal 去年末在全球隻有 1.97 億個賬戶。

支付娛樂化:今年春節用戶共發出 140 億個微信紅包

2017 年春節期間,通過微信支付產生的虛擬紅包達到瞭 140 億個。

10 個可能讓你震驚的事實

1、金融科技市場的主要玩傢建立瞭高度整合的商業模式與閉環生態系統,無論是線下業務,還是整個金融產業鏈,從支付、借貸、理財到信用評分。少數大型的科技與金融混業機構開始在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與之相反,西方國傢的公司專註於一個或者少數幾個核心業務,諸如 Visa 和萬事達,又或者 PayPal 和 Lending Club。

2、私人資本開始擁有(至少部分擁有)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盡管中國絕大部分已有的基礎設施均由政府所有。舉例來說,螞蟻金服和騰訊分別擁有網聯 9.61% 的股份。他們是單一第三大股東,僅次於中國人民銀行和外管局旗下平臺。

3、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替代現金,而不隻是銀行卡,並且被廣泛運用於小額、高頻的交易場景。這和大部分發達國傢截然不同,後者小額交易仍以現金為主。估計 2016 年至少 40% 的零售交易通過第三方支付完成。

4、中國消費者不僅在國內習慣使用第三方支付,還喜歡帶著它們全球跑。目前在全球其他 28 個國傢和地區,中國遊客均可以使用第三方支付。它們甚至還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錢包進行免稅。

5、二維碼支付在西方國傢從未落地,但在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早已習以為常。它在國外也取得瞭顯著的進展,被納入瞭由美國運通、Visa、萬事達和銀聯共同推出的 EMV 標準。

6、中國人平均有 3.6 張借記卡,但隻有 1/3 的人擁有信用卡。這種失衡局面為數字支付的成長創造瞭土壤。

7、11.4 萬億的支付交易是消費相關的,占全部第三方支付金額的 16%,它們為支付公司貢獻瞭主要的直接收入。中國支付公司的收入並不依賴 C2C 交易,這類交易占比達到 56%,但是通常是免費的。

8、中國的第三方支付費率遠低於全球大部分國傢。舉例來說,在消費通過第三方支付向商戶付款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僅向商戶收取 0.38% 到 0.6% 的手續費,而 PayPal 的這項費率為交易額的 2.9% 加上 0.3 美元。

9、典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每筆交易的凈收入為交易額的 0.1%-0.4%。作為對比,PayPal 在 2016 年的凈收入比例為 1.8%。對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說,直接來自支付業務的收入是微薄的,除非支付公司能夠通過生態系統尋找其他的商業模式。

10、自 2012 年以來,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至少出現瞭 40 起並購案例。目前全行業仍然有超過 250 張支付牌照,但僅有 120 張牌照擁有在線支付資質——其中,我們相信僅有 20-40 張牌照沒有被收購或者與相關行業的大公司建立聯合。

消費信貸驅動金融科技發展

歷史上,中國的傳統銀行更註重為國有企業服務,而忽視瞭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的金融需求。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取代投資成為經濟轉型的重心。許多創新者在開展金融業務之前,已經通過原有的核心業務積累瞭數量可觀的消費者與中小企業用戶,如螞蟻金服、騰訊、平安。在新技術和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助推下,創新者們填補瞭市場空白,進一步拓展瞭用戶基礎,並抓住瞭中國消費市場的獨特機會。重點體現在以下行業:

支付:預計到 2020 年,與消費者相關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將從 2016 年 1.9 萬億美元到 4.6 萬億美元,這要歸功於電子商務的持續增長與第三方支付在線下滲透率的提升。

借貸:非傳統金融機構(網絡貸款機構與消費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將從 2016 年的 1560 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7640 億美元。這主要取決於中國的市場的增長潛力,目前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規模為 4800 億美元,占到 GDP 的比例為 7%,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 20%。

資管:中國的資產管理規模將從 2016 年的 8.3 萬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11.9 萬億美元。我們認為,資管行業的創新依然在早期階段。所以現在對新興資管進行定義還言之過早。

三大發力點

整合:通過擁有整個供應鏈和生態系統,少數科技與金融混業機構開始引流潮流。其他競爭者試圖進入,但是混業巨頭試圖打造自身的閉環。

監管:在中國,監管依然相對滯後,但在風險管理和消費者保護方面越來越嫻熟。相比其他行業,私人資本在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參與度格外突出,需要高度關註監管者與創新者的博弈。

國際化:基於龐大的用戶群體,中國的金融科技機構開始向海外擴張,其中國際化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廣二維碼支付的絕佳機會。

增長動力

1)技術;

2)貨幣數字化;

3)低費率;

4)獨特的基礎設施;

5)電商與社交平臺推動中國走向無現金化,乃至無卡化。

中國市場龐大,並且份額迅速增長。新技術戰勝瞭由銀行把持的傳統支付格局。

到 2020 年,預計第三方支付每年將產生 110 億美元的手續費蛋糕:B2C 支付可以直接帶來收入,但收入比例很小。C2C 交易也還在初期階段。對於大玩傢來說,直接的支付收入並不會太多,因為支付通常被視為其生態系統的入口。

未來預測

競爭格局:目前中國 40% 的零售交易由第三方支付完成,其中支付寶和微信占比達到 84%,但是來自其他產業的重量級玩傢正在入場。

盈利模式:在中國,由於低費率、高度競爭與市場營銷,來自支付的直接利潤並不多。然而,支付成為大型玩傢打造生態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其目標是到達用戶,盈利則是次要的。未來的盈利模式可能來自廣告營銷、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

監管:對於閉環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資金流向,將越來越引發監管關註,支付則是監管的起點。但是,鑒於監管部門與支付機構之間的長期互動和瞭解,他們不會簡單粗暴地發出禁令。這使得民營資本在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中占據瞭重要地位。

價格戰與並購:預期費率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從而導致行業出現洗牌。缺乏競爭力的持牌者會出局,而銀行在創新上會加大追趕力度。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